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熬清醬的日子,熬它一鍋醬油菜

文 | 張洪欣

每到秋冬轉換的季節,蓬萊、龍口一帶有做醬油菜的習慣,這是老輩人留下來的傳統手藝,今昔做法有所不同。

很早以前,家家戶戶都是自做醬油,俗稱“熬清醬”。

我記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初期,農村的成年婦女幾乎都能做這個活兒。

在春暖花開、陽光明媚之際,她們備下黃豆、麥麩和食鹽。黃豆要炒熟,用石磨磨碎,然後拌上麥麩,用食鹽水調和成醬胚,攪拌好,最後裝進大口麩醬罈子裡,蒙上白色粗布或紗布,放到陽光充足的地方曬,讓其自然發酵。過些日子,水分少了,還要再加一些水,再攪和一遍。經過陽光照射,那醬胚就變成了紅褐色。

此時正值秋末冬初,人們就開始做醬油了。

首先,要在裝醬胚的罈子里加入水,充分攪和;其次,把做飯的大鍋洗刷乾淨,把鋪有紗布或粗白布的圓形柳條筐或篩子放到鍋上;最後,把調和好的醬胚倒進柳條筐或篩子裡過濾,俗稱“淋清醬”,那醬油就透過紗布,“嘩啦嘩啦”地流入鍋內。

醬胚至少要過濾兩遍,會過日子的人家常常過濾三四遍。

過濾完後的醬胚叫麩醬,人們通常把它放到麩醬罈子或麩醬缸裡,用來醃鹹菜。

過濾出來的醬油是生醬油,還要熬熟。前兩遍過濾出來的醬油,質量上乘,常合在一起,加上佐料,熬製出色香味俱全的熟醬油,單獨存放。

在後兩遍過濾出的漿液中,人們常放進許多蔬菜,這就叫作熬醬油菜。人們常放進一些黃豆、花生、茴香、大料、花椒,還要放一些生薑片、白菜幫、蘿蔔塊、海帶、大蔥和香菜等,大蔥只用蔥白,切成三四寸長的一節節的,香菜要用整棵的。所有這些,常常一熬就是大半鍋。先用旺火將鍋燒開,再用慢火慢慢地熬。

資料圖 文圖無關

醬油熬好後,放在罈子或罐子裡,能夠一年食用。那些打撈出來的黃豆、花生和各種各樣的菜統稱醬油菜,是老百姓餐桌上的日常角色。尤其是冬天,通常就是大蘿蔔、大白菜和醬油菜這三樣,還有的人家幾乎一年四季天天都吃醬油菜。

後來,生活好了,自制醬油的人越來越少,現在幾乎見不到了。但是,作為傳統小吃的醬油菜,仍然受到人們的青睞。

有醬油,就有醬油菜。現在的做法很簡單,把買來的醬油倒進鍋裡,再加進自己喜歡的菜,多數人還是習慣用過去那些傳統菜,偏愛哪一種,可以多放一些。燒開鍋後,慢慢用小火熬,一般二三十分鐘就可以做好。在吃炒菜的同時,適當吃一點醬油菜,也是別有風味的。

【來源:水母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