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喝巖茶時,明知道濃茶不好,為什麼還有那麼多老茶鬼喜歡濃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在這個話題底下,看到一位老茶人自述。

“作為老茶鬼,喝濃茶再自然不過,在自己的地盤泡茶喝,一般都是講茶悶濃些,喝個過癮。如果是到別人的場合,入鄉隨俗,不好意思強調自己的要求,隨大流,或濃或淡都行。”

“通常,白天喝了一整天茶後,晚上臨睡前會想著再喝兩杯,但一般不會再加茶葉,就著蓋碗內剩下來的葉底,再衝入開水去悶,喝淡薄一些的尾水,再去睡覺。”

“喝了幾十年茶,茶葉當中的咖啡因對自己的身體幾乎沒有影響,就算喝一泡13、14克的巖茶,投茶多了,茶水濃烈,個人也能接受。”

“如果白天工作忙,出差到外地,一整天都沒喝上茶的話,心裡會空落落的,回到家裡,哪怕再晚,也要喝杯茶。出於心理補償,這時肯定是喝濃茶才過癮,把白天的空缺給找補回來……”

對照這樣的自述,估計茶友們身邊有類似喝茶習慣的熟人比比皆是,非常具有代表性。

《2》

一直以來,身邊都有朋友在勸。

寫巖茶沖泡文章,一般只有新手會看。

因為老茶客泡巖茶,只在意適口,從來不計較出湯時間!

朋友勸的這些話,當然沒錯。

勸別人改掉喝了十幾年、幾十年的悶茶習慣,談何容易?

若是剛開始喝茶不久,躍躍欲試地學泡茶。

初學者本著“空杯心態”,從零開始,慢慢學習。

蓋碗泡巖茶,自然更容易聽進去那些飲茶不宜悶濃的道理。

但一模一樣的道理擺在老茶鬼面前,收效甚微,習慣很難改變。

就算心裡清楚,濃茶苦湯多飲無益,但泡茶時一切依舊。

喝慣了悶出來的濃茶後,突然換成快出水泡茶,總感覺喝著不過癮。

不過,對照開篇的茶人自述。

有一說一,有不少經典喝茶問題,值得舊話重提。

《3》

一、為什麼那麼多老茶鬼喜歡喝濃茶?

不為別的,答案就倆字——習慣。

飲茶口味也好,飯菜調味習慣也罷,當一個人喝慣了濃茶後,茶味會追求越來越濃,越來越苦,越來越重。

飲食走向重口味之路後,做菜放的鹽巴醬油越來越多。

再對照正常口味濃淡,就會感到滋味欠缺。

長此以往,當然是一切追求極致濃重,讓味蕾得到重金屬搖滾那樣的刺激,才會感到滿足。

悶出來一碗碗濃油赤醬的苦湯,自己嘗著,倒感覺沒什麼。

但倒給剛喝茶不久的新人,估計沒幾人能面不改色地喝下。

在一杯“變態濃”的苦茶麵前,苦味濃重,刺激性很強,又濃又煞。

猛地灌入一口,能讓人叫苦不迭,滿嘴都是苦味。

就算品質好一些的茶,悶濃後不至於滋味澀麻,苦味也能快速化開。

但入口瞬間的濃烈刺激,真的不如正常沖泡來得好!

《4》

二、巖茶尾水還能悶多久?

今年的慧苑老叢鐵羅漢剛出來時,試茶的那個下午,我們都很興奮。

等了這麼久,時間總算沒白費。

一個下午的悠閒時間,慢慢細品。

不知不覺間,起碼泡了接近十多衝。

等到茶味泡淡,還坐杯了幾十秒,再泡了兩次尾水。

再然後,就出門吃飯了。

陪朋友吃飯,因為那天晚上吃的菜比較鹹,回來時只想著快速喝點什麼解膩。

於是也沒再糾結,要不要再換一泡茶。

而是就著那泡老叢鐵羅漢的葉底,繼續喝茶。

衝入沸水,悶了好幾分鐘,再去喝茶。

大口牛飲而過,茶味還是清甜甘爽的,至於具體的層次滋味倒是沒有細品。

喝完一道,順手再次加水。

當時忙著去盯電腦螢幕,處理雜事,沒有顧得上泡茶。

悶了起碼接近小半個鐘頭,尾水不苦不澀,清甜甘潤,鐵羅漢本身的當歸藥香,依稀保留著蹤影,茶味喝起來特別爽口。

可見,連泡多次的巖茶葉底,當一泡茶自身十之八九的茶味已經消耗完畢後,泡茶方式大可隨意。

泡淡的尾水,當然是適當坐杯才能有味道。

至於悶泡的時間,可長可短。

倒沒有刻意規定悶30秒、1分鐘、3分鐘之類的固定限制,一切都是因茶而異。

如果是一泡山場硬、樹齡老、內質足、很耐泡的巖茶,久泡多次之後,連悶出來的尾水都是清甜的,帶有一股別樣的木質清爽氣息!

《5》

三、正巖茶不怕悶泡?

關於蓋碗泡巖茶,有不少這樣的另類觀點。

譬如,前些天剛看到的一段評論。

“好的正巖茶不怕坐杯,但是為什麼市面上很多所謂專家都在教第一道出水快,慢慢坐杯?因為市面上太少核心正巖茶。茶不對,一坐杯,什麼缺點都出來了。正巖茶坐杯只會體會到渾厚的滋味。”

麻花的想法,剛好和他相反。

江湖上有一句話,武功再高,也怕菜刀。

哪怕再好的正巖茶,頭道茶就悶泡坐杯,肯定會被“泡壞”。

一是茶味悶濃。

二是提前消耗過多茶味,影響耐泡次數。

悶出來的濃茶,除了部分重口味茶客能接受外,大多數普通茶友沒辦法接受。

之前帶一位新朋友去茶農那喝茶,當天茶農還很給面子,直接就上“牛肉”。

但那戶茶農的泡茶習慣是悶泡,頭道茶就悶。

以至於,那泡悶出來的“牛肉”,濃苦不堪。

雖然,得益於山場底子好,後期走水到位,茶湯悶了的確不澀。

大量茶味濃縮在頭道茶湯後,湯感厚度出色。

但按照那位新朋友的原話,“這傳說中的牛肉,喝了怎麼這麼苦?”

蓋碗泡巖茶,按照日常泡法,投茶量至少有7克8克。

論茶水比例,比泡紅茶、泡白茶都要多。

如果頭道茶就悶泡,一道茶湯之內,就調動大量茶味物質。

山場再好的巖茶,連悶4-5衝之後,茶味也會變薄,後繼乏力。

從合理利用茶味角度看,先快後慢,泡淡了再適當悶泡,才是大眾適宜的做法!

《6》

換個角度,從驗茶方向看。

專業審評的悶泡做法,不適合日常。

當你拿到一泡巖茶後,更建議按照日常熟悉的泡法,檢驗一泡巖茶。

所謂“一悶泡,巖茶所有缺點都能出來……”

這番話未必可信。

因為有的劣質茶,茶味焙空,不苦不澀,茶味寡淡。

快出水泡茶,短時間內,茶味浸出寥寥無幾,飲之乏味。

而悶泡之後,才能勉強帶點茶味,這又該如何解釋?

再說,快出水泡正巖茶,不會影響巖韻風骨的表達。

山場夠硬,底氣足夠的巖茶,開湯沖泡時,短短几秒足夠泡出香潤稠滑的茶湯。

要是底氣不足,反而會在快出水檢驗中敗下陣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就是這個道理!

更多關於巖茶的知識

喝巖茶茶醉?喝巖茶翻江倒海?喝巖茶滿口煙味?村姑陳給你支支招

武夷巖茶新手入門,該選擇喝貴的山場巖茶,還是便宜的口糧巖茶?

正巖茶、半巖茶、巖區茶,都是什麼意思?這些巖茶秘辛聽過嗎?

過去的巖茶都叫大紅袍,現在的巖茶都叫肉桂?

被犧牲掉的巖茶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