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文化汝州】汝州漢高祖廟漢高祖廟漢高祖廟與旗杆山、娘娘山的故事

▲漢高祖廟與旗杆山、紗帽山、娘娘山位置(衛星圖)

(劉佔江/圖文)

汝州之設,肇自隋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其後或為郡為州,迄今算來,已是有1400多年的歷史。今之平頂山市所轄之魯山、郟縣、寶豐、葉縣並許昌之襄縣、洛陽之汝陽縣等,一度都為汝州之轄管,故歷史厚重,人文史蹟眾多。

汝州文化愛好者楊佔營、劉佔江、張建莊及任永卿一行,於2020年11月19日上午,利用業餘時間前往汝州市西、汝陽縣陶營鎮一帶進行文化採訪活動。

▲站在娘娘山上眺望陶營漢高祖廟

剛到汝陽縣陶營鎮不久,便有熱心之人主動給大北西村漢高祖廟廟主魏萬水打電話聯絡。當他得知我們是從汝州開車過來進行文化採訪活動時,立即放下手中的活,開著電動三輪車很快見到了我們。他不僅帶領我們參觀了漢高祖廟和與之有關的旗杆山、飲馬泉並遺存碑刻等,而且還對有關歷史、傳說等情況都作了詳細的譬講,讓我們收穫頗多。

▲漢高祖廟遠眺

在陶營鎮大北西村西北角,自古有一古剎,名曰:漢高祖廟。它並不像其它一般鄉村裡的廟宇那樣簡單,此漢高祖廟卻大有來頭。這裡不僅有漢高祖劉邦及薄姬(注:薄姬是漢高祖劉邦的側室、漢文帝劉恆的生母。劉邦死後,呂后專權,薄姬因在劉邦生前早已失寵,所以得免於難。公元前180年,呂后死,迎立劉恆為皇帝,尊奉薄氏為皇太后。)一起在此作戰的傳說故事,還有紗帽山、旗杆山及廟、娘娘山、娘娘廟、娘娘塔、飲馬池,以及呂后故里、漢薄太后行宮等9處與之相關的古蹟。

▲漢高祖廟明代主殿(基本保持原貌)

據不完全統計,以漢高祖廟為中心,漢文化圈輻射範圍除汝陽縣境內之外,還有今汝州市,以及古汝州隸屬的郟縣、寶豐縣等地區,面積近百十里範圍。在大北西村這樣一個偏僻地區,竟然還有這麼多古蹟,再加上週邊地區的多處古蹟,它們同時都與漢高祖劉邦和簿姬有關,這些獨特的文化現象耐人尋味,值得大家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讓古汝州歷史文化重放異彩。

▲漢高祖廟西大殿(近年復建)

至於大北西村漢高祖廟到底創建於什麼年代?目前,只見有大清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伊陽縣古蹟》的記載:“漢高祖廟,在城東北二十五里大北西村,明萬曆年(1573—1620年)建。”但經綜合資料分析,漢高祖廟建立年代不止在明萬曆年間,還許在西漢或西漢以後、明萬曆年以前。無論咋說,漢高祖廟建立時間確實久遠,文化積澱相當深厚。

▲漢高祖廟東大殿(近年復建)

椐廟主魏萬水(70歲)介紹:漢高祖廟,又名漢高祖行宮,原佔地面積6畝左右,三重院落,前院中間正應著南方旗杆山處,立有一塊刻有“照山碑”字樣的小石碑。漢高祖廟主要建築為磚木結構,原有北大殿、中大殿、南大殿、東西廂房,以及門樓、閱樓(戲樓)等,皆仿宮廷院落佈局,所有建築依中軸線向左右兩側對稱排列分佈。廟院佈局規整,較為氣派,是當時老汝州西部一帶著名廟院。漢高祖廟建築群,在古柏的映襯下,顯得古樸莊重,彰顯皇家風範。漢高祖廟還有一個奇特現象,就是站在廟院處看,其地勢較低,但站在遠處山上眺望,整個廟院正坐落在一個圓圓的高圪塔土堆上,遇再深的洪水從來也沒有被淹住過。

▲漢高祖廟西廂房(近年復建)

如今,由於歷史原因,大部分殿宇被毀,廟內30多塊古碑,包括廟院路中間的“照山碑”在內均被拉倒運走,用於農業生產建設,至今沒有下落。那些碑中的內容,是否寫有該廟與劉邦、薄姬有關的資訊呢?現已無從得知。

▲漢高祖廟主大殿西山牆(明代建)

據現場勘察,漢高祖廟大體位置在大北西村西北角,坐北向南,現存建築有北大殿(漢高祖殿)三間、東偏殿三間、西偏殿六間、西廂房三間和北院安陽宮大殿三間。除北大殿初步斷定為明代建築外,其餘各殿宇均為1980年以後重建。各殿分別供奉有漢高祖劉邦和薄太后塑像,以及觀音菩薩、關爺等神祗。

▲漢高祖廟主大殿後牆

目前,廟院牆跟處散落有四塊古碑(其中一塊殘碑),分別為清康熙伍拾貳年(1713年)二月二十日、清康熙伍拾柒年(1718年)十月十三日、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十七日和清道光叄年(1823年)重修時所立。特別是現存的三間北大殿(漢高祖殿)還基本保持著明代建築原貌,東、西山牆樨頭大磚上,分別還刻有“福壽”“康寧”字樣。1994年農曆十月份,在修復大殿前牆時,於殿門之上懸掛“漢室肇基”木質牌匾一幅。北大殿整個建築精美大氣,斗拱、樑架、飾物、雕刻令人驚歎,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研究價值。

▲漢高祖廟後院的安陽宮(近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