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春秋戰國時期都建造了哪幾座長城?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汪遵

春秋戰國,是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大變革的時期,各個國家為了保衛領土與人口,他們紛紛花費巨資修築長城。楚國、齊國、魏國、燕國、趙國等都有為了互相防禦而在各自的邊境修築的長城。按照修築長城防禦物件的不同,可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中原各國之間的長城,另一種是中國各國與遊牧民族之間修築的長城。

中原各國之間的長城

楚長城是我國古代較早修築的長城,也有一些學者稱之為中國最早的長城。關於其地理位置,大多學者都認為它在南陽葉縣(約當今河南葉縣以南之地)或者稱南陽葉縣有方城之一。

楚長城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它由春秋時期的關隘逐漸演變為一個具有完整體系的軍事防禦工程,而在戰國時期依然有方城之名,說明它是從春秋時期延續下來的,也就是說春秋時期就有楚長城的修築。

齊長城是我國古代較早修築的長城之一,在我國長城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有學者稱之為我國曆史上最古老的長城。較早的記載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齊長城主要是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齊國主要為防禦魯、楚兩國而修築的防禦工事。

楚滅魯以後,齊長城基本上是東西朝向的,把整個山東分成南北兩部分,以北為齊,以南為楚。另外,由於齊長城是因山之便,沿著綿延起伏的山嶺修築的,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長城修築的特點是因山就險、因地制宜。

魏長城共有兩部分,這已經是史學界的共識,即河西長城、河南長城或者河右之長城、卷之長城(此處的“河”,當時主要指黃河)等,名稱不同,但所指基本都是這兩段長城。魏河西長城“當是公元前 361 年至前 351 年,前後十年間陸續都在修建的。”

魏河西長城主要是“備秦”的,說明魏國對秦國的東進已經採取守勢,轉為以防禦為主了。此長城之修建在於防齊、楚兩國的入侵。

燕國位於當時中國的東北部,它北鄰東胡,南接中山、趙國和秦國,東臨大海,曾一度強盛。戰國時代燕國一共修建了兩道長城,在南境的稱為南長城,北境的稱為北長城。在燕昭王的元年時期,易水長城早就已經存在了。

因為當時燕南有趙、東有強齊的威脅,且燕昭王的祖父燕易王即位之初,齊宣王侵燕,奪其十城之地,到了燕昭王父親燕王噲的時候,齊國又利用燕國內部矛盾,對之大肆侵略。可見,依據當時的緊迫形勢,燕南長城的修建應始於燕王噲時期。

但是燕南長城的建造並不只是在燕王噲時期就建造完成,燕南長城的走向大體上是從西北往東南方向,燕南長城的修建目的,如上所述,主要是為了防禦趙、齊兩個國家,燕南長城最初可能是為了防禦齊國及趙國的威脅,特別是東部齊國,所以燕南長城應以東段的修築較早。

趙國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它北接林胡、樓煩,南接魏國、韓國,東北有燕國、東胡,西

北有強大秦國,東又與齊國毗鄰,又有中山在其腹心。可以說是在諸多強國的包圍當中,諸多王侯在邊境虎視眈眈,四面八方都有敵人,所以趙國也被稱為“四戰之國”。魏趙之間大小戰爭竟達十三次之多,趙倒敗了九次,且十三次戰爭都在兩國交界的漳水兩岸。

可見趙國當時受魏脅迫之甚,是故為防魏,修築防禦工事迫在眉睫。長城的修建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鄴城,它比黃城更靠近邯鄲,是另一軍事重鎮,與黃城一起對邯鄲構成嚴重威脅長城所經之地、具體走向大概經過武安縣、磁縣、臨漳縣、成安縣、肥鄉縣、曲周縣等地,形狀就像一把弓。

以上就是中原各國中修築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幾個國家的長城。由上述各國的互防長城可知,在各國角逐稱雄、兼併擴張的時代,為了自保、自守,他們紛紛在本國邊界修築以長城為主的防禦工事。這類長城曾發揮過很大的作用,有利於國家的安全和經濟的發展。

防禦遊牧民族的長城

戰國時代北方的遊牧民族主要有東胡、匈奴、山戎等,他們經常武力進攻中原的各個國家,特別是經常和燕國、趙國、秦國這三個國家發生爭鬥,於是這三個國家都在在北方修築了防禦遊牧民族的長城,此為秦長城的直接基礎。

燕北長城的修建稍晚於燕南長城。燕北長城修建於燕昭王時期。此長城的走向是:從懷來盆地北部開始,然後走向東北方,進入赤城、沽源、多倫、豐寧、圍場境內。再轉向東方,進入赤峰市、喀喇沁旗、建平縣、敖漢旗、北票、義縣,再經經過遼寧的北部、東部南行,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西北部、沿大寧江右岸向西走向,最後終止於大寧江入海口處的碣石山。

趙國作為四戰之土,其處境非常險惡,對中原各國的戰爭不僅沒有多大成效,反而屢遭魏國、齊國等的侵擾,損失慘重,以致自身難保。況且,北方少數民族也經常南下侵略,在這種情況下,至趙武靈王時期,改變策略。

轉而把目光放到林胡、樓煩等北方遊牧民族身上。其父親趙肅侯時期修築的趙南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魏國北侵的野心,為趙國專注內務、為趙武靈王專心北伐也創造了條件。

趙武靈王修築的長城,始於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完成於趙惠文王時代。趙北長城的修建無疑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趙國不再受遊牧民族的侵犯,維護了國內統治秩序的穩定,對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入起到很大的作用,對延緩趙國的滅亡也起到了某些關鍵的作用。

秦國在秦昭王時期,軍事實力十分強大,贏得了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鬥爭,接著為了防止少數民族再次來犯,秦國設定了郡縣,修築了長城。秦昭王長城開始修建於秦昭王三十五年。

結語

可以看出,秦國、燕國、趙國這三個國家的北邊長城主要都是以防禦少數遊牧民族的武力侵犯為目的而建造的。在這三個國家的國家軍事實力開始蒸蒸日上越來越強大後,為了國內社會的安定和邊境人民的安全,對遊牧民族發動戰爭。

把他們趕往更為邊遠的北方、西北方,進而在新佔領地方修築長城以防止其伺機捲土重來。這些長城在當時都發揮了很大的防禦作用,並且某些部分後來還被秦始皇加以修繕利用,成為秦朝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史記:歷史的長城》《中國建築史》《秦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