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朱元璋要殺一人 馬皇后為何拼死相救 還為他吃齋飯

1380年,“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發,開國功臣、丞相胡惟庸被朱元璋以“謀不軌”罪名誅殺九族。不僅如此,此案還株連處死了一大批官員。可以說,只要與胡惟庸拉扯上關係的人,絕大多數腦袋不保。

只有一個人,雖然被牽連進“胡惟庸案”,但卻奇蹟般地躲過了朱元璋的殺戮,逃脫一命。此人叫宋濂。

宋濂,字景濂,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人。宋濂出身貧寒之家,幼年體弱多病。不過,他聰明好學,擁有驚人的記憶力,被稱為“神通”。難能可貴的是,宋濂年紀輕輕就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1349年,元順帝在別人的推薦下,召宋濂進京為翰林編修。其時已到元朝末期,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元朝統治即將土崩瓦解。宋濂見此,以要奉養父母為由拒絕了元順帝的召喚。

宋濂可不想把自己綁在元朝這架馬車上走向窮途末路。

1360年,朱元璋聽說宋濂的名聲後,在李善長的推薦下,將他與劉基等人一同召到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宋濂欣然從命,當年10月,擔任朱元璋長子朱標的老師。就從那一刻開始,宋濂與朱標結下了深厚的師生之誼。

當然,宋濂在朱元璋軍中,絕不是教書育人這麼簡單。宋濂為朱元璋起草了幾乎所有的重要檄文詔書禮儀典章。1367年,宋濂在朱元璋發動北伐之際,起草了《天討元北伐檄文》,理直事明,氣勢磅礴,其中“驅除胡虜,恢復中華”八個字,更是被孫中山演化成“驅除韃擄,恢復中華”的革命宣言。

明朝建立後,宋濂歷任翰林院學士、太子贊善大夫等職,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四方學者悉稱為‘太史公’”——這可是與司馬遷享受一樣的待遇!當時,宋濂的次子宋璲被任命為中書舍人,孫子宋慎則擔任殿廷儀禮序班。祖孫三人都在朝廷為官,被傳為一時之佳話,“祖孫父子,共官內庭,眾以為榮。”

1377年,已經67歲高齡的宋濂告老還鄉。朱元璋念其有功於朝廷,親自踐行,並令宋慎護送回到金華老家。宋濂大為感動,對朱元璋承諾,“臣性命未畢蓬土,請歲覲陛階。”意思是,每年都會進京覲見朱元璋。

果然,其後每年萬壽節(朱元璋生日),宋濂都會如約進京拜見朱元璋,“帝念舊,戀戀多深情。”

宋濂在家鄉養老,謹小慎微,很是低調。但“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誰能想到禍從天降呢?1380年,“胡惟庸案”發作,早已告老還鄉的宋濂本來與胡惟庸八竿子都打不到,可偏偏宋濂孫子宋慎與胡惟庸關係密切,宋璲也受到株連,雙雙腦袋不保。

朱元璋一怒之下,意欲誅殺宋濂,將他逮捕至京城。

這時候,馬皇后和皇太子朱標聞訊,極力勸說朱元璋,為宋濂求情。當時,朝中一片肅殺之氣,誰也不敢輕易勸諫朱元璋。馬皇后顧不上那麼多了,她對朱元璋說:“民家為子弟延師,尚以禮全終始,況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

在馬皇后看來,就算平常百姓家聘請老師,也應該始終保全禮數,何況天子之家?而且宋濂住在千里之外的家鄉,肯定對胡惟庸“謀不軌”一事毫不知情。

馬皇后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但依然打動不了朱元璋。

稍後,到了就餐時間,朱元璋見桌子上只有一些蔬菜,沒有酒肉,覺得很奇怪,就詢問原因。馬皇后回答說:“妾為宋先生作福事也。”她要為宋濂吃齋飯。

朱元璋聞言,沉默良久。

第二天,朱元璋赦免了宋濂的死罪,將他安置到茂州(今四川北川、汶川一帶)。第二年,宋濂病逝於夔州(今重慶奉節),享年72歲。

【參考資料:《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明史·后妃傳》《宋濂年譜》《震澤紀聞》《剪勝野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