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穿越時空而來,“石”再精妙!蘇州澄泥石刻精品吳文化博物館開展

一方素硯

沉澱著江南數千年的文化記憶

一把刻刀

雕琢著蘊結於心的風雅情愫

12月29日

吳文化博物館“匠藝”系列特展——

“慧石味象——蘇州澄泥石刻精品展”

正式開幕!

蘇州沉澱千年的“石頭”

穿越時空而來,“石”再

精妙

自古以來,吳地山水靈秀、民眾富庶、文化繁榮,反映到手工業,便呈現為一種對工藝的極致追求,其匠心精細之至,往往它處所不能及。作為文脈充沛的吳地,一直以來,蘇作澄泥硯雕技藝頗受歷代文人的青睞。

今天下午,看蘇州記者走進吳文化博物館的吳頌展廳,一件件澄泥石刻精品流淌著優雅古樸的氣息,將千年的故事娓娓道來。

據瞭解,本次展覽共展出40件/套澄泥石刻精品,以蔡金興、蔡春生父子在澄泥石刻領域的實踐和理論探索為依託,分為

“叩山問石”“鐫琢經年”“唯硯作田”

三個篇章,力圖展現澄泥石刻的前世今生,為其今後的保護、傳承與推廣做出貢獻。

左邊為

蔡金興,右邊為蔡春生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澄泥石刻)蔡金興和看蘇州記者介紹,自漢至今,澄泥石刻技藝歷經了千年的傳承,於當代衍生出了石壺、文房擺件、仿植物雕等其他種類的藝術表現形式

其發展反映了吳地各個時期的社會風尚、審美情趣以及傳統的硯雕工藝

。”

他還告訴記者,在製作工藝上,傳統蘇作硯雕重視線條和形體的韻律美。這要求刻硯匠人把握每一寸細微的尺度,線與面的融合、池與堂的比例、弧度與斜線的處理。

總覽

展品,記者發現即便題材相同,作品也可有變化萬千,細細品味,自是妙趣橫生。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

還有

出現了不少與蘇州本土生活元素的展品。

展廳一角,一件造型精美、細膩生動的印泥盒作品頗為“吸睛”,看蘇州記者瞭解到,該作品是以江南水八仙中的荸薺為素材創作,利用其稍圓的形態設計成印泥石盒,荸薺尖芽部位正好可以抓握提起,十分巧妙。

不僅如此,蔡金興還將稻穗、蠶桑、山筍等江南風物點綴於文房用品之中,《江南編織系列(6件)》便是最好的詮釋,其造型雅緻,極富有生活氣息,寄託了作者對江南農家生活甜蜜而溫暖的情感記憶。

蔡金興將幾十年的功力凝於細小的刀尖,由仿古而入寫意,透過線條與造型的細微變化,展現了每方硯臺截然不同的氣質與神韻。

如今,其兒子蔡春生也在他的影響下,長年以來進行澄泥石刻研究,提及澄泥石刻的傳承與發展,蔡春生也有自己的擔憂,“

堅守的傳承人逐漸減少,上等石材逐漸匱乏,澄泥石刻的保護傳承仍是刻不容緩的艱鉅任務

”。為此,蔡春生透過開辦公眾號,發表上百篇澄泥石刻的宣傳報道,以專業、生動的內容傳播硯文化,將澄泥石刻這項非遺技藝推廣到全國各地。

雕琢之下,碾鏟之中,還有無數個向蔡家父子一樣的匠人,他們用質樸的雙手托起澄泥石刻的傳承與未來。

提及本次展覽舉辦的意義,吳文化博物館副館長陳小玲告訴記者,“

吳文化博物館希望透過此次展覽,讓大家瞭解吳中‘最江南’的手工藝品,瞭解這片土地上所誕生的歷史悠久、質優工精的藏書澄泥石刻,感受細膩、雅緻的‘蘇作天工’,更好地關注、保護與傳承江南的非物質文化

。”

慧石味象

蘇州澄泥石刻精品展

展覽時間:

2021年12月29日—2022年3月6日

展覽地點:

吳文化博物館 二樓“吳頌”展廳

【看蘇州專稿 文/錢果】

編輯:李俊鋒 (新媒體運營師、高階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