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關羽是怎樣走向神壇的?為何在清代轉變為財神?

關羽,從三國時代征戰沙場的大將到被封為各種王,走過了漫長的過程,直到清代才被全面地確定下來,而封號卻是越來越多,“官職”也越來越大。歷代皇帝之所以封給關羽這麼多的稱號,主要是因為關羽一直被視為忠義的化身,各君王用它來作為愛國信念的材料。

隋唐時期,關羽開始走向神壇。唐代《重修玉泉關廟記》記述了關羽幫助隋代智大師興建玉泉寺的傳說,“關羽生為英賢,沒為神明……邦之興廢,歲之豐荒,於是乎系”。可見關羽已經被定為“神明”。

北宋時期,關公開始被統治者封王。宋徽宗於大觀二年(1108年)封其為武安王,後又5次加封。

到了明朝萬曆年間,關公始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

清朝時期,關公更是被10次加封。順治元年(1644年)定祭關帝之禮;順治九年(1652年)又被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加封關帝為忠義神武靈事佔關聖大帝。

到了光緒五年(1879年),關羽被進一步加封,被封為“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封號長達24字,曠古未有,令人驚歎。朝廷的統治者對神化關羽如此熱心,自然也會影響老百姓的熱情。

唐代時,關羽在民間尚被人們稱之為“關三郎”。其任務不過就是監督寺廟裡的和尚而已。宋代,人們對關羽的崇敬開始表現在修建關王廟上,由於關王廟的大量出現,關王廟在當時竟成為一道風景。在明代萬曆年間,關羽更是得到了道教的最高封號:“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到了清代,建關王廟之風,有增無減,也許是覺得這樣還不夠體現對關公的重視,於是人們另讓關公再司“財神”一職,在關羽與財神之間終於畫了等號。

康熙、乾隆時期,民間的商業活動十分繁榮,各行各業都借“三國”之事奉關公為其行業神。例如,相傳關羽年輕時曾經賣過豆腐,豆腐業就藉此供奉關羽為其行業之神了;燭業則因關公秉燭達旦,恪守叔嫂之禮,而奉其為神;更有趣的是理髮業、屠宰業、刀剪鋪業,因為關羽的兵器是青龍大刀,而它們行業的工具都是刀,於是也把關公奉為了神,等等。

關羽後來的形象更為神化,種種傳說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楊慶茹在《問吧》一書中寫道:“

幾種傳說神化了關羽的財神形象,一說關公生前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經發明計簿法,設計日清簿,清楚明白;另一說關公死後真神常回到人間助戰,商人在生意受挫後若能得到關公相助,就會東山再起。

可見,商人選擇關公當財神,也是因為他的忠義形象和懲惡揚善、佑民護民的萬能神格,寄希望於關公能保護他們的身家性命和財產安全。

除了因為關公具有忠義的形象外,我們還可以聽到這樣一種說法,認為關公成為財神與山西商人有關。山西商人因為遊走天下闖蕩江湖需要彼此照應,共同面對困難,所以,他們就經常仿照“桃園結義”結成異姓兄弟聯盟,並把關公作為出門在外的保護神,在他們遍佈全國的會館裡建築關廟。這也是關公忠誠和義氣的美德廣為流傳。

後來,晉商富甲天下,引得其他生意人紛紛效仿,關公也就隨之成了公認的財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