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白銀帝國的建立與覆滅:讓亨特家族血本無歸的最後一場賭博

如果你面前有一座白銀壘起來的小山,你會有什麼感覺?對於普通人而言,這也許只會在夢中出現。然而,對於三、四十年前美國的亨特家族來說,要想擁有這樣一座銀山,簡直唾手可得。當時,亨特家族直接控制的白銀現貨一度多達數億盎司,而全球的白銀交易量也不過每年2000萬盎司左右。可惜的是,他們建立這個“白銀帝國”的目的既不是做首飾,也不是開錢莊,而是為了投機。野心勃勃而又貪得無厭的他們,試圖控制整個世界的白銀市場,結果這場賭博卻引起了所有人的憤怒,最終落得個傾家蕩產的下場。

紐約商品交易所大樓

亨特家族

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提起亨特家族,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時,整個家族堪稱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說起來,亨特家族的發跡實屬不易,也是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家族創始人H。L。亨特1889年出生於農村,父母經營農場,家境比較富裕,但從小卻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1912年,23歲的亨特開始在阿肯色州經營棉花種植園。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亨特因此賺到了第一桶金。後來,資金逐漸雄厚的亨特開始投身石油產業。1950年,他組建了亨特石油公司,但是堅持完全家族化的經營模式,絕不對外發行股票。為管理好這份家業,亨特精心培養自己的14個孩子,而其中成為商界佼佼者的當屬尼爾森·亨特和威廉·亨特。

根據1957年《財富》雜誌估計,當時H。L。亨特擁有4億到7億美元的財富,是美國最富有的八個人之一。不過老亨特肯定不會想到,正所謂“虎父無犬子”,他的兒子們在20年後掀起一場驚天波瀾,把整個世界都攪得天翻地覆。

也許是從父親處耳濡目染,繼承了父輩的冒險精神,亨特家族的第二代成員個個都不是善茬兒。他們沒有坐享其成,到處尋找新的投資機會,而且大多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尼爾森·亨特致力於利比亞油田的開發;卡羅琳·亨特開設了酒店和旅館集團,自己擔任董事長;拉馬·亨特參與組建了北美橄欖球聯盟和北美英式足球聯盟,並將一年一度的橄欖球總決賽命名為“超級碗”;斯萬尼·亨特則曾擔任美國駐奧地利大使,並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任教。

1974年,度過傳奇一生的老亨特去世,不過亨特家族的傳奇仍在繼續。作為家族內的活躍分子,尼爾森和威廉開始不滿足於父輩那種商業模式。無論是開採石油還是蓋酒店,他們都覺得來錢太慢。特別是一個意外事件的發生,更刺激了他們的神經。原來,亨特家族曾在利比亞控制了大片油田,然而1973年5月,由於利比亞總統卡扎菲宣佈將境內的所有外國石油產業收歸國有,亨特家族的鉅額投資都打了水漂。如果沒有這個意外,他們在利比亞的油田將為他們帶來40億美元的利潤。這一巨大變故,沉重地打擊了亨特兄弟對傳統產業的熱情,而他們天性中的賭博因子也因此被迅速啟用。經過商議,兄弟倆一拍即合,決定改行從事投機生意。

H。L。亨特

初戰告捷

作為老亨特最有商業頭腦的兒子,尼爾森曾擔任“亨特鑽探與採礦公司”的董事長,負責在世界各地開採新的石油資源,其中包括在利比亞和英國北海利潤豐富的新油田。

除此之外,尼爾森還有一個帶有賭博色彩的愛好——賽馬。1955年,他買下了自己的第一批良種馬,此後一直予以悉心照料,培育它們參加美國和歐洲的良種馬比賽。1973年和1974年,尼爾森的馬蟬聯英國平地賽馬冠軍稱號。1976年,又贏得了英國德比大賽的冠軍。毫不誇張地說,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尼爾森的養馬事業規模是全世界最大的,培育出的名馬數量也是最多的。令人遺憾的是,賽馬場上的成功可能給了尼爾森太多激情,導致他將激情投向了更大的賭博事業——期貨交易。二者雖然性質類似,但賽馬在西方始終被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期貨交易卻一直被視為投機商人的罪惡遊戲。

尼爾森非常清楚,期貨可以用極低的成本,帶來極大的盈利機會。既然如此,那就利用現有的鉅額財富再賺一筆狠的!

20世紀70年代的投機市場遠沒有今天這樣發達,交易最活躍的無非是諸如小麥、大豆、玉米、雞蛋甚至洋蔥之類的普通農產品。1952年到1955年,在幾個大洋蔥種植商的囤積之下,洋蔥期貨合約價格先是翻了一倍多,然後又跌到最高價的約1/30,駭人聽聞。為了緩和民眾的不安情緒,美國國會只好立法禁止洋蔥期貨交易,此事也成為美國金融史上的笑柄。20世紀60年代,又爆發了所謂的“植物油醜聞”,一個出口商大量買進植物油期貨並偽造貿易信用證,差點導致美國運通銀行倒閉,美國植物油價格也隨之波動不止,此人最終被捕入獄。當然,出身豪門的尼爾森是不會對洋蔥感興趣的,要玩就玩大的。為了驗證手氣,他先炒了一把大豆期貨。

大豆向來是美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沒有改變,因此“中美貿易摩擦”我們才會拿老美的大豆開刀。它不但廣泛用於飼料和食用油生產,還是美國人餐桌上的常備食材。1973年夏天,對大豆的需求高漲使得大豆現貨斷貨,政府被迫暫停大豆出口。看準了機會,儘管當時美國大豆市場的總價值高達100億美元,但野心勃勃的尼爾森和威廉仍以不信邪的態度開始了大豆投機。他們以家族成員的名義設立了多個交易賬戶,開足馬力買進大豆期貨合約。不到一年,由亨特家族控制的大豆期貨已達到2400萬蒲式耳,相當於約65萬噸,佔當時所有大豆期貨合約總數的40%。在他們的忽悠下,許多期貨投機商也紛紛投身大豆市場。到1977年,大豆期貨的交易量竟佔據了芝加哥交易委員會總交易量的50%,而大豆期貨價格也從一年前的5。15美元上漲到最高峰的10。3美元,整整翻了一倍。

最終,忍無可忍的芝加哥交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決定對亨特兄弟提起訴訟。就在官司進行期間,亨特家族已暗地裡將所有大豆期貨出手。粗略估計,他們這一仗的盈利超過1億美元,相當於一個大型煉油廠好幾年的利潤。更令人氣憤的是,儘管兩大委員會聲稱亨特家族違反了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但由於拿不出過硬的證據,法院最終不得不宣佈亨特家族無罪。

初戰告捷,亨特兄弟對期貨投機更是情有獨鍾。既然連大豆都能帶來如此高額的回報,那就嘗試籌碼更大的投機。經過再三考慮和反覆商量,他們最終將目標鎖定在白銀期貨上。

亨特家族成員

白銀帝國

在中國古代,白銀一直是財富的最佳代名詞,甚至超過了黃金,我們至今仍常用“白花花的銀子”來形容令人垂涎的財富。事實上,在世界範圍內,白銀也曾與黃金一樣,在金融領域裡扮演過重要角色。

白銀不但能被加工成裝飾品,在工業時代還被廣泛用作各種電子電器裝置的原材料。而在金融領域,白銀的地位雖然明顯不如黃金,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各國先後放棄金本位政策,白銀也逐漸像黃金一樣進入了交易市場,並且廣受歡迎,這便給了亨特兄弟之流可乘之機。在投機大豆期貨獲利後,亨特家族便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白銀現貨和期貨的炒作上,這次他們還找到了可靠的盟友,企圖壟斷整個國際白銀市場。

由於美國政府也放寬了對白銀的管制,20世紀70年代初,白銀的價格迅速上漲至2美元,但總體看來,受投資觀念的限制,包括黃金在內的貴金屬當時的價格都仍處於低位。

實際上早在完成大豆期貨投機前的1973年,尼爾森就開始在中東購買白銀現貨,同時在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市場上買進白銀期貨。到年底的時候,亨特家族已經購買了價值2000萬美元的白銀現貨,並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買進了3500萬盎司的白銀期貨,從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白銀持有者。讓他們得意的是,市場上很快出現了白銀嚴重短缺的局面。由於白銀生產商無法立即擴大產量,導致白銀價格進一步攀升。許多投機商眼看有利可圖,也紛紛跟進白銀期貨市場,僅僅兩個月時間,就把白銀價格炒高至每盎司6。7美元,漲幅接近130%。

為了進一步擴大對白銀市場的控制,亨特家族決定拉攏外來的戰略投資家。尼爾森把目光投向中東,與富得流油的沙特王室開始接洽。他大肆鼓吹白銀的投資價值和自己操縱市場的能力,結果還真獲得了來自沙特的大筆資金支援。

1976年夏天,白銀價格漲到每盎司4。3美元。隨著時間的推移,亨特家族囤積的白銀已達到了驚人的數字,而且買進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到70年代末,尼爾森直接控制的白銀現貨就過億盎司,足以讓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顫抖。與此同時,由於黃金價格飛漲,白銀價格也隨之漲到每盎司11美元。經過六年的囤積,亨特終於決定將手中的牌打出。

1979年夏天,尼爾森透過其控制的“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向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交易所下達了累計4000萬盎司的買入指令。“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實際上只有兩組股東,一組是亨特家族,另一組則是沙特的王子和鉅富。經過調查,社會各界很快都知道了是亨特家族在炒賣白銀,但白銀價格反而繼續飛漲。許多小投機者也盲目湧進市場,又把白銀價格推向更高,10美元,20美元,30美元,到1979年底,竟一舉突破40美元。而此時,亨特家族已操縱了紐約商品交易所53%的白銀期貨合約和芝加哥交易所69%的白銀期貨合約,總攻掌握著1。2億盎司的現貨和5000萬盎司的期貨,這還不包括那些沙特投資者以個人名義持有的白銀。而當時,在尼斯森一口氣買入4000萬盎司前,全球白銀交易量也不過每年2000萬盎司。

然而,正所謂眾怒難犯,金融圈其他的重量級人物也不是好惹的,他們決定採取措施教訓教訓不可一世的亨特家族。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最大的穀物交易商憤怒地宣稱:“我們寧願讓白銀市場倒閉,也不願意看到它被壟斷。”而珠寶界巨頭蒂芙尼公司則在《紐約時報》上破口大罵:“我們認為囤積好幾十億美元白銀的人時喪盡天良的。”

白銀現貨(標準銀錠)

最後一搏

眼看銀價一路飆升,全世界的白銀生產商為此興奮不已,迅速開啟了尋找新銀礦的計劃,許多早已關閉的銀礦又重新開採。美國和歐洲的居民也對銀價上漲異常驚喜,紛紛翻箱倒櫃,找出祖傳的銀質器皿和裝飾品,凡是含有白銀的器物,都被毫不猶豫地送去熔鍊,製作成標準銀塊拿到市場出售。一時之間,市場上的白銀供給驟然增加,而亨特家族壟斷白銀價格的企圖則受到了挑戰。道理很簡單,他們總不可能買下全世界的白銀。只是當時他們鑽了美國金融制度的漏洞,這場遊戲才能繼續玩下去。

1980年1月,白銀價格已來到48美元,並且繼續向50美元大關衝擊。此時亨特家族開始感受到了沉重的壓力,因為白銀價格太高,他們掌握的資本已很難繼續拉抬。為了維持對白銀市場的壟斷,尼爾森被迫向美國的幾家大銀行高息借貸,平均年息高達19%。不懷好意的華爾街投資銀行也大量貸款給亨特家族,讓他們的美夢暫時繼續。根據美國商品交易委員會的調查,在1979年冬天,亨特家族掌握的白銀期貨合約總價值已高達50億美元,到1980年1月,更是超過了50億美元。同時,亨特家族所欠的貸款也超過了2億。這場賭博的賭注已接近梭哈,然而已喪失理智的賭徒仍不願收手。1980年1月21日,白銀價格終於突破50美元大關,來到了50。35美元的歷史新高,短短一年內竟上漲了8倍。

就在此時,更高明的旁觀者終於出手,準備結束這場遊戲。經過嚴肅討論,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決定將白銀合約保證金由10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這意味著亨特家族必須補充大量資本,明顯就是衝著他們來的。不久,剛上任的美聯儲主席沃爾克為了遏制通貨膨脹,決定大幅度緊縮銀根,提高貸款難度。如此一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揹負鉅額債務的亨特家族已無法再維持表面的風光,全面崩潰只是時間問題。唯一幸運的是,華爾街的經紀商不願看到亨特家族破產,因為那將會讓他們事先墊付的部分保證金打水漂,是以出面幫他們周旋。可亨特家族態度強硬,死不悔改,紐約商品交易所終於失去了耐心。

1980年3月25日,白銀價格出現大幅度下跌。按照規定,亨特家族應該補繳大量的保證金。正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銀行恰在此時通知尼爾森,不僅要求他立即補繳保證金,還要他歸還1。35億美元的貸款,否則將強制拍賣亨特家族的白銀期貨。於是,擺在尼爾森面前的路只剩一條,出售家族產業籌集資金,以補繳保證金並歸還欠款。可是,遠水終究救不了近火,3月27日,銀行開始在市面上強行出售亨特家族的白銀期貨,其他華爾街經紀商也紛紛跟進。白銀價格終於崩盤,讓人震驚的是,當天中午,白銀價格竟就跌至10美元,可見此前其虛高的誇張與瘋狂。

而亨特家族,除了欠經紀商的保證金外,還得償還銀行和金屬交易商累計近10億美元的欠款。無奈之下,他們只得透過賣出手頭的原油和汽油存貨,再加上在市場上拋售的部分白銀期貨,來填補窟窿。可是,亨特家族包括石油在內的其他生意已荒廢多年,而白銀期貨又是賤賣,最終只籌到了4億美元,仍無法清償欠款。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亨特家族竟當起了老賴。正如馬克·吐溫說過的話,“如果你欠銀行100美元,那麼你將有麻煩;如果你欠銀行100萬美元,那麼銀行將有麻煩”。既然已欠了這麼多債,亨特家族的賭徒們反而心安理得了。

尼爾森不愧是江湖高手,大難當前,他和弟弟威廉飛到華盛頓,會晤了美國財政部高官,請求財政部和美聯儲牽頭,向亨特家族提供鉅額長期貸款。他甚至暗示美國政府,如果你們不出面挽救亨特家族,那麼亨特家族將拋售手頭上剩餘的6300萬盎司白銀,徹底摧毀市場信心,把各大銀行和全體美國人一起拉下水。在他軟硬兼施下,美聯儲主席沃爾克最終決定與亨特家族達成妥協。沃爾克說服各大銀行向亨特家族提供總計11億美元的長期貸款,作為代價,亨特家族拱手讓出了許多油田和煉油廠的股權,並把家族最成功的企業普拉斯德石油公司抵押給銀行團。沃爾克允許亨特家族在財務狀況好轉後贖回石油公司,但警告他們此後不得再進行任何期貨投機活動。

紐約商品交易所大廳

亨特家族沒有想到,他們一手掀起的投機狂潮最終吞噬了他們自己。從1981年開始,隨著白銀產量的擴大,白銀期貨和現貨的價格繼續下跌,亨特家族手中剩餘的白銀資產迅速貶值,財政狀況愈加惡劣。1987年,走投無路的尼爾森和亨特家族被迫申請破產保護,尼爾森賣掉了他的所有賽馬。昔日的石油家族、豪門鉅富,終於落得個一貧如洗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