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五代十國:劃分成南北兩大陣營,統一的曙光很難見到

引言

五代十國雖然處於格局混亂的狀態,但是分析起來並不麻煩,以地理為分界線,將這個時期分為五代更迭不斷和十國內政混亂兩部分。五代十國開始於割據混戰,同時也結束於割據混戰,由此可見,這時期必定經歷一個戰爭四起的過程,朝政在和平進步和混亂不堪中左右搖擺,五代十國政權更迭頻繁,戰爭不斷,跟南北朝有很大的不同。跟南北朝對比,五代十國更加混亂,戰爭頻率更高。

五代十國按照地理劃分,是北部的五代和南部的十國。並且五代和十國之間發展特點並不相同,只是恰巧處於同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五代十國。因此在分析五代十國為何出現,以及發展特點時,需要對南北的不同進行分別分析。

一、五代形成的背景

在唐朝滅亡之後,中原地區開始了五代更迭的時代。五代依次更迭,按照時間出現順序,依次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他們依次掌管中原。那麼為何中原為何會出現五代更迭的現象呢?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唐朝末年軍閥四起,而梁朝就是軍閥當中的一個,其實後梁不是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但卻是第一個建立起帝國範圍的勢力。因此在後梁建起之後,中原其他地方仍然存在不少割據勢力。二是改革和庸政並存,五代的皇帝當中,有改革的先鋒,他們促進了地區實力的進步。但是這些到了後期,要麼是主持改革的皇帝變得自大自滿,要麼是昏庸無能的兒子繼承皇位。總之五代之中,改革和庸政並存,社會的發展一會是向好的,一會又倒退。

最後一點是外部強敵的入侵,早在唐代,北部的契丹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到了五代時期,契丹的威脅只增不減。當契丹佔領了燕雲十六州之後,通往中原的道路更加暢通,中原少量一塊抵擋契丹的地理門戶,使得契丹有了直接南下的地理環境。

《契丹國志》記載: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

因此五代時期常常受到外敵契丹的騷擾,契丹當然不希望中原社會安定統一,所以契丹一直給中原製造麻煩,五代更得之中有很多戰爭都是由契丹挑撥引起的。

二、十國的形成

在南部存在十國,他們原本是唐朝在南方的不同的割據勢力,當中原發生叛亂之後,南部割據勢力也開始發動叛亂,最終形成了十國的局面。其實當時的南部遠不止十個割據勢力,但是由於這十國佔據了當時南部較大的地區,影響較大,所以被稱為十國,包括中原南部的南唐、吳國、前蜀、後蜀、吳越、閔、南漢,楚、南平,再加上立足於山西的北漢。這些國家原先屬於唐朝的割據勢力,趁著中原混戰無力管理其他地區之時,自主建立了國家。

十國跟中原的五代頗有不同,十國的建立者幾乎都出身卑微,他們頗知民情,因此在治理統治當面會多照顧到民情,所以很多地方數十年沒有戰事,十國的局面基本上是穩定發展的,跟中原五代長期混戰的局面很不相同。十國之所有較為穩定的發展態勢,原因有兩個。一是十國建立的地盤幾乎都是在原來割據勢力的基礎之上建立的,因此具有穩定的根基。二是外無強敵,中原五代時期外有強敵契丹,而十國卻沒有如此強大的敵人,使得十國有了較好的外部環境。

結語

五代十國的發展特點主要分為兩部分,中原五代更迭時期,社會上戰爭頻發,內部政權受到嚴重威脅,外部面臨強敵契丹。而南方十國則處於相對穩定的時期,由於十國不用面對外部的強敵,國家的矛盾幾乎都集中在內部,因此在戰事上比中原五代時期發生的頻率要低。五代十國的發生和發展,主要跟唐朝遺留下的割據政權有關,不過從經濟文化上看,五代十國明顯優於唐代。在五代十國當中,唯一個有統一勢頭的國家是後周,不過由於致力於統一的皇帝身染重疾,很快病去,接替者對統一毫不敏感,坐穩一角,導致後周統一的步伐戛然停止。後周北伐腳步的停止,使得五代十國格局混亂的時間進一步延長,直至宋朝的建立,統一這才形成。

參看文獻:

《契丹國志》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