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今天使用的這些豐富的作物是何時傳入中國的呢?

中國古代自有的作物實際上十分貧乏,大多是都是外來的產物在中國得以“發揚廣大”。古代是沒有蠶豆和蒜的,蠶豆又叫做胡豆,是當時從西域引進的作物,蒜在當時叫做萌,是來自於西亞的產物,有人認為它來自更遙遠的羅馬,但是當時羅馬人的飲食中並未見相關記載。

當時引進了胡椒,作為一種提供辛辣味的植物,它與本土的花椒雙峰並立。

在宋代之前中國不存在西瓜。夏天“浮李沉瓜”的生活要等到宋代西瓜引進之後,而該詞彙出現於南北朝的《昭明文選》,當時指的是香瓜而非西瓜。在西瓜出現之前,因為藕有微甜味,人們還用藕來作為冰鎮水果,也就是“調冰雪藕”。

在元代之前中國不存在胡蘿蔔。這是由波斯引進的原產於北歐(有人認為是原產於中亞)的胡蘿蔔。李時珍認為,“元時始自胡地來,氣味微似蘿蔔,故名。”有人稱其做“小人參”,至今在日語中胡蘿蔔的寫法也是“人參”兩個漢字。

在明代之前中國不存在馬鈴薯、紅薯和玉米。這是由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從美洲漂洋過海到達中國。玉米歷來是阿茲特克帝國的主食,阿茲特克人喜歡用它烤制面包或者做麵餅食用,而到達中國之後也成為了重要的糧食作物。

在清代之前的飯桌上,不存在西紅柿。西紅柿本來是明代就已經引入,西方稱作“狼桃”,但明人將其作為觀賞植物,到清代時才逐步登上飯桌。

在清代之前事實上中國也不存在辣椒。與我們的日常觀感不同,古代人吃辣通常都是食用花椒和胡椒,有時候會食用姜。這些植物辣味比較輕微,主要提供的是辛味。而只提供辣味的辣椒是極好的作物,在清代進入中國之後,直到清代中期,被南方貴州、湖南、四川等省份廣泛採用,當時人筆記寫道“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這種習慣辣味的生活實際上是很晚才出現的。

總體來看,中國引進的外國作物的命名方式不太一樣。如果以“胡”字命名,則大多數來自於兩漢和南北朝。例如胡椒、胡豆都是這個時期的產物。而以“番”字命名的則是明清時期傳來的美洲作物,例如番茄,番椒(海南一帶對辣椒的稱呼)。如果以“洋”命名,則大多數是清代末年到民國傳來的作物。這些稱呼實際上是歷代對外政策和對外關係變化,所導致的稱呼的相應變動。

所以,今天的吃貨大國,也是一步一步傳來,一點一點吃成的。

文:寧波大加科技

碼字不易更多內容請關注家書Familys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