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她出生名門,終生戲迷,下嫁崑曲小生,卻成了最幸福的人

葉聖陶曾經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他說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蘇州樂益女子中學校長張冀牗的四個女兒: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

張氏四姐妹

1986年,闊別祖國多年的大姐最後一次回國,七十八歲的張元和與七十一歲的張充和在北京登臺演出《牡丹亭》,紀念湯顯祖四百三十五週年誕辰,這一幕彷彿時光倒轉。

此時,大半個世紀已經過去了,四姐妹都已白髮蒼蒼。她們的人生經歷比父執輩朋友葉聖陶預言的更豐富、精彩。尤以大姐張元和為甚。她是四姐妹中經歷最為平淡但又最曲折的,雖不轟烈但也艱辛溫情,如今讀起來依舊讓人感嘆。

張氏四姐妹

張元和生於一九零七年,因為是家裡的老大,張元和非常受祖母的喜愛。在家裡,她的玩具總是最多最先進的。

由於祖母的寵愛,張元和到了上學的年齡,仍舊在家學習,父親請了老師教她《三字經》《龍文鞭影》《唐詩三百首》等,她還每天練習小楷。

元和十歲那年,張家舉家遷居蘇州。到了蘇州後,元和的課程開始多起來,除文史外,還有算術、自然、音樂、體操、舞蹈等,每週做一篇文言文和白話文,由不同的先生批改。直到母親去世後,元和才進入蘇州女子職業學校讀書,兩年後轉入父親創辦的樂益女中。

張氏

由於江浙一帶戰爭的影響,樂益女中高中部停辦,張元和去了南京,進入位於馬府街的江蘇省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插班讀高二,校長是張默君。高中畢業後,元和進入上海大夏大學攻讀文學。

在上海大夏大學的校園裡,元和與另外三個同學因品貌和才藝出眾,被同學們譽為“四大天王”,元和被稱為雍容華貴的“皇后”,再加上出身名門,身後不乏追求者,但元和一律不考慮。

張元和(右一)

元和喜歡崑曲,小的時候她就在家自己搭班子唱戲,寫好唱詞把角色分配給妹妹們。上了大學,她有了更多的精力在崑曲上。那時,學校裡愛好崑曲的女同學自發組織了一個崑曲組,請光華大學的童伯章教授教她們崑曲,童教授教的是《牡丹亭·拾畫叫畫》,女孩子們都被劇中柳夢梅愛慕杜麗娘的痴情所感動,都想看看舞臺上的《拾畫叫畫》是什麼樣子。

那時候,上海大世界正在上演《牡丹亭》,戲中人柳夢梅由崑劇傳習所的名小生顧傳玠扮演,但戲只演到《冥判》,不見演《拾畫叫畫》。張元和與二妹夥同其他女同學便冒冒失失地寫了一封信給顧傳玠,請他表演《拾畫叫畫》,不久竟有了迴音,顧傳玠同意在大世界表演《拾畫叫畫》。

顧傳玠()

演出那天,顧傳玠扮演的柳夢梅溫文爾雅、書卷氣十足,一出場就緊緊抓住了觀眾,臺下靜靜的,女孩子們和觀眾一起屏聲息氣地聆聽著柳夢梅宛轉悠揚、迴腸蕩氣的美妙歌聲……這次看崑曲,在少女張元和心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此後,張元和就和顧傳玠漸漸熟識。1939年4月21日,兩人在上海大西洋餐廳舉辦了婚禮。這是一樁轟動的婚姻,因為戲曲之人的身份在那時很低。當時上海的小報以“張元和下嫁顧傳玠”為題大炒新聞。顧傳玠後來寫信給張元和的二妹張允和,也開玩笑說他們的大姐是“一朵鮮花插在了牛屎上”。

張元和與顧傳玠

他們的婚姻美滿幸福, 婚後的日子,兩人也沒有離開過崑曲,常一起演唱崑曲,有一次他倆還同臺“彩串”了《長生殿·驚變》,顧傳玠演唐明皇,張元和演楊貴妃。但他們的夫婦身份似乎並不為現實接受。

之後的人生就像戲劇裡上演的那樣,1948年,他們夫婦雙雙去了臺灣。1965年,顧傳玠因肝病逝於壯年。後來張元和定居美國,不但繼續傳習崑曲,還以80多歲的高齡在電影《喜福會》中客串了角色。

張元和(左一)

演出成功之餘,張元和想起了小時候,父親曾打算投資開一個電影公司,當時國內還沒有電影公司之說,一位堂兄聞訊後跑過來對她說:“大妹,九爺(張冀牖)要開電影公司,那我們都去當明星。”後來父親改變主意,辦了樂益女中。張元和的電影夢,到了老年終於得以實現。

2001年,《張元和飾演崑劇《〈牡丹亭·遊園〉中杜麗娘身段影集》出版;2002年,《顧志成紀念冊》出版。2003年9月27日,張元和在美國安詳離世。一本舒朗寫意的大書緩緩合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