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從此波平鯨鱷徙 登臨不用杞人憂!

■編者按

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這個地域涵蓋歷史上潮州府“一府管九縣”的區域。潮州府署毀於戰火,很長一段時間無跡可尋。如今,潮州決定原址復建潮州府署的譙樓——鎮海樓,這對於受潮州文化滋養的千萬潮人而言,意義重大。

鎮海樓牽動了許多潮人的心。那麼歷史上鎮海樓是何模樣?有何作用?如何變遷?日前,《舊影潮州》增訂版首次公開展示了百年前鎮海樓高畫質老照片,讓人一窺其貌。此番潮州市圖書館的陳君賢武廣泛考據,旁徵博引,著文詳述歷史上鎮海樓的來龍去脈,從建設到損毀,從形制到功能,從建築特點到文化內涵,無所不及。《南方日報·潮州觀察》特闢專版全文刊登,以饗讀者。

潮州古城是潮州歷代縣、郡、州、路、府的治所,也是歷史上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日,潮州市召開的古城建設提升工作會議指出,啟動實施鎮海樓等重建工作,對於突顯潮州府治“一府九邑”歷史地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將鎮海樓專案作為堅定潮州文化自信的重大工程,凝心聚力加快專案進展,確保儘快建成投用、儘快向市民開放。

●陳賢武

鎮海樓是府衙之譙樓

那麼,潮州府署建於何年?鎮海樓在潮州歷史上有什麼作用?其歷史變遷又是如何呢?列位看官,且聽我慢慢道來:

嘉靖《潮州府志·建置志》載:“府署:舊枕金山,宋景炎三年(1278)毀於兵燹。元至正間,總管丁聚建為總管府。洪武元年(1368),改為衛(即潮州衛指揮司署,後為潮州總兵府署)。通判張傑移建新街(即今義安路),創作正廳,東經歷司,西照磨所;廳後為後堂,堂前為穿亭;亭左廣盈庫,右架閣,前列儀門、六房、土地祠、譙樓。後堂北為知府廨……成化元年(1465),知府陳瑄重建府堂、六房、譙樓。”乾隆《潮州府志·署廨》:“萬曆十一年(1583)癸未,知府郭子章重修譙樓……康熙元年(1662)壬寅,知府宋徵璧重修譙樓。”光緒《海陽縣誌·建置略二·署廨》:“光緒八年(1882),譙樓西角崩塌,張聯桂重修。”饒宗頤總纂《潮州志·大事志》:清宣統三年(1911),革命軍第四軍為光復潮州,圍攻府署,“(知府陳)兆棠伏兵鼓樓‘鎮海樓’拒守,親督兵中堂迎戰。樓高彈密不可近,眾投以炸彈,不毀。灌煤油燔(焚燒)之,樓乃圮。”陳兆棠在出逃時被俘,“戮之於市”。府署地,於“民國後廢為海陽縣署,三年(1914)改為潮安縣署。”(《潮州志補編·古蹟志》)有興趣的讀者可詳見曾楚楠先生《重建潮州府署芻議》長文(載《拙庵論潮叢稿》二,2019年中華古籍出版社,第178-188頁。)

從所引資料可知,譙樓作為潮州府署的配套設施,同創建於明洪武初年。從現存照片知此譙樓下層為磚石結構,樓上二層為木結構,(見丁銓編著:《舊影潮州》,2020年南方日報出版社)因地處“鹺溼(鹹溼)濱海而多風,歲時既久,炎曦(熾烈的日光)蠻雨之淋炙,颶飈(颶風)瘴霧之摧剝,鳥穴蟻孔之穿蝕,輿皂隸臺之蹂躪,豕宮雞桀之墮突,灶黔黴醭之黴黦(黑黴),官地官物視之如傳舍,守護益不謹,則摧頹滋易,故不數百年而樓之建葺者屢矣。”(清·張聯桂《重建潮州郡署鎮海樓記》)故志書方屢有重修之記載。清·張心泰《粵遊小識》卷二:“(潮州)府署亦舊枕金山。明洪武始移新街頭之北,更建譙樓。‘鎮海樓’三字,巴陵方公應元所名。署內有寶雲樓,康熙年李鍾麟建,與此樓對峙。”可知鎮海樓就是府衙之譙樓。

大門的門屋進深三架

舊時,一個城市的最高級別的衙門總是位於東北方向的區域。因中國曆來以北為尊,皇帝的宮殿都位於京城的正北方位,地方城市為了遷就十字形的大道,尤其是為了避開尊貴的正北方位,所以只能把衙門設在東北方位。而衙門以“門”為名,在這個建築群裡,各式各樣的門戶當然就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不過最重要的是中軸線上的大門、儀門、宅門。而整個府衙建築群是用一道高牆圍繞著,這道外牆唯一的出入口就是位於中軸線正南方位的大門。這個大門也叫頭門,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門洞,而是一座有屋頂的建築物。

為了突出大門的重要性,大門前面有照壁,兩側有八字牆。我們可從《乾隆潮州古城圖》上看到,在鎮海樓對面有一面照壁(大約位置在今南園門口),照壁兩側有圍牆,與八字牆相連。照壁左右各有“旌善”“申明”二亭(二亭是明清時朝廷令各地均應設定,有宣達政令、彰善懲惡、淳化風俗的功能。其中旌善亭在申明亭左前,且亭稍高三等,蘊含著崇高抑惡之意)。又在圍牆東側洞開一門,可通今昌黎路(舊時,路隔為二段,圍牆外西稱“西府巷”,東則稱“東府巷”)。照壁朝北的牆面塑有元寶、如意、靈芝、搖錢樹之類的吉祥圖案,特別不可缺少的是一對鹿、幾隻猴、蓮花、竹笙,寓意“福祿雙至”“封侯”“連升三級”。中心圖案則是一隻(犭+貪)影象,其形狀有一點像麒麟,周圍塑有不少金銀財寶,可它還是張開大嘴,企圖吞吃天上的一輪紅日。傳說它是東海怪獸,嗜好吞日。每見日出則興奮無比,騰踔踴躍;吞日不得,幾番氣急敗壞後必墮入東海自滅。官邸壁間畫此獸,其意甚明,旨在警戒貪饕無厭且圖利徇身者。照壁牆面,恰似官府的公告欄,經常貼滿了官府的告示、批詞、判語等等檔案,供人閱讀抄錄。

大門的門屋進深三架(兩柱之間的縱向空間為一架),門屋設有門房,由皂隸把守,嚴禁閒雜人等出入。潮州府衙是將門屋升高為兩層門樓,兼為全城報時的譙樓(也稱鼓樓)。譙字原義同“瞧”字,有瞭望的意思。府衙的大門成為全城的制高點,就更突出了大門的地位。門口放置一對齜牙咧嘴的石獅,兩旁豎有府職官題名記、修造記、禁示碑等。

衙門六扇開

譙樓,唐·顏師古《漢書注》:“門上為高樓,以望遠者耳。樓一名譙,故謂美麗之樓為麗譙。”舊制,府縣之譙樓,建在儀門之南,中設鼓漏,以司更點。一般說是始於北魏李崇。延興五年(475),李崇為兗州刺史,由於當地多盜,李崇便佈署各村置一樓,樓掛一鼓,盜發之處擊鼓為警,周圍諸村聽到鼓聲,也擊鼓相應,並派人守衛要道。傾刻間聲聞百里,盜賊多落法網。“諸州置樓懸鼓自此始”。(《魏書·李崇傳》)

衙門六扇開,這種屋宇式大門是中國建築的一大特點,它的形制受到法律、禮制的嚴格限制,無論多大的府,大門都只能是三開間(建築物正面的開間,兩根柱子之間的橫向空間為間)。每間各安兩扇黑漆門扇,總共有六扇門,所以衙門也往往俗稱“六扇門”。俗諺:“衙門六扇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衙門的差役、書吏之類的工作人員俗稱為“六扇門裡的勾當”。這六扇門平時很少會全部開啟,一般只開啟東面的兩扇供人出入。今全國倖存的兩座府署——河南南陽、江蘇淮安府署均此規制。潮州府署大門也不應例外,樓下設有門房,由皂隸把守,嚴禁閒雜人等出入。二、三樓面南為三開間,每間各安兩扇黑漆門扇,總共有六扇門。三樓上懸有“潮州府”三字豎匾,二樓掛“鎮海樓”匾額,兩旁有楹聯。樓中置有鼓、鍾、漏刻各一,取“伐鼓鳴角,以警昏昕(早晚),下漏數刻,以節晝夜”(宋·曾鞏《廣德軍重修鼓角樓記》)之意。懸山式,高大雄偉,氣勢恢弘。故清代潮州知府張聯桂在《重建潮州郡署鎮海樓記》言:“鎮海樓者,郡署譙樓也。架屋三層,與寶雲樓相拱峙。肆懸鐘鼓,用戒昏昕;廬周(警衛廬舍)衛卒,申警防禦。”樓上所懸的鐘,據光緒《海陽縣誌·金石略二》記載:“大約三圍,高丈許……鍾為潮陽靈山寺舊物,其移置府樓歲月不可考。”鍾為元泰定三年(1326)潮州路潮陽縣靈山護國開善禪寺募緣所鑄造,溫州平陽鑄匠周德成鍛制。下“別有字,皆題鑄鐘人姓名,多被撞滅”。

雄鎮海疆 拱衛家邦

從上引《粵遊小識》卷二:“‘鎮海樓’三字,巴陵方公應元所名。”“乾隆戊戌,方蓮浦太守始易今名。”(清·張聯桂《署前鎮海樓歲久失修,為風雨所壞。爰合同官捐俸重建,詩以落成》詩自注。)可知“鎮海樓”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潮州知府方應元所名。考以“鎮海”名樓者,並非潮州所有,在中國沿海一帶城市皆建有此樓名,寓“雄鎮海疆,拱衛家邦”之意,如河北窯窪,浙江杭州、寧波,福建福州,廣東廣州,香港等,其中廣州越秀山鎮海樓、杭州吳山鎮海樓、福州屏山鎮海樓並稱為中國東南沿海三大鎮海樓。潮州歷來是軍事戰略重地之一,“潮郡東南皆海也,左控閩、漳,右臨惠、廣……茫茫大海,無樊籬之限,守之有道,則萬里之金湯;防之偶疏,亦眾敵之門戶。洵洋洋乎雄藩也哉!”(清·藍鼎元《潮州海防圖說》)“廣東潮州府屬地近海疆,為東南入粵門戶。”“為形勝之區,地方最關緊要”。(清·劉坤一《委辦潮州等處海防事宜片》)而清代海疆政策持“以守為主”的治邊政策,“寧緝邊疆,相安為用”,以海島、藩屬為屏障,最終達到拱衛京師、維護中央王朝之目的之保守政策,亦就不難理解潮州方府尊何以改樓名為“鎮海樓”之原因了!誠如清光緒八年潮州知府張聯桂在《署前鎮海樓歲久失修,為風雨所壞。爰合同官捐俸重建,詩以落成》所詠:“鳳山曉翠當窗入,鮀浦春潮繞郭流。從此波平鯨鱷徙,登臨不用杞人憂。”

樓曾名“揭陽樓”

那麼,在此之前,樓又作何名稱?成書於乾隆六十年(1795)曾衍東《小豆棚》卷十五《猴訴》記載,樓曾名“揭陽樓”。衍東之父曾尚渭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二十八年官廣東海陽縣丞,10歲的他隨父同行。迨後在所撰的“志怪”短篇小說《小豆棚》,憶及在潮州聽到這段故事,記下此樓名,可聊備一說。

按:《潮州志·沿革志》:“稽潮事最古可徵者,當肇於嬴秦之戍揭嶺。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置南海郡,以謫徙民與百越雜處,潮地始載於版圖。南越王時有揭陽令。迨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平定南越,乃於南海郡置揭陽縣,潮地有行政區劃之設,殆以是為權輿(起始)。”今之揭陽縣地,為北宋宣和三年(1121)所新置,不能與漢代所置揭陽縣地相混淆,故唐·韓愈《別趙子德》詩:“我遷於揭陽,君先揭陽居。揭陽去京華,其裡萬有餘。”宋·王安石《送潮州呂使君》:“韓公揭陽居,戚嗟與死鄰。呂使揭陽去,笑談面生春。”作者寫詩時,潮州尚未轄出揭陽縣地。名“揭陽樓”者,是以古稱名潮州者。

大門檻柱皆刻木猴而飾

而鎮海樓最讓人稱道的是“大門檻柱皆刻木猴而飾”,此為何故?《小豆棚》裡言,古梅楊夫子曾告訴他說,先是當地有個養猴賣藝的江西人被殺了,那猴子逃到樹上躲過毒手。過了幾天,當知府出行時,猴子不知從哪兒鑽了出來,在轎子前拼命叫喊,指手畫腳。知府覺得奇怪,就吩咐跟著猴子走,走了十幾里路,到了一處樹林裡,猴子停在一堆浮土前不走了,又拼命拍打胸膛。知府叫人把土扒開,是那個腦袋被打得稀爛的江西人屍體。知府驗完了屍體,沒有破案線索,就叫人把猴子放了,要捕快注意這隻猴子。過了一個多月,那猴子在市場上見到了殺害主人的兇手,跳到兇手身上又抓又打,捕快把那兇手抓到衙門,知府一審就定了罪。當兇手被處死後,那猴子穿上過去賣藝時的服裝,在主人墳前如同人一般叩了頭,又爬到府衙譙樓——揭陽樓頂,長號數聲,跳樓自盡。知府下令把它葬在揭陽樓下,並以猴子影象裝飾大門,紀念這隻“義猴”。這類故事無妨視為舊時作為教化民眾提供的活教材。

實際上,古代的行政區劃——府相當於古諸侯方國,故或以諸侯別稱知府,略稱“侯”。宋·樓鑰《攻媿集》卷38《汪德輸知崇慶府》:“崇慶名軍蓋久,而後冠以府號,地望滋重矣。選侯可輕乎?”卷99《端明殿學士致仕黃公墓誌銘》:“今之郡鎮,即古之諸侯也。”作為府署的象徵物,塑“猴”以寓“侯”,祈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封侯拜相”。

四方面社會功能

綜上所述,鎮海樓具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

一是起到司晨、報時、警朝夕的作用。據史書記載,中國歷史上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從晚上的一更到拂曉的五更,即從19時至隔天5時。整夜需敲擊五次,每到一個更次快速敲擊十八響,慢速敲擊十八響,不緊不慢十八響,要敲兩遍,共計百零八響。當年的“鎮海晚鐘”還是潮州內八景之一,佃介眉《曼痕·潮州內八景》:“鎮海,府署麗譙也。及丈之銅鐘,懸於樓棟,昏昕各鳴百零八下。鏗鏘悅耳,數里可聞。”黃梅岑《淺談“潮州內八景”》則作“府樓鐘聲”。

二是接詔的場所。地方官員在拜接皇帝詔令時,都需擊鐘鼓鳴炮奏樂,表示隆重莊嚴。

三是報告災異。如遇日、月蝕,擊鼓驅“天狗”等。有時作火警用,遇火警時,先敲一陣亂鍾,以示緊急,然後敲數次代表方向,指揮民眾在救火能明確災情的方向。

四是供觀賞遊覽。清·張聯桂在《重建潮州郡署鎮海樓記》裡說:“登其顛者,仰摘星斗,超然塵表;俯瞰閭閤,萬屋鱗比;群山環帶,左右拱揖;江波海流,遠矚在目,固斯郡之壯觀也。”

祈望鎮海樓能夠在原基址上早日開工,成為一處潮州府的地標性建築,更希冀在有可能情況下,一一復建整個府署,並能在其中展示潮州二千年之悠久歷史與璀璨文明,以實物圖片結合聲光色的視角詮釋傳統與當代發展的軌跡,印證潮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

(作者系潮州市文物保護專家庫成員,潮州市規委會歷史建築與傳統村落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編著有《潮州牌坊街》《潮州廣濟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