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不被承認的皇帝,昌邑王劉賀的悲劇人生卻無比的現實

前言:昌邑王劉賀或許在漢朝帝王史上不足為道,卻極具現實性地反映了自漢武帝逝去之後,直至漢宣帝重掌大權這段過程中,西漢朝堂之上的君主闇弱、權臣當道的政治現象。昌邑王劉賀儘管不是一個正面的歷史人物,但對於後世瞭解這段歷史的人,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即使是昌邑王劉賀在位僅僅二十七天,經歷的卻是連小說家都無法想象出的“故事情節”。

(昌邑王劉賀)

一、繼任為帝,躋身朝堂

其實在主流的觀點當中,對於昌邑王劉賀是持有兩種鮮明的態度的。

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昌邑王劉賀是個不折不扣的混人,被廢黜帝位也是咎由自取。這種觀點主要依據是正史中記載的: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過千餘,故霍光廢之。

另外一部分人出發點同樣離不開昌邑王劉賀犯下的種種錯誤,但特別在將昌邑王劉賀的事蹟、作為與權臣霍光獨掌朝政的局面聯絡起來。認為昌邑王劉賀被廢黜的真正緣由在於他急於奪取霍光手中的權力,因而被廢。

然而,探究昌邑王劉賀不幸遭遇的原因,還要回到最初的起點——昌邑王劉賀為何被擁立?

(霍光古像)

原因很簡單,漢昭帝劉弗陵的薨逝(英年早逝)導致天子之位空懸,按照古人的思想來說:國不可一日無主,所以當務之急便是選任下一任皇帝,來填補空缺、穩定民心。可問題是,漢昭帝劉弗陵沒有子嗣,順位繼承人什麼的壓根就不存在。

所以,朝中大臣將目光投向了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同時在心底猜測著到底誰會成為這個幸運兒——一個被權臣霍光選中的幸運兒。

作為漢武帝逝世之後漢王朝實際的掌權者,霍光對於此事早有定計!

昌邑王劉賀就是被他選中的幸運兒,儘管這個幸運兒下場並不幸運,但他在霍光的心目中是無可替代的。相比較極具競爭力的廣陵王劉胥,昌邑王劉賀最大的優勢便在於其人年輕無資歷,對於霍光而言,皇帝的賢能與否並不在他的考量範圍之內,他唯一選擇的標準就是聽話好掌控。

廣陵王劉胥作為漢昭帝劉弗陵的兄長,漢武帝劉徹的兒子,如果擁立其人那麼勢必造成霍光手中的權力旁落,所以昌邑王劉賀成為了其人最佳選擇。

(昌邑王劉賀劇照)

二、萬千抉擇,無一正確

可霍光萬萬沒想到,昌邑王劉賀是如此的膽大包天!

史載:昭帝崩,無嗣,大將軍霍光徵王賀典喪·······其日中,賀發,晡時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從者馬死相望於道。

需要特別點明的是:徵王賀典喪。其實說白了就是徵召昌邑王劉賀前往京城(長安)主持喪事,意在說明你昌邑王劉賀就此具備了繼承帝位的資格,從現在開始你就要認漢昭帝劉弗陵作為你的爸爸了。

聽到這條訊息的劉賀想也沒想,晚上來自長安使者剛報信,翌日午時昌邑王劉賀便率領著昌邑國的侍從臣僚出發了,晡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左右)便走出了三百餘里,乘坐的馬匹累死在官道兩旁,侍從臣僚都累得氣喘吁吁。

由此可見,世人皆言昌邑王劉賀無謀無智絕非虛言。叫你去你還真就火急火燎地去了,也不探聽一下訊息的真實性,昌邑王劉賀的敗亡由此落下伏筆。

(劉賀火速前往長安繼任帝位)

人生的抉擇往往會改變你下一步的人生軌跡,進而影響到整個人生程序。偏偏昌邑王劉賀 對此事毫無覺察,對於大漢朝來說不過是多了一個姓劉的皇帝,這已然不足為奇;對於大將軍、大司馬霍光來說,不過是多了一頂本就對於朝政起到可有可無作用的冠冕。

唯獨這一場迎立,改變的卻是昌邑王劉賀的一生。

無謀無智,抑或是謀求更大的權力,本質上都離不開昌邑王劉賀對於時局糊里糊塗的判斷。

三思而後行的決定不一定就完美無瑕,但未經深思便倉促的舉措勢必漏洞百出。昌邑王劉賀最大的敗筆便是他壓根沒有意識到為漢昭帝劉弗陵典喪這件事的重要性,或許在今人看來此事不過是昌邑王劉賀躋身帝位的一個契機,但實際上這卻是關係到劉賀繼承帝位合法性的關鍵點。

試問:歷朝歷代的皇帝犯錯的還少嗎?

所謂一千多件罪事不過是為了安撫民心的由頭,真正致使昌邑王劉賀被廢黜的原因乃是——不孝!

(漢昭帝劉弗陵劇照)

要知道,大漢朝“以孝治天下”的口號不是說說而已的,不僅貫徹到每一位皇帝的諡號當中(漢孝文帝、漢孝景帝、漢孝武帝),更是體現在每一位皇帝的身體力行之上。昌邑王劉賀從接受朝廷詔令那一刻開始,從大義上就不是其父昌邑哀王劉髆的兒子了,而是漢昭帝劉弗陵的兒子。

否則不如此你有什麼資格繼任皇位?

三、劉賀懵懂,不知所謂

可反觀劉賀在赴京典喪的途中是怎麼做的——按照典喪禮制,奔喪者看到長安城就要面露悲色、以示對先帝逝世的悲緬。結果劉賀的回答是:“我嗌痛,不能哭。”(喉嚨痛,哭不出來。)而後,進入長安城後,總該以示沉痛、聊表傷懷了吧,結果劉賀還在推脫:“喉嚨痛還沒緩過勁來。”直到昌邑王劉賀行至未央宮前的大道,這才按照禮制稍微哭了一兩聲。

別看這只是微末細節,但造成的反響是極大的。

漢昭帝劉弗陵現如今已經成了昌邑王劉賀的“爸爸”了,哪有“父親”逝世“兒子”不悲傷的道理?儘管大家都知道你倆不是親生父子,但架不住你要繼承帝位,就落實了這對“名副其實”的父子關係。

(昌邑王劉賀不知檢點)

霍光最後給昌邑王劉賀冠以最大的罪名就是“不孝”,這才是真正撬動昌邑王劉賀帝位的缺口,否則霍光就算權勢滔天也要顧及一下天下官員、劉氏諸侯王、黎民百姓的看法。畢竟皇權再怎麼崇高,也要保持一定的崇高性、神聖性。否則,在天下官民的心目當中,皇帝本人就劣跡斑斑、行跡有缺,如何能做天下表率?

況且更為重要的是,在朝廷官員還在持觀望態度的時候,昌邑王劉賀在入主帝位的首日開始,便大肆提拔昌邑國的臣屬,就連原本作為昌邑王劉賀臣屬的太僕丞張敞都看不下去了,勸諫道:“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傾耳,觀化聽風。國輔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輩先遷,此過之大者也。”

此言一語中的,點破了昌邑王劉賀現如今所處的境地。

如今你昌邑王劉賀年紀輕輕便登臨繼位,天下的萬民都在關切你的一舉一動,朝廷的大臣也在注意你的為政舉措,可現如今昌邑王您繼位之後,朝廷擁立您的大臣沒有受到您的絲毫褒獎,反倒是來自昌邑國的微不足道的車伕得到重賞,你最大的過錯便在於此!

(昌邑王劉賀被廢黜帝位)

這就是為何昌邑王劉賀被廢黜地位還沒有引起任何波瀾的原因所在了,民間百姓還沒反應過來,就聽聞新帝劉賀是一個不孝無人倫的道德敗類;朝廷百官只見新帝提拔舊人,對於原本朝廷的袞袞諸公沒有任何的表示,不知道的還以為你要重新改換朝廷之上的政治勢力呢!這涉及的就是大家息息相關的利益了,讓群臣如何支援你昌邑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昌邑王劉賀從得到繼位資格的那一刻開始,其身份就發生了質變,但他卻始終將大漢朝的天下當作在昌邑國一樣,可以任性妄為、自由自在,根本沒有意識到時局的變化。如此一來,焉能不敗?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