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北宋為何被譽為中原飲食文化的巔峰,宋朝有怎樣的飲食文化風俗?

食色,性也。

出自《孟子

·

告子上》。

意為:吃美食與修飾容貌都為人之本性。

《禮記》記載: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意為:食慾與情愛皆為人的基本生理需求。

由此可見,古人早就意識到飲食是人之本性以及飲食的重要性。

《史記》中提到: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在古人的思想觀念中,

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神聖而不可侵犯。而

卻能與

相媲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國堪稱農業大國,早在遙遠的新石器時期,老祖宗便培育出粟、稻、稷、麥等主要糧食作物。

粟是古人最早栽培成功的糧食之一,屬於耐旱作物,主要生長於黃河流域。

粟,又稱作

,甲骨文形似禾苗,既有根莖,也有穗葉。

《詩經

·

豳風》中記載:

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其中,

指的是如今的小米,而粟去掉外殼後剩下的部分也是小米,可見粟與禾指的是同一物,都生長在旱地之中。

麥也被列為五穀之一,是北方百姓生活必不可缺的農作物。麥的種類豐富,有大、小麥,黑麥與燕麥等。

《孟子

·

告之上》也曾記載:

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

”。

其中

麰麥

指的便是大麥,播種後需要用工具將地耙平。

除了穀物等糧食作物外,肉類也是人體不可缺少的蛋白質來源,因此肉食也常作副食出現在古人的日常飲食之中。

商周時期,牛、羊、豬被合稱為

三畜

。在祭祀活動中,若三畜皆有則稱為

太牢

,若缺牛則只能被稱作

少牢

《禮記

·

王制》寫道:

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

”。

說明天子與諸侯的祭祀活動具有差異性,連貢品也有等級之分。除了三畜外,古人還會食用雞、鴨、魚、狗肉。

《廣雅

·

釋器》中記載:

餚,肉也。

說明古人將肉類稱之為餚。常見的肉類菜要有

的甲骨文由

構成,

在上,

在下,有羊在器皿上烹煮之意。不過,

在古代指的是用五味烹飪而成的肉汁。

《爾雅

·

釋器》中提到:

肉謂之羹。

不過此羹非現代以湯水為主的羹湯,而是以肉為主的肉汁。

太古初食肉類時,還未出現五味調料,穀物用清水烹之,稱作

大羹

除了主食與肉類外,菜也是古人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配料。

《國語

·

魯語》記載: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百蔬。

指的是神農氏有位名

的後代,可種植出各種穀物與蔬菜。可這也僅是傳說,不足為信。

直至先秦,古人也只培育出二十餘種蔬菜。常見的菜有韭、瓜、葵、薇、蔥等。

綜上,中國飲食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即便處於物資匱乏的上古時期,也對

格外上心。

我國古代的北宋王朝曾被譽為中原飲食文化的巔峰,何出此言?宋朝飲食文化有何獨到之處?

一、宋朝的美食薈萃

1.五穀雜糧

華夏民族的農耕文化發達,辛勤耕種出的

五穀

自然是餐桌上的主食。

宋朝時期,尚無玉米、紅薯等主食替代物,故主要糧食仍是五穀,即米、粟、黍、麥、蜀。

北方喜食粟麥,南方喜食稻米,烹飪方式通常為蒸煮。

兩宋合計兩三百年,農業卻得到了迅速發展。宋朝國土不及唐朝四分之一,卻能養活將近一億人口,主要得益於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優良農作物品種的培育。

《宋會要輯稿》中記載:

江淮民田,十分之中,八九種稻。

可見南方水稻的種植十分廣泛,尤其是蘇湖地區,因開發早、水利裝置完善而產量大增,遠遠領先於其他地區。

《靖康緗素雜記

·

湯餅》記載:

凡以面為食具者,皆為之餅

亦是宋朝家家戶戶不可缺少的主食。

凡是以麵粉作為主要原材料製成的食物皆可稱為

。用火烤制而成的麵食謂之

燒餅

;放進籠屜中蒸熟的麵食叫做

蒸餅

;用水煮熟的則稱為

湯餅

北宋張師正在《倦遊雜錄》提到:

今人呼煮麵為湯餅,今蝴蝶面、手託面……冷淘之類是也

可見湯餅的種類異常豐富。

蒸餅

即為現代的饅頭,因

與宋仁宗趙禎的

同音,故

內庭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

,而後民間也將

蒸餅

稱為

炊餅

燒餅

也喚

胡餅

。相傳,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至咸陽境內,因缺乏食物,只能以胡餅充飢。

《求法巡禮行記》記載:

時行胡餅,俗家皆然

唐朝的長安街上常售賣胡餅,頗受唐人的喜愛。

除了麵食外,宋人也喜喝粥,將稻或粟來煮粥。粥的種類異常豐富,有七寶素粥、糖豆粥、粟米粥等。

此外,宋朝也有喝臘八粥的習慣。臘八粥,即用多種食材熬煮而成的粥。開封稱其為

七寶五味粥

《夢梁錄》記載:“臘月二十五日,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

可見北宋百姓認為喝粥可以驅鬼除瘟、祈求安康。

2.新鮮蔬菜

在宋人眼中,蔬菜的地位僅次於糧食。蔬菜的種類格外豐富,且南、北方的蔬菜品種也有所差異。

南方的氣候比北方暖和,故蔬菜品種也多於北方。宋朝詩人常將蔬菜寫於詩中。

例如,蘇軾乃巴蜀人,酷愛家鄉的元修菜,還將其引進黃州。

元修菜味清香,可煮,可炒,也可入羹湯或熬粥。蘇軾所作的《元修菜》幾乎涵蓋了元修菜的所有特點。

此外,蘇軾還曾為

春菜

作詩,並道出了蜀地四季蔬菜不間斷的根本原因。

蔬菜乃巴蜀人最引以為豪的食材。四川省又被稱為

天府之國

,氣候溫和溼潤,適合熟菜生長,且不限季節。即便再嚴冬,依然可以培育出幾十種蔬菜。

蘇東坡曾直言: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古人愛竹,不僅愛其寧折不彎的堅貞氣節,也愛竹子那鮮嫩多汁的根莖,即竹筍。

竹筍炒肉片,堪稱物質與精神的絕佳配置。竹筍鮮嫩可口,富含豐富的營養元素,深受宋代文人喜愛。

北宋文學家黃庭堅尤愛苦筍,曾在《食筍十韻》中寫道:

一束酬千金,掉頭不肯賣

這句詩將京城街道上筍的價格寫得出奇得高,可見百姓對竹筍的喜愛,都達到了

供不應求

的地步。

此外,南宋詩人陸游也曾用

芼羹筍似稽山美

來稱讚四川盛產的竹筍完全能與江浙相媲美。

宋朝還出現了用肉類食物來命名素菜的情況,諸如勝肉夾,即口感與味道勝過肉餅的夾餡餅。

餡的主要原料為筍、菇、核桃與松子,再用黃豆醬將其糅合在一起,口感酥脆爽口,沒有過分油膩感。而松子中富含的油脂還能給人帶來一種食肉的感覺。

3.肉食與水產

在宋人的肉食飲食結構中,以羊肉為尊,且將羊肉作為宮廷盛宴中招待賓客的上乘之物。

《宋史》中記載:宋仁宗語近臣曰

昨夜因不寐而甚飢,思食燒羊。

其中,

燒羊

指的便是炙羊肉,是宋代常見的一種宮廷晚膳。炙羊肉香味四溢、外焦裡嫩,絲毫沒有羊肉的羶味。

宋神宗時期,宮廷一年的支出為:近四十萬斤羊肉以及約合四千斤豬肉。由此可見,皇宮用豬肉做膳食的比例極小。

不過,羊肉十分珍貴,只有上層階級的皇室貴族才能經常食用,民間則多食豬肉。

《夢粱錄》記載:宋代杭州城內外,“肉鋪不知其幾”。

可見豬肉也深受民間百姓的歡迎。尤其是開封與臨安兩大城市,每日豬肉的銷售量極高。

宋人也酷愛食水產海鮮,宋代的江河湖泊皆生產海鮮。開封街道上時常出售魚、蝦、螃蟹、蛤蜊等海鮮產品。

東南沿海城市的海鮮要比北方便宜與豐富不少。南宋梁克家所撰的《淳熙三山志》中則記載了福建福州數十種魚類與水產。

二、宋朝在“吃”上的創新

1.宋人的浪漫——花饌

花饌,即以花入饌,指的是用四時花卉製作的主食、點心或菜餚。

其實,以花入饌的現象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出現。

屈原在《離騷》中寫道: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意為:清晨品嚐木蘭花瓣上的露水,傍晚食用秋日菊花新鮮的花瓣。

兩漢時期,古人會以菊花、蘭花釀酒,頗有一番閒情雅緻。

《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時期,宮中

九月九日,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隋唐佳話錄》也曾紀錄武則天命宮女採摘新鮮花卉,再搗碎和米制成

百花糕

的故事。

到了宋朝,擁有優雅情趣的文人將花卉引入餐飲之中,將花饌繼續發揚光大。

南宋著作《山家清供》中記錄了不到花饌美食。諸如,梅花粥,即將梅花洗淨後,用冬日裡的雪水將曬乾的梅花加稻米煮熟而成清粥。

南宋詩人楊萬里有詩云:

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

。詩人見梅花掉落,甚是惋惜,便將其收集起來製成粥,方可延續梅花的清香。

再如,薝(

zhān

)卜煎,即用梔子花混合麵粉煎制而成的美食。製作過程簡單,只需採摘新鮮梔子花瓣,焯水並晾乾,而後用甘草水和麵粉,再用麵糊將梔子花包裹後油煎即可。

梔子花的顏色潔白,花香淡雅,使薝蔔煎更添清雅之風。

總之,對宋人來說,以花入饌是一種高雅的情趣,更將日常普通的飲食生活上升到了藝術的境地。

2.宋人的奇思妙想——小吃

在宋朝的飲食結構中,

果子

佔據著重要地位。果子,即乾果、蜜餞、餅食等加工素食的總稱。

宋朝以來,在飲食上擺脫了唐朝的粗狂之風,盛行素食之風,而點心的製作與擺盤也更為精緻。

北宋東京的夜市中,幾乎日日充斥著果販的叫賣聲。《東京夢華錄》中記錄了不少名字奇特、種類豐富的果子。

諸如荔枝膏、水晶皂兒、金絲黨梅等,這些果子常被用作節日或宴席上的點心。

時至今日,

果子

的稱呼仍然存在,只是指代的食物不同。江浙地區將麵粉做的甜味零食稱為果子;湖北將糖果稱作糖果子等。

而如今日本常見的果子也是源於中國,有

中華菓子

和菓子

之分。

由此可見,果子在宋朝乃至中國的飲食上都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包子

一詞最早出現於宋朝,如今已成為廣大中國人傳統早餐的標配。

其實,早在北宋,以包子作為主要銷售產品的包子店已遍佈街道,其規模、數量完全可與酒樓相媲美

《燕翼詒謀錄》中記載:

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即饅頭別名。

由此可見,包子是在饅頭的基礎上發明而成的,在饅頭中加入餡料便成了包子。

《都城紀勝》中提到了

包子酒店

,店內主要販賣以鵝、鴨肉作為餡料的包子。

《夢梁錄》中也記載了種類豐富的特色包子,諸如蟹肉包子、糖肉包子、蝦魚包兒等。

3.繁華的餐飲業——外賣

宋朝的飲食服務業堪稱古代史上的巔峰,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服務質量上乘的特點。

北宋兩京的酒樓、食店格外重視宣傳與廣告效應,連普通的饅頭店門口也有立牌,印有

上等饅頭點心

的字樣。

除了擁有別致的招牌外,酒樓、茶肆還在內部裝修上下了不少功夫。

歐陽修曾在《歸田錄》中寫道:

酒肆百物具備,賓至如歸

酒樓裝飾或富麗堂皇,或清新雅緻,但都能給不同層次的消費者帶來賓至如歸的感受,可見宋代飲食服務業的發達程度之高。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位

外賣小哥

,他的腰間繫有圍裙,左手拿碗,右手拿筷,精神集中,著急地尋找送餐地。

由此可見,宋朝早就出現了

外賣

同城閃送

一日送達

的服務。

為了解決食物的保溫問題,宋人還專門製作了可以用於保溫的食盒,通常由竹木或琺琅製成。

還有一種保溫效能較好的陶瓷食盒,盒中放有可以將食盒分成兩個部分的

溫盤

,盤側帶有注水孔,可將熱水注入,達到保溫的效果。

至於送外賣的方式,除了步行與騎行外,宋人還依靠湖船來送外賣,即

外賣船

《夢粱錄》裡所描述:

撐船買賣羹湯、菜蔬、

……

及點茶,供茶果。

由此可見,船舶已經是宋朝常見的外配配送方式了。

宋朝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體現在食材種類的多樣化、烹飪方式的多元化、創新菜品的出現以及飲食服務業的進步等。

宋朝的美味佳餚數不勝數,琳琅滿目,有種類豐富的鹹甜口點心,有肉質鮮美的家禽畜類,有物美價廉的瓜果蔬菜,堪稱美食天堂。

宋人愛吃,同時也愛研究菜品,這是宋朝菜品繁多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