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CRO概念股集體下跌,藥明康德8成收入在海外,8個月股價跌超35%

9月13日,CXO(醫藥研發及生產外包)板塊集體大跌,其中龍頭藥明康德、凱萊英直接跌停,康龍化成、博騰股份、泰格醫藥、九洲藥業、美迪西、藥石科技等公司的股價則紛紛下跌。

下跌背後或跟美國於當地時間9月12日釋出的鼓勵在生物技術上的生產和研究有關。而國內資本市場會受到影響,則跟我國CXO行業的發展階段有關。

所謂的醫藥CXO,是指為創新藥企提供外包服務的行業,既包括了醫藥研發外包,也有生產外包等環節。醫藥外包這個行業是隨著醫藥行業的發展而出現的。

新藥上市之前的階段涵蓋了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及註冊、商業化及營銷等,可能要花費數十年時間、超10億美元的投資,才能完成。而同一時間,醫藥公司要同時跟數家公司做時間賽跑,效率便格外重要,醫藥外包行業便應運而生。

而中國CXO行業的崛起,在CIC灼識諮詢總監劉立鶴看來,跟中國在藥物研發成本上相對較低,以及患者病例資源充足等有關。據瞭解,中國在動物實驗的成本上只有不到發達國家的五分之一;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藥物原料的成本也相對較低;在整體試驗成本上,中國的人工成本僅為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

此外,劉立鶴告訴市界,很多創新藥企為防止短期內跟其他公司產生大量競爭,一般會選擇人群數量較少的罕見病或特殊突變癌症的靶向治療,但這也使得臨床試驗中的患者招募環節成了難題。而如果患者病歷資源充足,便可以加快新藥研發的整體進度。這也是中國的優勢所在。

基於種種優勢,國內的CXO企業在藥物發現、生產工藝開發、臨床前研究到臨床試驗等各階段,都能滿足國外生物製藥企業,使得國內CXO企業在手訂單,以及市場份額的不斷提升。

受此影響,CXO板塊也成了國內資本市場的熱門賽道之一,諸如藥明康德、凱萊英、康龍化成等都曾是中歐醫療健康的明星基金經理葛蘭等的“座上賓”。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國內醫藥研發行業發展相對較晚,國內CXO公司的客戶仍舊集中於海外。

根據Wind資料,藥明康德的收入構成中,來自國外的收入佔比,在2019年-2021年分別為77%、75%、75%,2022年上半年則上升至82%。凱萊英的收入構成中,中國港澳臺地區及海外地區的收入佔比在2019年-2021年分別為91%、88%、86%,2022年上半年為86%。兩家公司的客戶涵蓋了輝瑞、默沙東、艾伯維、禮來、百時美施貴寶等全球製藥巨頭。

或許這也是國內CXO板塊個股,9月13日股價紛紛下跌的原因。不過,在王文華看來,國外政策的變化,對國內CXO企業的業績影響尚不明朗。長期來看,還是要看公司的基本面,“國內的成本優勢和病例資源是很明顯的。”

劉立鶴表示,如果美國藥企迅速拋棄,無論在質量還是價效比上都很高的中國CXO產業鏈,勢必會導致其研發成本在短時間內的提升,反而會使其他國家的藥企獲益。畢竟羅氏、諾華、諾和諾德、阿斯利康、默克等醫藥巨頭也不是美國企業。

話雖如此,但受制於人終歸不是什麼好事。今年以來,藥明康德、凱萊英等公司受各種因素影響,股價持續震盪下跌。根據Wind資料,2022年初至今,藥明康德的股價已下跌超35%,凱萊英的跌幅則超過了50%。

(作者 | 市界 華宇,編輯 | 劉肖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