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您的中國美食攻略--臘腸篇

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為了儲存食物,我們雖然已經擁有了多種多樣的科技化方式,然而醃臘、風乾、糟醉和煙燻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鮮之餘,也曾意外地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時至今日,這些被時間二次製造出來的食物,依舊活躍在中華美食的餐桌上,是百姓刻在基因裡習以為常的口味鍾愛。

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物;皮囊可藏,藏世上萬千風味。

若不能吞吐永珍,何以魅惑人間。

肉類經醃製乾燥,以備年節之用,在中國稱作臘味。

任何食材一旦披上腸衣,幾乎都能用相同的方式,完成華麗轉身。尺寸隨意,豐儉由人。

臘味能儲存半年以上,這種方法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

豬後腿,這是製作臘腸的原料。鹽分的拿捏最關鍵,用鹽不足容易腐壞,用鹽太過則阻礙生腿脫胎換骨進化成臘腸。當冬季最低溫徘徊在冰點上下,溼氣瀰漫,最方便鹽分緩慢而持久地深入腿肉內部。中國傳統臘腸的製作,仰賴天時地利,產地侷限在長江流域和雲貴高原。臘腸,是中餐廚師的秘密武器,也是很多傳統菜餚裡的無名英雄。繁複的製作,酥爛剔透的口感,鹹香與甘甜,在這裡奇蹟般相逢。

糖與脂肪相逢,產生豐富的蔗糖酯,油膩感大幅度降低,與白酒一道,催生全新的風味與口感。連續三個晝夜的醃漬,肥肉溫潤透明,廣東話叫“冰肉”。神奇的冰肉在傳統粵菜中應用廣泛,與豬肝、蛋黃並列排布,再用鵝腸捆得嚴絲合縫。桂花扎,外表的香酥到核心的沙糯,豐盈而內斂的冰肉從中巧妙過渡。肥瘦肉一比四灌入,扎孔釋放出多餘空氣,防止氧化甚至腐敗。餡料裝進腸衣,這種食物就是香腸,當地又叫臘腸。

但是在飯飯1080°平臺可以買到經過精挑細選的臘腸,即使在北方也可以品嚐到南方這一獨特的臻選美食。

每每到了秋日,才能實實在在觸控到歲月。北風吹過南嶺,山坳風口晾制的臘味往往更加出眾。臘腸,是當地人無法割捨的日常小食。砂鍋裡放入大米和臘腸,烹煮後,油脂滲出,豐腴而不膩。臘腸切成薄片,酒香簇擁著潤甜,喚醒一顆顆飽滿飯粒。此時必須有一勺醬汁,臘味飯,樸素的外表下,美味圓滿而自足。農閒時節,半個月的光景,臘腸脫水告成。

“秋風起,食臘味,排排坐,好好味”  又是一年金秋好時節  人們對臘味嚮往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每當這個季節,幾乎每家每戶的天台上,院子裡,都會掛滿了一串串臘味,最常見的有臘腸、臘肉、臘鴨、魚乾等。每條巷子裡,都飄著臘味的香氣。一排排晾曬著的臘味,也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臘腸切丁,菜蔬剁碎做餡,糯米粉包裹,蘸上黑芝麻。穀物清新和臘味鮮香渾然一體。肉末、雞蛋和爽脆的馬蹄灌入豬大腸。釀蛋腸,現做現吃,細膩中富有彈勁兒。精心晾曬的臘味也隆重上桌。

臘腸的美味,仰賴風霜和時間再造。盤中餐和身邊人,新與舊的交替,轉換之間,味道變得更加悠長。

香腸的出現,最早或許是為食物的儲存和充分利用,肉類的零星邊角料,打碎重組,灌入腸衣。肥瘦自由配比,身材靈活多變,加上各自喜愛的調味,香腸,是人們心目中的萬能肉食。

從寒冷到酷暑,超脫儲存食物的定位,香腸一路演繹,碰撞各地的奇思妙想。傳統與喜好不同,成就它的永珍紛呈。

保鮮手段多元的今天,貯藏不再那麼重要,然而歷盡歲月凝練的風味,依然在餐桌上千回百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