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為什麼乾隆六下江南而不換個地方,是尋找他的親生父母嗎?

乾隆二十五歲繼位,在位時間長達六十年。因遵循祖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不可超越前輩),1795年八十四歲的乾隆禪位於嘉慶皇帝,1799年駕鶴西去(駕崩),享年八十八歲。在位期間共六次南巡、四次東遊。今天咱們主要說一說乾隆皇帝為什麼要南巡,而且還是去了六次。

古人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全天下都是他愛新覺羅家族的,乾隆為嘛就愛往江南跑呢?是不是像有的朋友們說的那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因為“伊人”都在長江以南呢?客觀地說,還真不是,最起碼不全是。

一、巡視制度是古代帝王統治的一部分

中國地域遼闊,古代限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交通訊息不便。為防止地方諸侯與中央政府離心離德,

藩鎮

割據,古代帝王遂採取巡視地方的方式來加強和鞏固政權。巡視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

先秦

時期,到了秦朝時期逐步形成制度化,例如,

秦始皇

統一中國後,在外巡行的時間卻遠遠超過在宮中安居的時間。

漢高祖劉邦

光武帝劉秀

常常外出巡察,其目的之一便是考察地方吏治。

唐太宗李世民

即皇位以後,經常巡幸各地。清朝皇帝中,出巡最多的是康熙和

乾隆

。康熙認為,皇帝走出深宮,進行實地視察,比單純看奏章或聽臣子們的議論更能瞭解實際情況。他說:“臣下之賢否,朕處深宮何由得知?緣朕不時巡行,凡經歷之地,必諮詢百姓,以是知之。”

總之,帝王外出巡視,雖沒有形成比較確定的規章制度,而且也與各個帝王的嗜好習慣有關,但它卻是中央加強對地方及其官員的控制和監督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帝王獲取地方真實情況、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因此它又成為中央決策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為什麼是南巡

1、江南的富庶和繁華

清代前期與中期最繁華的江南地區主要是指江蘇省的

江寧府

(今南京)、

蘇州府

揚州府

,浙江省的

杭州府

江、浙兩省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

魚米之鄉

”,其經濟和人文在全國均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朝兩省上交的賦銀賦糧分別達到全國賦銀總數的20.8%左右和賦糧總數的30%左右,鹽課銀佔全國鹽課銀總數的68%左右,關稅佔全國稅額總數的一半。這裡出產的絲綢和茶葉歷來是宮廷內外的高檔必需品,飲食也被認為是明清兩朝宮廷菜系的正宗,國宴仍保留相當比例的揚州、蘇州菜譜。

2、廣造聲勢、收買“漢”心

清朝在最鼎盛時期,滿族人口不過百萬,而漢族人口接近三億之巨。如此龐大的漢族人口基數擺在乾隆面前,如何處理好和漢族人,尤其是漢族人中的知識分子的關係,乾隆考慮的是比較全面的。

江浙人文茂盛,是中國文化最發達地區,才子學者頗多。僅以關係到政局和學術文化界的科舉而言,從順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裡,共舉行了61科,其中,江浙兩省出了51位狀元,佔全國狀元總數87%;出了38 位榜眼,佔榜眼總數62%;出了47位探花,佔探花總數77%。再就大學士九卿督撫來看,江浙兩省出了很多大學士和尚書、總督、巡撫,像狀元出身的呂宮、徐元文、于敏中等都官至大學士。

早在清兵入關時,江南人民就進行大規模的抵抗,江南地區反清情緒異常高漲。從康熙皇帝開始就意識到,以滿族自身的力量,完全依靠武力,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於是就採取了各種方法,如設立“

博學鴻詞科

”,徵調明朝遺民編修明等,極力籠絡前朝尤其是江南地區的文人士大夫。

三、南巡的意義和目的

作為乾隆皇帝而言,“武”,沒有祖父康熙“平定三藩、統一臺灣”建立豐功偉業的機會了;“政”,不想粘上父親雍正狠心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汙吏留下的“刻薄”的惡名。他生在太平年代,有祖父打下的江山、有父親攢下的家業,他想做個“千古留名,萬世流芳”的明君,他想開創一個超過他的祖父、父親的一個新的盛世局面,一個可以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相媲美的盛世。於是乾隆就遵循祖父的足記,前後六次下江南。廣泛的宣傳、大造聲勢;同時也採取積極的財稅政策,減免相關省份的賦稅錢糧。

六下江南大體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蠲賦恩賞、巡視

河工

、觀民察吏、加恩

士紳

、培植

士族

閱兵

祭陵。

1、減免稅賦

乾隆帝期間多次下諭,蠲免江浙、安徽稅賦總計六次南巡免銀在1000萬兩以上。

2、巡視水利

乾隆也像其祖父康熙那樣,極其重視河工

海防

,把它視為六巡江南的一個主要任務。江蘇、安徽、浙江經常發生水災,乾隆傾盡全力大興河工。河工興修規模之大,投入財力物力人力之巨,興修時間之長,乾隆可以稱之為古今唯一的帝王。以經費而言,每年河工固定的“歲修費”,多達380餘萬兩,約佔每年朝廷“歲出”額數1/10強。臨時興修的大工程,又動輒用銀幾百萬兩,像藺陽青龍崗之工,“費帑至二千餘萬”。

乾隆對黃河、淮河的河工及浙江、江蘇的海塘,下達了數以百計的上諭,指示治理,動用了幾千萬兩帑銀,完成了多項工程,對減少洪災、保護百姓田園廬舍和生命安全,起了不能抹煞的重大作用。

3、收服人心

南巡期間,乾隆對禮遇致仕大臣和“培養士類”做了大量工作。他重新起用或擢用辦事實心頗有政績的大臣,像原任大學士的

陳世倌

史貽直

和大學士管江南河道總督的

高斌

,都是當時的能臣,僅因小過或一時不順上意,而被降被革被致仕,使其才幹無所施展,於國於己皆有損害,借南巡之機,乾隆諭命他們三位都官復原職。原禮部侍郎

沈德潛

乃江南文壇泰斗、大詩人,原刑部尚書

錢陳群

詩書皆優,二人皆為乾隆帝所賞識器重,在江南甚至在中國文人士子中影響很大,可以說是德高望重。乾隆南巡時,對二人十分優遇,既賜沈德潛御詩,又為沈主持的紫陽書院題額“白鹿遺規”,並親寫長詩相賜,還加沈德潛禮部尚書銜,給俸,諭令錢陳群依其原官刑部尚書給俸。這在縉紳中當然會產生良好影響。

4、民間傳說

南巡的目的為探望親生父母

陳世倌

夫婦。六次南巡,乾隆帝四次住於陳家

安瀾園

和父母相聚。

清亡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野史、文人評述和民間傳說,乾隆並非雍正帝妃的嫡生兒子,而是漢人之子。最為流行的一種傳說是雍和宮法輪殿說,弘曆是清代

太子太傅

文淵閣大學士

、禮部尚書(亦稱

海寧

相國)陳世倌的兒子。陳世倌是浙江海人,康熙年間入朝為官,與雍親王家常有來往。有一年,

雍親王

的福晉和陳世倌的夫人在同一天生下了孩子,雍親王讓陳世倌把夫人生的男孩抱進王府看看。陳家把男孩送去,當天王府把孩子送出來,陳世倌回到家中一看,自己原來的那個男孩已經變成了女孩,陳世倌知道事關身家性命,不敢聲張。那個抱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弘曆。弘曆繼位為帝以後,知道了真相,便六下江南,探望親生父母,並且六次南巡之時,有四次住在陳閣老家的安瀾園,以便和父母相聚。

民間野史,娛樂性比較強,真實性可疑。根據《清實錄》等官方書籍檔案的記載,乾隆皇帝弘曆的父親是雍正帝胤禛,母親是四品典儀凌柱之女鈕祜祿氏。

結語:

乾隆帝在中年以後,逐漸

好大喜功

,六下江南耗用國家的大量人力、物力。每次出巡講究排場、浪費奢侈、開支巨大、勞民傷財,負面批評不少。每次南巡歷時四五個月,隨駕當差的軍人3000名左右,約需用馬6000匹和船四五百隻,還有幾千名

民工

,用掉了上百萬銀兩,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騷擾。

六下江南還對百姓造成了非常重大的災難,民間奢靡之風日盛,而普通百姓生活更加艱辛。晚年的乾隆更是變本加厲,埋下了讓清朝從“康乾盛世”極快地轉向了“

道鹹衰世

”之後一蹶不振走向滅亡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