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聖人王陽明

《左傳》裡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這是我國古代評價一個人的三個標準。

“立德”是指有高尚的道德;“立功”是指能為國為民建功立業;“立言”是指有真知灼見的言論。這三個標準不會過時、消失,會代代相傳,流芳百世,所以稱為三不朽。

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能稱為三不朽的聖人有兩個半:一個是“至聖先師”孔夫子,一個是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另外半個是“晚清名臣”曾國藩。

王陽明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的聖人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他的人生經歷中一起去探訪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他的父親王華中過狀元,是朝庭的高官。用現代的話來講,王陽明是一個官二代。5歲仍不會說話的他,已能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二十八歲考中進士做官後,就在父親的安排下過著安穩地生活。

王陽明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由於看不慣大太監劉瑾依仗皇帝的寵信,胡作非為,便上書彈劾劉瑾,卻被抓到了錦衣衛的大獄,杖四十,差點死去。“忠君愛國”是儒家思想,獄中的王陽明知道了不能對皇帝愚忠,可作為儒生,心又該往哪裡去呢,他失去了人生追求的意義。

王陽明出獄後被貶到貴州龍場(今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驛做驛丞,這是個連芝麻官都算不上的小官。他帶著兩個僕人千里迢迢來到位於深山中的龍場驛。主僕一行三人住在山洞,要吃飽肚子得自己想辦法,經常飢一頓,飽一頓。而附近都是苗人,語言不通,溝通不便。

巨大的生活反差和無事可做讓王陽明絕望到極點。可恰在此時,兩個僕人都生病了,要是兩個僕人再因為生病離世,王陽明的日子就更沒法過了。為了讓兩個僕人恢復健康,王陽明放下富家公子的身段,像親人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兩個僕人。

在這個過程中,王陽明感到了充實和快樂,不再空虛。照顧兩個僕人是他發自內心,自覺自願地行為,這個從心裡能夠指導自己行為的東西,他自己感受得到,不需要向外去尋找驗證自己人生的價值。

這個過程讓王陽明想明白了,說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是被稱為聖人的孔子之道的”仁者,愛人“,我自己就有啊。這就是發生在貴州龍場驛的”龍場悟道“。

授課

而發自內心,自己能夠感受到的這個東西,被王陽明稱為良知。良知無時無刻都存在於每個人心裡,能識別善惡,是非。

領悟良知後,王陽明一改往日的渾渾噩噩,帶領僕人修房種地,跟當地苗人交流,為他們講課。經過一番實踐後,在良知基礎上提出了知行合一,即感受到良知就要馬上行動,如果只是知道,而不行動,只能算不知。

悟出“良知“後,王陽明對這個理念不斷去完善。

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陽明被派到江西南部去剿匪。當時的匪患波及江西南部、福建、廣東等交界處的九個州,匪患已鬧騰了十幾年。皇帝又橫徵暴斂,老百姓土地被兼併,無家可歸,紛紛入夥去當土匪。

面對如此嚴峻的匪患,王陽陽分析,即使是盜賊,心中也是存有良知的,知道做盜賊不光彩。

有了良知的指導,知行合一,王陽明招撫願意改邪歸正,不再繼續當土匪的農民,給他們土地、種子、耕牛,讓他們回家種地好好過日子。於是,大批的土匪被王陽明招撫,重新成為老百姓。

對於那些拒不悔改的土匪,王陽明採取軍事手段堅決予以打擊,經過一番運作,蕩平了匪患,當地老百姓都驚呼是神下凡。王陽明贏得了江西老百姓的忠心愛戴。

正德十三年,平定匪患後,王陽明在江西的治所,辦學講課,傳授心學。《傳習錄》這本書正是根據王陽明講課的筆記整理而成,也在這一年出版了。這本書的出版標誌著“陽明心學“正式建立。

傳習錄

正德十四年(1519年),江西的藩王-寧王朱宸濠造反。

王陽明受皇帝指派,在知行合一的指導下,迅速展開行動。他先打出平叛的旗號,招兵買馬,招到了三萬兵馬,發出檄文,宣揚朝廷早知道寧王要造反,正調兵到江西。一系列宣傳後,王陽明用招撫土匪的那招,瓦解了寧王在南昌的兵馬,使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他率部很快奪取了寧王的老巢南昌。又以逸待勞,與寧王在鄱陽湖決戰,最終抓獲了寧王,平息了造反事件。

整個過程中,王陽明只要想到戰術就會馬上實行,主動出擊,主動落實,寧王被搞得暈頭暈腦,無所適從,被牽著鼻子走,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優勢。

明武宗朱厚照知道寧王起兵造反的訊息,高興壞了,御駕親征,南下江西。沿途所到之處,老百姓被搜刮,苦不堪言,到處一片狼藉。王陽明為沿途老百姓利益著想,知行合一,放棄自身安危,與皇權鬥智鬥勇,阻止皇帝南下,最終皇帝去了南京,沒有去江西,江西老百姓躲過一劫。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王陽明透過贛南剿匪、平定寧王、阻止皇帝南下,親身實踐知行合一,對良知和知行合一,理解更為深刻,提出了“致良知“。就是人要儘可能地去擴充自己的良知,把人生的一切目標包括在良知裡,如果一個人時時刻刻能夠致良知的話,良知就會十分純粹,人人都可以成聖,將心學推向了發展的高峰。

王陽明心學

嘉靖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陽明病逝於江西南安府。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