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知識焦慮背後的貪慾與錯覺

聽說,中國人享有免費東西的時間已經太久,知識付費的時代應該要到來了。

知識付費是不是一種趨勢,我不知道,但這種事情對於寫字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好訊息。

我對世界那少得可憐的認知告訴我:要想得到好東西,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

然而又聽說,在知識付費這種事情的背後,居然會有讀者產生“知識焦慮症”這種東西。

這實在令我驚訝:什麼時候,我們曾對知識如此渴求過?

假如我們的求知慾真有如此強烈,這個世界上就不會假貨橫行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

傳統文化領域裡的那些“大師”,已經被多少人指出,他們的著作有多少籮筐的錯謬,但仍然不妨礙他們的出場價高漲以及作品暢銷。

完全可以想象到的一件事情是——

即便一個並不具備相關專業水平的讀者,只需要在網上多方檢索,對比一下那些評論文章以及“大師”本人的作品,自然就能分辨出“大師”的真偽來。

但是,又有多少人會去做這件事呢?

說白了,我們並沒有那麼渴求真知。

那麼,所謂的知識焦慮症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發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的產生流程是這樣的——

一些極其聰明的人,透過不斷重複甚至是冒犯讀者的方式(是的, 看他們的語言形態, 似乎都讀過《烏合之眾》), 去告訴世界上的人,“ 你們都有成功的可能”。

在煽動起一群人希冀成功的慾望後,同時又不忘提醒這群人說:“你得時刻為自己的學習加碼,不要做失敗者”。

不得不承認,這個心理把握得非常好,好處就在於緊緊抓住了人的貪慾,然後乘勢而為。

古人形容一個人貪心,常用的說法有“得隴望蜀”,今人比古人厲害,未得隴,先望蜀。

為什麼這樣說呢?有成功,自然就有失敗,這是人所共知的真相。

在這個世界上,有不少人並不具備成功的條件,這也是事實。

然而我們看到,有人連一家機構裡的螺絲釘工作都還沒做好,卻也有了知識焦慮症。

比如,在寫字這個行當裡,一些工作多年的人士,正常的綴文能力都成問題,更誇張者連“的、得、地”都分不清,不是說他們沒有成功的可能,而是說他們此時最應該做的,無疑是回爐學好中學語文,而不是去購買那些教人如何成為寫作高手的“知識”。

發達的網際網路讓我們容易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我們在聽取了一些中介性質的陳述之後,就以為打破了各門類知識間的壁壘。

事實上,我們可能只是用望遠鏡看到各領域裡的輪廓而已,要想知道這些領域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就需要沉潛進去學,這也意味著需要付出相當多的時間與汗水。

可以說,焦慮於獲取各門類的知識,本質上是一種貪慾,這種表現,一不能在知識上真正療飢,二也未免太不尊重前人所付出的努力。

王安石題寫張籍的詩集說:“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

這首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傳世名作,大概是因為它說出了一個普遍事實:在很多領域,“成如容易卻艱辛”是常態。一個人的征途可以是星辰大海,但此人須是一艘經得起風浪的巨輪。

如果只是一葉扁舟,那麼麻煩先去成為巨輪。

若是在成為巨輪之前,整天對著星辰大海流口水,這大概就是非分之想了吧。

又或者,商機就潛藏在那些被鼓譟起的非分之想裡?

生啊,如果嘗過一回痛快淋漓的風景,寫過一篇杜鵑啼血的文章,與一個賞心悅目的人錯肩,也就足夠了。——簡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