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北大哲學碩士畢業後,到廣化寺出家,之後還拉著父母一起入佛門

在抖音上特別火的陳果老師,她是一名哲學系的老師。一般情況下,我們對這哲學老師的印象大多都是嚴肅而正經。但是她卻不一樣,她雙手插兜舉著手指告訴你“消除空虛遠比超越死亡更重要。”這位與眾不同的陳果總是給人一種獨特形象,“放蕩不羈”在她身上體現的酣暢淋漓。而在北大的一個哲學系碩士,他不僅自己出家,而且還拉著父母一起到龍泉寺出家。究竟他是大智若愚呢,還是逃離現實?

這名北大的碩士叫做鄧文慶。從小鄧文慶就是我們常常被父母教訓時用來舉例子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從小讀書就很認真,成績非常優秀,雖然他的父母不常常看見他做作業,但是他每次考試下來都名列前茅。後來他的父母才知道,原來他已經在老師佈置作業之後,就把所有的作業給做完了。

鄧文慶的自覺讓他的父母對他十分放心,我們上學時都有一段叛逆期。他不僅沒有叛逆期而且他的脾氣性格特別好,不會像其他小孩子一樣對著父母胡鬧耍脾氣。他總是能夠理解父母,及時給父母關懷和諒解。用一句老話來說:他是來給他的父母報恩的,所以他一點也不讓他的父母為他操心。而他的父母對他也很放心。

就這樣,他很順利的讀完了中學。他如同我們一樣參加了高考,他的高考與別人激烈的高考緊張的高考並不同,他的高考就像一碗溫水一樣。他順順利利的被北大錄取了,這一切彷彿在他意料之中。

我們都知道上大學要選專業、選學校、選地區,這是一個家長老師同學都很頭疼的事。老師想給學生選名校高校,家長想要孩子離家近一些,而學生想要去遠方看看。這些問題不止一次成為家長和學生之間的難題。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選專業,一個好的專業能夠讓你在事業上成功一半。倘若你選擇了一個不好的專業,那麼你出來面臨的選工作就很困難。鄧文慶他選擇了哲學專業,這是他喜歡的專業。因為他的懂事他的父母並沒有過多的干涉他,而是尊重他的選擇。儘管在最初父母和家人老師都勸他選另外一個熱門的專業,因為另一個專業出來以後方便工作。但是他還是選擇了他感興趣的專業,他的父母父母也只能表示支援。

在北大哲學系,他學習了更多關於哲學的知識,他盡情的在知識的海洋裡暢遊。鄧文慶結識了許多和他一樣熱愛哲學的人,他們可以一起探討關於哲學的奧秘。鄧文慶還與自己的好友們一起創辦了一個社團。這個社團叫做“耕讀社”,鄧文慶是社長,這個社團成立於2002年10月。在“耕讀社”裡大家以誦讀傳統經典,學習傳統文化為宗旨。在這個社團裡的活動,包括經典誦讀,讀書研討,也做一些有機農業推廣,社群教育等實踐活動。

鄧文慶在接觸了眾多古典詩集和傳統文化書籍當中,他又喜歡上了另外一個文化。那就是佛教文化,佛教文化的內涵深深地吸引了他。幾年之後鄧文慶讀到碩士的時候,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

一個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絕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徑。——司湯達

在他順利碩士畢業之後,他就選擇在福建莆田的廣化寺剃度出家。起初他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是瞞著他的父母的,他也不敢告訴父母自己讀書十八載最後剃度出家。他怕父母接受不了這個巨大的轉變,所以就瞞著他們。

在廣化寺,鄧文慶的法號叫做“顯慶”。在廣化寺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鄧文慶對佛法的所見所聞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時候鄧文慶已經不能夠隱瞞他的父母了,因為他想要更好的學習佛法,他想要去到北京的龍泉寺。

他對父母說工作要變動,父母自然會問為什麼。這一次他沒有選擇隱瞞他,如實的向父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的父母在聽了他的話之後覺得很惋惜,同時又很生氣。但是看著自己的兒子已經做了和尚了,他們只能嘆氣由著他了。

後來他來到了北京有1000多年曆史的龍泉寺,這寺廟座落在北京西山鳳凰嶺山腳下。山門前的兩株勁健的翠柏有六百多年,寺內還有兩棵粗壯挺拔的銀杏樹和兩株古柏,都已有千年樹齡。

而且在這座寺廟裡舉行的佛教活動,有利於淨化身心,宣揚佛教積極的一面。本著佛教入世普渡眾生的精神,為現代快節奏的人們提供一場遠離塵世的心靈體驗。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有智慧的人,能夠做到境隨心轉,只注重內心的修養,不在意外境的變化;愚蠢的人,往往是心隨境轉,只知道在外境上下功夫,不懂得清淨自己的內心,

鄧文慶在這兒修行佛法,他心靈更加的平和內心的修養也在不斷進步。他對佛經見解也更上一層樓。他不在是鄧文慶了,他現在是“顯慶大師”。

在他的勸說下,他和父母也同他一起出了家。他的父母住在寺廟裡,與兒子一起修行佛法。他們一家在塵世的喧囂中,毅然的選擇去尋找一片心的淨土。

這時候就有人開始感嘆,他們感嘆北大碩士帶著父母去出家。這也太可惜,太浪費資源了吧。他們認為鄧文慶應該像一個成功人士一樣過完一生,不該早早地去修行佛法。但真的是這樣嗎?鄧文慶真的可惜了嗎?

我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每個人的信仰不同,認識事物的境界不同。鄧文慶自己去出家,然後帶上父母一起。他不僅遵循了自己的內心,走上了自己嚮往的佛法道路,又將自己的父母留在身邊。即能盡孝,又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做自己喜歡的事,任由別人怎麼說,只求心之所向。試問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