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不能讓人想吃一大盆的高階料理,都是大忽悠!

作者:超能吃的貓球

之前某餐廳“中餐日作”搞出兩千多元一人的消費,卻只給顧客吃點邊角料的鬧劇。或許有人覺得這是區別對待,憑什麼日料就能搞omakase(日語“お任せ”,可以翻譯成“廚師發辦”,客人用餐全部由主廚決定。)而中餐這麼做就是“智商稅”?是不是不自信、瞧不起中餐?

我吃過的貴价料理不算少,在這裡就開個小地圖炮了:所有靠把份量減少而凸顯高階感的料理,都是噱頭大過實際,包括但不限於日餐omakase,中餐omakase,日本懷石料理,西餐tasting menu等等。

真正好吃的東西,應該是“美味的邊際遞減效應”非常低的

。比如說在你餓的時候,上來一隻滋滋冒油的烤羊腿,你吃第一口驚為天人,第五口依然如沐暖陽,第十口還是幸福滿滿,啃完了都意猶未盡、忍不住舔舔指尖上孜然味的油花。

這才叫美味。

而相反的,在一個高雅、拘束而疏離環境裡,一張空空蕩蕩的桌子,精美的餐盤上有各種藝術品一樣的裝飾,中心擺著一小口食物,旁邊是穿正裝的服務生殷切的期待你說幾句人生感悟的目光,吃完這一小口之後還會有長達十分鐘的沉默間隔和跟同席人員巨大的社交壓力。

不說別的,餓半天就給一口,再餓半天再給一口,吃啥都好吃。這可真是

字面意義上的“飢餓營銷”

這種情況下,說什麼好吃都是不切實際的。

分子料理,一吃一口沫沫;奇珍異獸的切片,腥了吧唧還帶點怪味。這些讓咱吃一口可以,讓咱吃一盆試試?還不得吐了?

但你反過來,去樓下大排檔點一份大盤雞,從裡面挑一塊長得最好看的,找個漂亮大瓷盤擦乾淨,弄濃醬湯在盤子裡抹成抽象的圖案,揪個小花放旁邊,把選美冠軍雞放最中間,上面再丟幾顆魚子醬、一片金箔松露,這肯定是不難吃的,也有高階感。

或者買個羊腿,啃下來帶酥皮的第一口,吐大盤子裡,重複流程操作一番,也可以做到非常高階。

日本綜藝《人間觀察》做過一期節目,在餐館裡把泡麵擺盤成吃不起的樣子,最後只有中國遊客看出了真相。有外國人做了個實驗麥當勞漢堡,切成小塊給路人品嚐,說是高階料理,路人個個化身美食家,開始吹自己吃出了人生的真諦。

所以,檢驗一個貴東西是否真正好吃的終極標準就是“

你願不願意吃一盆

”,以及“

變成一盆還值不值這個錢

”。以上兩個問題任何一個如果答案為否,那麼食客說好吃,不是獵奇就是在裝;商家賣高價,不是坑人就是賣了一種“社交價值”。

我不是反對貴的食物,兩三百一碗的三蝦面,三四百一碗的河豚面,四五百的蟹粉撈,五六百的帝王蟹和龍蝦,六七百的野生大黃魚,七八百的燉牛肉和牛排,八九百的佛跳牆,那是真的好吃,每種我都願意吃一盆,而且量大不減平均價值。

但商家要想一百塊賣給我一勺蛋炒飯、一筷子炒牛河、一醃魚、一根小鳥腿、一口牡蠣味沫沫、一坨雞尾酒果凍、一個蛋撻、半個松花蛋,我可去你小花椒的吧。

這其中有些吃一盆我能吐了;另外那些,我要吃一盆的話,點大排檔的外賣不香嘛?大排檔還能給我大火爆炒、寬油滑鍋,是omakase和鐵板燒的無煙平底小鍋鍋能比的嗎?

美食就應該還原它最本質的樣子,從第一口到最後一口,每一口都應該帶給人幸福感。

同樣是2000塊錢,為什麼不對自己好一點,要去體驗餓出來的美食呢?

PS:

“願吃一盆”和“盆裝不減價值”只是貴价美食的檢驗標準,不是真的讓各位吃一盆啊…

假設一個tasting set有15道,其中12道經住了考驗,3道在划水,可以算個不錯的set。

但如果賣2000的套餐裡面有一堆小份裝的松花蛋、麻婆豆腐、幹炒牛河、蛋炒飯、蛋撻、牛奶布丁……那就是坑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