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麗江真是個神奇的地方,800年前忽必烈來過後還留下了這種習俗!

滄樹季第一次見到大敖的時候,它還是個才出“社會”的愣頭鷹,跟滄樹季處於一樣的生活階段。

看著虎虎生威又冒著二氣的大敖,滄樹季忍不住將它從納西市場帶回家。

參照他爺爺留下來泛著黃邊的祖傳孤本《鷹獵》,滄樹季戴上牛皮手套,將大敖架在手上開始“熬鷹”。

滄樹季將大敖的眼線解開,給它餵了三兩上好的新鮮牛肉,讓它吃飽,吃好。然後把它架在手臂上,哪裡人多就帶它到哪裡去。

持續了一個多月,大敖已經從開始的驚慌失措、掙扎不安,到現在在人群裡冷眼旁觀的吃零食,熟悉了人類的世界。“熬鷹”就基本算完成了。

下一步就是調膘水。祖傳寶典說了,“膘水肥”的鷹不願捕獵,“膘水瘦”的雖有強烈的捕食慾望,卻會因體力不支難以捕到獵物,只有恰到好處,才能訓出一隻好鷹。

滄樹季無法像書上說的那樣,透過觀察鷹的眼神、動作、體形來判斷他的大敖是否“膘水”達標。

他只是把大敖帶到空闊原野上,看喂多少,大敖願意飛出去捕食來確定的。然後喊著口令,讓大敖再飛回手臂吃零食。

最後就是帶足食物零食到人多的地方,把大敖放出又喚回,直到在任何地方大敖都能聽從口令,飛回手臂,這訓鷹也就算功成了。

養鷹多日,用鷹一時!冬天這就跟著來了,滄樹季躍躍欲試,隨著寨裡的其他長輩鷹獵人一起上山“鷹獵”了。“吾克可克”——“放鷹放狗”,他們納西族特有的狩獵方式就是帶鷹帶狗,用“攆山”(驅趕)的方式,捕獵野物。

不虧滄樹季每天好肉好食的待大敖,第一次就給叼回來一大隻野雞!

好的開頭,給了滄樹季極大的信心。後面每次換山頭去“鷹獵”,滄樹季必然都去報道。

轉眼就到了春節,到了放鷹的季節,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目的是讓鷹迴歸自然繁衍後代。

滄樹季給大敖餵飽,到曠野後放了大敖。沒有再喊口令,大敖在滄樹季頭頂回旋一圈,就飛遠了。。。

從現有的文史資料來看,麗江納西鷹獵文化的起源要追溯至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國時期,革囊渡江到達麗江,就在麗江駐紮練兵,並把北方遊牧民族古老的鷹獵方式流傳在了麗江,深受納西先民的喜愛。

明代徐霞客也在他的《徐霞客遊記》附編《麗江紀略》中,記述了忽必烈南下麗江時留下的“管鷹犬”部落,這一文化在納西族聚居地區延續下來,至今已有近800年曆史。納西族是遠古遊牧民族的後裔,流傳至今的鷹獵活動,沉浸吸納了中華民族的千年文化,形成了如今獨樹一幟的納西族鷹獵文化。

納西族的訓鷹習俗也被評入雲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目前,世界上已有11個國家的鷹獵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麗江市玉龍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中心也在積極申報,爭取將納西族鷹獵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進一步保護傳承和發展這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