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古人最早飲用的是牛奶,為何豆漿能逆襲成為中式早餐的佼佼者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真的不少,在語言上有語言的差異,在建築上都有不同的建築喜好,在人種和長相上也存在極大不同,更重要的是在飲食上面,中西方對飲食的喜好也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西方喜食生冷,中國人卻從小就被父母教導要吃熱乎的。一說起西方人的食物大家就會想到牛排薯條漢堡等快捷食品,而中國的飲食文化更是包含八大菜系。

而在早餐上西方的早餐都是牛奶、培根、香腸和麵包,而說起中式早餐大家想到的都是豆漿、油條、雞蛋和包子。豆漿和牛奶也是中西式早餐中的食物代表,但其實早在公元前170年就已經有了古人利用牛的乳汁製作奶酒的記載,而豆漿的發明者淮南王劉安是在公元前164年往後的時候發明的豆漿。如此看來,古人最早飲用的是牛奶,那為什麼豆漿卻成為中式早餐中的佼佼者,後來居上更受人喜歡呢?

一、豆漿製作工藝簡單,價錢便宜相傳豆漿的發明者淮南王劉安發明豆漿本來是為了母親,劉安的母親生了一場很嚴重的病,劉安為了母親能夠早點康復,每天都用黃豆磨出豆漿來給母親服用,不久母親的病就好了。現在看來劉安的母親可能缺鐵,因為豆漿極大的作用就是補充人體內所缺的鐵。不過也正因為淮南王的孝舉,我們得到了一種不可多得的美食飲品,淮南王也更因此偶然發明了豆腐。

豆漿的製作工藝十分簡單,只要將泡好的豆子放在石磨上就能磨出新鮮的豆漿。豆漿只需要用石膏點滷就能做出美味的豆腐,而豆腐在古代的市場需求很大,豆腐又稱為“素肉”一般吃不起肉的貧苦人家都會買幾斤豆腐打打牙祭。在北宋的陶谷的《清異錄》中有記載“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描寫出了一個清貧愛民只能吃豆腐代替吃肉的清官形象。所以豆腐在古代有很大的銷售市場,一般賣豆腐的人家都會賣豆漿。又因為秦代到唐代末期黃豆的種植範圍有很大的發展,甚至在清代時擴大到東北地區,所以大豆的價格不是很高,在這樣的影響下,豆漿不但味道美味但是價格便宜,深受百姓大眾的喜愛。

二、相比牛奶,它的第二代“乳酪”更受歡迎反觀牛奶在我國古代的發展,則不是那麼一帆風順。在古時候,將動物之間也分出了嚴格的等級,即:牛、羊、豬、狗。作為等級最高的牛的作用也一點也不少。牛主要是協助農業生產而使用,牛耕的使用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後來漸漸又被挖掘出了食用牛乳和製作乳製品的作用。南北朝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擠牛乳的方法“牛產三日,以繩絞牛項、脛,令遍身脈脹,倒地即縛,以手痛乳核令破,以腳二七遍蹴乳房,然後解放。”這樣看來十分的簡單粗暴。但因為古代時人們大多養殖的是起主要農業協助作用的黃牛,在《新唐書·地理志》中雖然有記載養殖乳牛的記載,但養殖範圍小,乳牛的產量也不高。而黃牛雖然產牛乳,但牛乳的產量實在太少,供給少就引起市場的需求波動,因而價格高。

而且對於牛奶的直接飲用吸引力好像遠沒有對牛奶製品的吸引力大。到了宋代牛奶的產量在帝王的政策下飛漲,雖然不比現在但也是大有增加。這樣人民就愛喝牛奶了?NoNoNo!有一宋詩《南歌子》這樣寫到“更將乳酪伴櫻桃。要共那人一遞、一匙抄。”這詩一方面虐狗一方面又向世人展示了宋人的極妙創造力,乳酪搭配櫻桃吃,實在妙哉。除此之外袁褧在《楓窗小牘》中也介紹過一家“王家乳酪”味道佳美,深受大眾喜愛。而宋室皇庭更是設定了牛羊司乳酪院這一機構,專門為皇家制作乳酪,照現在來看,古人吃乳酪的勁頭相比於現在的奶茶啊!

三、受自身傳統觀念和生活習慣的影響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列傳》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飲水,隨時轉移。”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匈奴這個遊牧民族喜歡乳肉等飲食的習慣。而一開始的牛乳製作奶酒也是從遊牧民族開始採用的。北宋的唐慎微的《證類本草》中也有記載遊牧民族飲用牛乳的習慣:“牛乳、羊乳實為補潤,故北人皆多肥健”。這一句更是將北人“肥健”的原因歸結到喝牛奶上去了。那既然牛奶這麼好,這些古代中原人瞭解到應該借鑑飲用才是呀,但為什麼並沒有得到大多數中原人的喜愛呢?首先是因為牛奶自帶一定的羶味,古代的技術並不完善所以羶味要比現在我們所飲用的消毒殺菌後的牛奶味道要大得多,除非是從小就飲牛乳吃牛羊肉的北方民族,不然總有一些人會因為牛奶的味道而下不去口。

其次在《明史·食貨錄》中也有記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雖然這本身是茶貨交易的一個契機,但也從中看出古代中原人認為“番人”多病的原因則是因為“嗜乳酪”,中原人這樣的觀念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食用有極大的影響。另外中原地區對豬肉的依賴性要大於牛羊肉,甚至在有些朝代明令禁止不能屠宰牛,其實更是因為牛的數量不多,所以導致牛的衍生品牛奶也並沒有太多的進入萬家的生活,沒有成為古人的生活習慣。而更容易製作和購買到的豆漿則更容易出現在古人的飲食生活中了。由此來看,豆漿取代牛奶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不過到了現在,豆漿和牛奶都易於被人接受,適量飲用豆漿和牛奶,對身體也是大大有益處的。文:瑞秋參考資料:《明史》《史記》《齊民要術》《清異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