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發燒的人越多,黃桃罐頭賣得越好?

本文來自公眾號北美留學生觀察(ID:collegedaily)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北方人,生病了就想買一罐黃桃罐頭。以至於在“放開”後,黃桃罐頭成了僅次於連花清瘟膠囊的“藥品”,家家戶戶都要來一罐。制桃大戶林家鋪子連夜發文,宣告“黃桃罐頭不是藥”,勸消費者理性囤貨,不要盲從。

但大家哪裡肯聽?發燒的人越多,黃桃罐頭賣得越好。

自古就有“桃養人,杏傷人”的說法,雖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杏傷人?但桃樹確實可以消災避邪。

老百姓心中的“黃桃罐頭神”是真心罐頭。賣脫銷的也是真心家的。

關於黃桃罐頭的神秘力量是這樣解釋的——在東北地區,傳統上人在生病之後,第一時間會得到一聽黃桃罐頭作為病中撫慰。當所有人連續多年那麼做,因為願力所集,精誠所至,黃桃罐頭就脫離了原本的水果罐頭身份,上升成為一種祛病驅邪的神物。黃桃罐頭之所以上升到“神藥”的地位,原因很簡單: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裡,黃桃罐頭是好東西。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水果罐頭只得摳摳搜搜攢著買,不逢個年遭個病,家裡都捨不得吃一回。

《我的兄弟姐妹》裡,小妹扁桃體發炎躺了醫院,迷迷糊糊側過頭嘴饞隔壁小孩的橘子罐頭。爹媽沉默著沒言語,倒是哥哥咬牙摸出存錢罐,一股腦全押給了小賣部,買了一罐黃桃罐頭。

就連吃剩的空罐頭都難得,玻璃罐子又厚又瓷實,擰著抹布給它刷亮堂了,拿來裝白糖、醃鹹菜、打醬油都是體體面面的,一份錢掰成兩份使,水果罐頭裡裝的其實是對生活的盼頭。

摔碎了也不要緊,《老爸的筒子樓》裡興沖沖抱回一個紅果罐頭,摁在水泥洗手池邊上,拎起菜刀就開始敲,鐵皮蓋子剛剛敲出幾道印,一個手滑就摔了稀碎,邊上幾個小孩見了趕緊圍起來。

在東北人的童年印象裡,咳嗽了、發燒了、考砸了、摔破腦袋了,只有黃桃罐頭能把這昏天黑地的乾坤倒轉回來。無數倒黴孩子的哼哼唧唧,都停在了爹媽那句“吃不吃黃桃罐頭”裡。瞧瞧《東北一家人》,女兒們甚至拿出辟邪的架勢來搶黃桃罐頭,把牛大嬸嘮得一愣一愣的:

“媽你聽我說,今年這鬼節跟往年不一樣,說是閻王爺他媽逝世一萬週年。他因為心情不好得往回招人,天下當媽的都有難,只要是當閨女的都給媽買兩瓶黃桃罐頭破解,逃離就行了。”牛大爺一個回頭就是“啥玩意兒啊這扯淡”。編劇瞎說歸瞎說,但黃桃罐頭的東北地位是一下子就清晰了,那個時候的中國老百姓,舌頭尖兒上都是盼著能來倆水果罐頭吃吃。

電影《芳華》裡,追女孩兒都要用黃桃罐頭來討歡心。

在那個年代走親戚、串門子誰不拎一箱水果罐頭去,是一件特別有面的事兒。長春的蘋果、廣東的菠蘿、上海的萵筍、福州的枇杷……薄薄的包裝紙上畫著胭脂紅桃,果皮塗得只只飽滿,老派印刷體在一旁堂堂寫著“糖山楂”“酸黃瓜”“長抱梨水”“糖醬杏子”……

只因吃新鮮的水果太奢侈了,在那個時代,大棚技術還沒有普及,不要說反季水果,就連應季水果都買不到。即便是可以買到,又有哪個家庭能奢侈到隨便吃,都是等到走親戚,逢年過節送禮準備的。但新鮮水果有保質期,放上一禮拜準腐爛,於是罐頭成了“新鮮水果”的替代品。但那個時候的人苦啊,就連水果的替代品也不能經常享用。

老式中國罐頭廣告

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罐頭產業主要發展目標是出口創匯,並且出口物件主要是前蘇聯。

資料顯示,1959年中國罐頭總產量16萬噸,其中出口8。2萬噸,超過一半都是用於出口。

當時,統一管理食品出口的中國糧油進出口總公司,還專門設立部門,負責罐頭出口的工作。由於出口蘇聯,罐頭在當時也是一件奢侈品,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得上。在上海,毛腳女婿上門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要拎四式禮品送給老丈人,除了咖啡,香菸,進口火腿,剩下的一樣就是罐頭。到了東北,黃桃罐頭又成了每家每戶必備的靈藥。凡是小孩感冒發燒了,就祭出一碗。

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罐頭產業猶如一個龐大的罐頭集團公司。1958年全國就有22家原輕工部定點的罐頭出口企業,之後逐年增加。原國家商檢局就扮演著集團品控部的職責,不允許把不符合標準的罐頭產品銷到國外,否則會造成中國罐頭信譽受損。而中糧為主的各地糧油進出口公司就相當於集團的外貿部,負責把罐頭廠生產的罐頭出口到世界各國,並根據工廠和產品使用相同或不同的品牌。比如,福建省的罐頭廠就使用“水仙花”牌對外出口,天津、河南的罐頭廠使用“長城”牌,上海、四川的肉類罐頭使用“梅林”牌,廣東罐頭廠使用“珠江橋”牌。

當時,中國罐頭出口品牌除了上述這些外,還有“象山“牌、“天壇”牌等。這就是計劃經濟時代罐頭產業的“工貿檢一體化”體制。1973年,中國罐頭出口創匯首次突破1億美元大關,並在5年之後的1978年突破2億美元,1980年突破3億美元,1986年突破4億美元,1988年更是從1987年的4。6億美元一躍達到了6。2億美元。出口量在1988年突破50萬噸,創下了56萬噸的歷史新高。各地國有罐頭企業穩步增長,在各地都扮演著“明星企業”、“利稅大戶”的光榮角色,也成了各地全民所有制職工的就業熱門工廠。上海梅林罐頭廠、廣西南寧罐頭廠、漳州罐頭廠等成為行業中的旗手。

除了東北的“黃頭罐頭”外,各地也有自己的“罐頭神”。在物資緊俏的年代,罐頭不是方便而是難得一見的美味。久而久之,吃生病吃罐頭的習慣就延續了下來,即便是物資充裕的今天,生病時記憶中的味道依然翻湧而來。在南方,菠蘿被抽去了硬芯,空心的厚片實實在在的碼在馬口鐵罐頭裡,浸在甜蜜的汁水中。

楊梅產期短、保鮮難,只有身處楊梅產地的人才有口福,楊梅罐頭,算是解了“外地人”的饞蟲。

荔枝罐頭的誘惑力也很大,果肉碩大,晶瑩剔透的白, 吃的時候在口腔裡繞兩圈,甜甜的糖味捨不得一口吃完。

原本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的模樣,舔一舔水果的清甜就活色生香了,病情也好去了大半。

現在水果罐頭已經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在商品日益增多的今天,實在有太多選擇。但一到生病,大家還是會想起黃桃罐頭。物資匱乏的年代,黃桃罐頭成在著大人們對孩子的關愛,他們總想辦法給我們補充點營養。比如說:70年代的麥乳精。學習累了,當媽的會衝一杯麥乳精,悄悄放在孩子手邊,給“補補腦”。調皮的孩子趁家裡人不注意,偷偷開啟罐子,用勺子舀著吃,吃著吃著就見了罐底……

發燒的人越多,黃桃罐頭賣得越好?

寶塔糖,是一種驅蛔蟲的藥。那個年代衛生條件不足,國家統一給兒童發放驅蟲藥,於是家家都有寶塔糖。因其口感沙甜,在普羅兒童零食甚少的年代,寶塔糖成了兒童們主動要求進食的“營養品”。

發燒的人越多,黃桃罐頭賣得越好?

還有乳白色的魚肝油,與其說它能補充營養,不如說每天來一口可以解饞。

發燒的人越多,黃桃罐頭賣得越好?

到了80年代,各種各樣的罐頭橫空出世,最知名的就是東北的“黃桃罐頭”。當然,還有老式奶油蛋糕。

發燒的人越多,黃桃罐頭賣得越好?

90年代,南方黑芝麻糊。

發燒的人越多,黃桃罐頭賣得越好?

這些營養品跟隨著一批80後、90後一同成長,最終消失在令人眼花繚亂的食品中,一個黃桃罐頭能有多少錢?

但直到今天,“咱今兒破例打個水果罐頭吃”這句話裡仍舊藏著一種花不了多少錢卻喜滋滋的小確幸。

這是一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酷玩實驗室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一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