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揭秘清朝皇家國宴,看看到底吃些什麼?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唯一鮮有記載、也讓人好奇的,就是皇宮裡的烹飪方式。有人說,文物可以留下來,吃的味道是留不下來的,這樣神秘,更讓人對宮廷宴心嚮往之。

在離我們最近的清代,

與很多影視劇裡展現的不同。原來滿漢全席在歷史上並不存在,而是後人虛構的?清代最熱鬧的一次國宴,來了近6000人?皇帝宴請大臣,得大臣自掏腰包?菜太多吃不完怎麼辦?集體掃盤打包……

6月,我們在北京見到了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宮廷史專家苑洪琪,和她聊了聊清代宮廷宴上的美食和筵席背後的秘辛。

我1976年從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然後被分配到故宮博物院宮廷組,在故宮工作了44年。我所在的宮廷歷史組,研究的是宮廷生活、衣食住行。

大家都說清代腐敗什麼的,在早期康熙乾隆時期,皇家是十分節儉的。

跟歷代相比,清代皇帝沒有喝大酒的,他們覺得酒和糧食不可浪費,皇帝在會上就提三巡酒,喝三次酒以後他就退席了,擺了再多吃的,也結束了。所以可想而知,他每次宴會的時間不會很久。

郎世寧《乾隆皇帝圍獵聚餐圖軸》(區域性),故宮博物院

宴會實際就是一個“會”,吃飯只是一種形式,主要目的就是開會。那時候的選單上,菜名就是記錄主菜、主料、燒製方法,可以看出就是很平常的材料。

一直到清代晚期,

越腐敗吃得越講究。

慈禧的時候才出現了“洪福齊天”、“萬壽無疆”,在菜裡邊拼成這些字。

姚文瀚紫光閣賜宴圖卷(區域性)

清代的宴席種類繁多,萬壽聖節要辦宴,皇子成婚、公主下嫁要辦,還有朝鮮國貢使覲見,也要辦宴……

像佳食令節,像中秋、正月十五,再到除夕、立春、端午節……都要舉行宴會,這些是屬於家宴,一家人找個理由團聚一下。家宴一般辦在乾清宮,皇帝住的地方,規模小一點。

國宴的話就是在太和殿或保和殿舉行,這一種更像是一種公事,擺桌多的時候甚至一些大臣連皇帝的面也見不到,僅僅是一種儀式。

清代宮廷宴分為滿席、漢席2種。

滿席又分6種等級,級別要比漢席高一些,又對應著漢席的不同等級,每個等級的使用場合都不同。以下這四種宴席,可以說是四大最獨特的清宮宴。

千叟宴:只舉辦了4次的巨型宴會

參與人數:6000人

舉辦地:乾清宮

清代最著名的千叟宴,前後一共舉辦了4次。

為什麼有千叟宴?皇帝為了安撫更多的民心,向全國各地招募65歲以上的老人,有些老人還帶著他的兒子、孫子來,受眾面就大,人就多。4次千叟宴都有籠絡人心的政治目的,讓天下安定了才好治理。

茶宴,來源《延禧攻略》

茶宴:讀書人最想吃的一頓飯

參與人數:18-38人

舉辦地:御花園、重華宮

茶宴算是一種最受皇帝寵幸的宴會,很特殊,不吃肉也不喝酒,而是符合資格的讀書人跟皇帝一起飲茶。

茶宴喝的是三清茶,烹茶、吃點心。

三清茶

三清茶不是茶葉,是以鮮梅花瓣作為主料,同時配上佛手、松子,是一種乾隆調配的“私家飲料”。等於是文臣宴,跟皇帝坐在一起,皇帝當場出題,大臣作詩,是一種

非常近

距離的接觸。

坤寧宮婚房

合巹宴:

只有2人的結婚紀念宴席

參與人數:2人

舉辦地:坤寧宮

清代皇家喜事宴筵席一般來說會有三場:納采宴、合巹宴和筵宴禮。納采宴和筵宴禮的筵席是非常正式的,合巹宴更加私人一些,是皇帝成婚後合巹禮之後的筵席,慶祝二人結為夫婦。雖只有皇帝、皇后2人,但是一樣菜品都不少。

郎世寧《萬樹園賜宴圖》(區域性)來源:故宮博物院

外藩宴:最熱鬧的宴會,少數民族大表演

參與人數:數百人

舉辦地:不固定

要說最有意思的就是乾隆時期舉行少數民族的大宴,叫外藩宴。

外藩宴是從康熙開始的,用來招待蒙古王公貴族的筵宴,歷代皇帝循例舉行。後來,範圍擴大了,有蒙、藏、回等等這些個民族。乾隆皇帝會5種少數民族語言,他把各民族都給請過來,用你的語言來跟你說話。過程中還要表演,少數民族的雜技,像維吾爾族的走鋼絲、舞蹈,蒙古說唱,哪個民族的都要表演一下。從尊重各個民族、維護團結的目的出發而舉辦的宴席。

雖然國宴是正式場合,但是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清宮宴會自帶很多槽點。

比如很多人不知道,皇宮裡邊舉辦宴會,御膳房只給皇室準備菜餚,其他人都要自備。

那個時候沒有吃公款吃大戶的,級別越高,可能要拿出的銀子越多。《大清會典》上記載,親王“10只羊、10瓶酒”,在入宴之前就要交給膳房。假如三天以後舉行宴會,三天前就要落實,實在沒有酒、沒有羊,就摺合成銀子。往下等級拿得越來越少,但是也要拿。

除此之外,去參加宴會還要統一著裝,穿上朝服,帶著補子,這也是要自掏腰包的,那套衣服也很貴的。質地可以是布的、是綢的、是紗的,但顏色、紋飾必須得對。有錢你就做好的,沒錢就次的。

火腿雞湯,來源《如懿傳》

有一個名詞叫“搶桌子”,

入席時,你掙

多,你得多出錢;但吃完了打包帶走,就不管你級別高低了。

那麼多菜肯定吃不完,搶的是剩飯剩菜,都要帶走。尤其在康熙、乾隆時期,沒有特別奢侈腐敗的,有點像今天的“光碟行動”。不管你職位高低,只要眼前有,你就可以拿,誰也不笑話誰。

有一個笑話,有的清官沒有錢做衣服繡補子,只好畫了一個上去,吃完飯一打包湯水撒了,一下把圖案都弄壞了。

“滿漢全席”也是外界的一大誤解,本來沒有這樣的記載,後來有人提到的滿漢全席,宮裡並沒有出現過。

滿族入關之後,想要爭取民心,完全繼承了紫禁城,也保留了前朝的廚師、宮殿制度。當時的御膳房廚師,他只能管他自己的區域性,不可能像今天一樣瞭解整個的過程。

到了晚清,地方上的官員不瞭解情況,加上辛亥革命以後,宮廷300個廚師有一大部分都流落到宮外去了。為了養家餬口,他在地方上要開自己的館子,把自己的手藝變成生活費,才有對宮裡生活產生了這樣一種想象。

皇帝的餐桌上分8排來擺,冷膳、熱膳、湯膳。那時候的名字特別樸實,熱膳就是炒菜,冷膳就是冷盤,看名字就能知道大致的做法。以下6道菜式,是清代宮廷宴上的常見名菜。

燒烤&火鍋

宮廷裡

吃燒烤和

火鍋比較多,燒烤是“片盤”,這桌上要是有“片盤兩盤”,那就是一個烤鴨、一個烤乳豬,這個做起來比較快。

膳單上要寫了“熱鍋”,就是火鍋一類。宮廷裡吃飯,前後門都開著,冬天特別冷。所以加炭的火鍋,還有點著酒精燈的火鍋都很常見,這樣端來端去

菜不會

都涼了。

在康熙時期,有鍋名為“十二品野味火鍋”。葷菜有鹿肉片、飛龍脯、狍子脊、山雞片、野豬肉、野鴨脯、魷魚卷、鮮魚肉,素菜有刺老芽、大葉芹、刺五加、鮮豆苗。

櫻桃肉

清代皇帝吃的東西都是有滿有漢,尤其乾隆以後,他羨慕漢族,對江南的食品又特別喜歡。有明確記載他就把江南一帶蘇州織造府一個叫張東官的廚師,帶到宮裡來,做了19年飯,那個時候記錄的蘇浙菜餚特別多。

大方肉燉至五成熟出鍋晾涼,肉皮向上刀切5cm×5cm,切皮與肥肉,下面連著的瘦肉不切。放佐料,香料與紅曲粉等,上鍋蒸5、6個小時。蒸好後,皮與肥肉融縮軟糯,如一顆顆櫻桃擺在酥軟的瘦肉表面。

金銀鴨

清宮的帝后都是鴨子愛好者,金銀鴨是從乾隆開始宮廷裡有的菜,金鴨就是烤鴨,銀鴨是鹽水鴨。

箱子豆腐

箱子豆腐的“箱子”,名字取自過去女人梳妝的梳妝匣。

把豆腐切成了排骨塊,上鍋炸完,把上面薄薄地削了一片之後,中間挖個洞,再把肉餡擱到裡邊,再把箱子蓋蓋上,這叫箱子豆腐。

八寶鴨

乾隆皇帝尤其愛吃脫骨的八寶鴨,是特別精緻的。在腿這兒拉一個口,慢慢把骨頭整個取出來,鴨子的肚子裡面擱上8種食材,再給它包好了,外形還是一個完整的鴨子。然後去煮、去蒸,吃的時候開啟這個鴨子,反正滋味兒都進去了。

揭秘清朝皇家國宴,看看到底吃些什麼?

餑餑

在整個清代,滿族的餑餑很受歡迎,搭配紅棗、玫瑰、葡萄、果仁、栗子,連漢族人也特喜歡。我們解放前還有好多滿族餑餑鋪,後來就都改成點心鋪了。

(資料來源:《御茶膳房》、《內務府遺產》、《清宮御膳》,

部分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福桃MOOK《皇上吃什麼》、富華齋餑餑鋪、蘇州吳門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