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為什麼小人物得勢後喜歡裝腔作勢欺壓他人?自我認知侷限惹的禍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日常生活中,職場上,我們總能見到這樣的小人物以及小人物心理。

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分析,自我膨脹、得志猖狂是一種病態的、膚淺的心理階段和狀態。在我國古典章回體小說《紅樓夢》中,曹雪芹就專門寫了一個有此心理狀態和作為的人。

在《紅樓夢》第五回中,曹雪芹對迎春的判詞上寫著:

子系中山狼,

得志便猖狂;

金閨花柳質,

一載赴黃粱。

詩歌判詞雖然寫的是迎春的悲劇人生,同時也描摹出了“中山狼”這一典型的小人物形象。詩中的“中山狼”,就是迎春後來的丈夫孫紹祖。

《紅樓夢》中這樣寫道,賈孫兩家“雖是世交,但當年不過是彼祖希慕榮寧之勢,有不能了結之事,才拜在賈家門下”(見第七十九回)。言下之意,孫家當時未必真心拜服於賈家,而是有所圖謀,不得不委曲求全。其落魄戶不得已屈就躋身的形象,已然呼之欲出。

而到了賈迎春嫁到孫紹祖孫家之時,昔日榮寵富貴無比的賈家,早已落魄不堪,今非昔比。而孫家此時,卻正是“在兵部候缺題升”的榮盛地位。

因此,孫家以及孫紹祖才敢對迎春惡言相向,動輒打罵。並叫囂“你別和我充夫人娘子,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銀子,把你准折買給我的。好不好,打一頓攆在下房裡睡去。當日有你爺爺在時,希圖上我們的富貴,趕著相與的。論理我和你父親是一輩,如今強壓我的頭,賣了一輩。又不該作了這門親,倒沒的叫人看著趕勢利似的”(第八十回)。

由此情形可見,孫家乃至孫紹祖一輩人,並未對賈家從前施予的恩惠加以回報或感恩,反而落井下石,以看人下菜碟的小人嘴臉,對待恩人家嫁過來的千金小姐。可見孫紹祖以及孫家人忘恩負義的本性。

所以,曹雪芹才辛辣地稱其為“中山狼”,用以形容“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臉。

小人嘴臉,並非五官相貌上的微小卑劣,而是心理素養和靈魂上的骯髒與汙穢。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見這類人,見識過他們混亂不堪的邏輯和思路,和他們凡事利己損人的行徑,也見識過其人毫無章法的世界觀、膚淺甚至歪曲的價值觀。

因此,對這樣的人,人們往往避之不及,敬而遠之。

那麼,這些小人物的得志猖狂、自我膨脹心理心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類人的心理狀態是畸形的,是受到壓力之後變形的結果。

首先,這類人的人格發育既不健康,也不健全。

所謂人格(personality),是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社會適應中,透過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內部傾向性以及心理特徵。

一個人的人格外在表現通常包括: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和體質等幾個方面,是具有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的一種體現,也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心身組織結構。具有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四大基本特徵。

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構成:

本我(id):重點滿足本能需要,一貫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ego):重點平衡本我與超我之間的關係原則,一貫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super ego):重點滿足高層次精神需求,一貫遵循理想。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我是生理上的無意識部分,而人的自我和超我則是後天發育和衍生出來的意識部分,屬於人格控制系統。除此之外,人格還有自我防禦機制,即自我會在特殊情況下運用一定的心理策略,以保護自己避開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種種衝突。

自我防禦機制通常表現為以下6種情況:1。壓抑;2。投射;3。合理化作用;4。反向作用;5。昇華;6。轉移。

從上述對人格內涵的概括和梳理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全,不僅取決於生活生存環境,也取決於自身在社會環境中的實踐與經歷。

按照弗洛伊德童年決定人的一生的理論來看,當人在童年時期即“本我慾望”滿足時期,受到虐待或壓抑壓榨之後,其人格發育初始就存了瑕疵。其後,其人格發展大機率會朝著被壓抑過的方向駛去。

譬如,當小時遭受過捱餓、受凍、被打罵、被情感虐待、被忽視、遭受情感上的辱沒等傷害後,成年後的他們,往往會傾向於瘋狂追求童年那些缺失的渴求,並因此在物質享受、情感交流、尊嚴身份待遇等方面,表現出極其誇張、遠超常人的慾望和需求。

正如俗語所言:越缺越補,越補越過。

表面看,這是人對缺失部分的一種狂熱補償,實際上,是人的內在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啟動了“自我防禦機制”。即:曾經被壓抑的情感和需求,在一段時間畸形發育和生長,進而使個體內心發生了反向變化,譬如妄想自己有朝一日得到滿足、獲得解脫之後,會如何報復打擊對方。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小人一樣,他們得志猖狂、自我膨脹的背後,其實是“報復心理”的一種表現。

其次,人格發育缺憾導致“報復心理”。

如果從更深一層次來說的話,小人的這種報復心理,還會產生心理移情或“移位”。即當某在現實利益上因另一個人的行為而產生損害,就會在潛意識裡要求並希望後者也做出相應賠償或付出相應代價。

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曾經失勢的人,會使曾經給他造成心理創傷的人,也產生同樣的利益損失,才能平衡自己曾經的心理缺失。

在心理學上,我們把人的這種心理狀態稱為報復。而在另一層面上,如果一個人因另一個人而產生收益,那麼獲得收益的人,就會對對方做出報答,那麼人的這種反應通常就被稱為“感恩”,是一種禮尚往來的感恩心態。從報復心理的角度,不難剖析小人得志之後為何會自我膨脹,或者得志猖狂。

綜上所述,小人得志便猖狂的心理狀態,其實是人格發育不健全之後產生的報復心理。擁有這樣心理狀態的人,往往既膚淺又扭曲,讓人看著既發笑又對他們曾經的遭遇深表同情。

並且,這樣的人在價值觀上往往也是狹隘的,不懂感恩的,且事事都以自己為利益出發點,眼界狹窄的。

正是因為狹隘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他們才會形成強烈的報復心,並在自己有機會翻身時,表現得像小丑一樣興高采烈,泯滅倫理道德。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enelope Lockwood。 2006。 “‘Someone Like Me Can Be Successful’: Do College Students Need Same-Gender Role Model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0(1): 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