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19世紀歐洲開始氾濫一種可怕的白色瘟疫,致使大多數患者死亡!

19世紀時,歐洲地區開始氾濫一種可怕的“白色瘟疫”,致使大多數患者因此而喪命。可是由於當時醫學科技水平的限制,無人能夠找到“白色瘟疫”的病因。直至一位科學家的出現,才用一種獨特的染色技術找到了致病元兇。它究竟是哪種可怕的疾病?這位科學家的染色技術又是何種原理?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世紀的歐洲,城市生活環境極差,以英國為例,當時工廠的汙水、生活垃圾,全部被傾倒於蘇伊士運河之內,致使原本清澈的河水變成了一條臭氣熏天的“臭水溝”,令當地居民實在難以忍受。正是因為如此,各種傳染病也開始橫行肆虐,其中就包括19世紀被稱為“白色瘟疫”的肺結核病。

肺結核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可以入侵人體多個臟器,尤屬肺部感染最為明顯,它的出現,令歐洲人大為驚恐,不少人都因此而喪命,著名的鋼琴作曲家肖邦、俄國小說家契科夫、以及英國詩人雪萊等名人,全部死於“白色瘟疫”之手。

鑑於“白色瘟疫”帶來的巨大恐慌,歐洲各國醫學家們開始了一場漫長的與病魔抗爭之路。在此之前,歐洲西醫學理論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立的理論體系,“細菌”的概念業已出現,人們對於微生物的理解,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認識。在當時的醫學家看來,“白色瘟疫”很有可能就是由某種細菌引起的惡性疾病。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細菌學尚處於發展階段,諸多專家沒有理論與器材查詢致病細菌,並且細菌作為一種微生物,還會時刻不停的移動,即使能夠將它們找到,也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提純分離,從而達到研究的目的。

不過凡事無絕對,一個人的出現,令這項醫學難題擁有了新的出路,他便是德國著名的醫生、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科赫於1843年出生在德國一座名為克勞斯塔爾的小城市中,他從小成績優異,並在高中畢業後順利考入哥廷根大學,於4年之後順利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科赫畢業之後,便隨軍出征,進入軍隊成為一名軍醫,之後回到家鄉的小鎮擔任醫官。

科赫在擔任小鎮醫官時,當地已經開始爆發出“白色瘟疫”,在他的身邊,有不少親朋好友因為患上瘟疫而痛苦死去,令科赫本人感到無比的失落。從此之後,科赫立志要攻破該項醫學難題,找到奪人性命的罪魁禍首。

科赫本人並非一時衝動,此前他已經利用簡陋的裝置,對炭疽桿菌的病原體進行過分離提純,並確定了其致病原理與傳播媒介。除此之外,他還發明瞭以固體培養基培育細菌的方法,成為現代醫學普遍使用的基礎細菌培育法。當科赫準備對“白色瘟疫”細菌進行提純分離的訊息傳出後,不少同行都對此不屑一顧,認為他是因為受不了打擊而患上了精神疾病,甚至當時歐洲醫學泰斗、細胞病理學創始人菲爾紹都搖頭說:“不可能的,這太難了!”。

科赫並未因為被大咖否定而感到沮喪,反而再次激發了他的鬥志。為了能夠找到病原體,他進行了近百次的實驗,專門採用細菌染色技術尋找致病菌群。細菌染色技術,是一種為了便於觀察研究,而利用有關染料使細胞著色的方法,通常步驟為塗片、乾燥、固定、染色。細菌染色的原理很簡單,細菌體表都有一層類脂質與脂質的皮膜,它們並不容易被著色,可是其一旦被著色後,乙醇與酸性脫色劑便難以將其脫色,故此可以利用該特性,就能令細菌“原形畢露”。

科赫在尋找致病菌的過程中,相繼使用了結晶紫、美藍、伊紅、剛果紅等染料,卻仍然一無所獲,直至用亞甲基藍進行染色後,才發現了一種醫學界從未見過的細菌。他將細菌放置於培養基中培育,再注射到實驗動物體內,動物果然患上了“白色瘟疫”,由此科赫確信,自己終於找到了“白色瘟疫”致病菌,並將其命名為“肺結核桿菌”。

1882年3月24日,德國柏林生理學會召開,在會議之上,科赫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於眾,並給予了極其有力的資料證明,令在場專家們頻頻點頭,沒有任何人能夠提出質疑。甚至當時一直瞧不起科赫的醫學泰斗菲爾紹,也不得不承認科赫理論的正確性,從此,“白色瘟疫”的元兇終於露出了真面目,並被醫學界正式命名為“肺結核病”。

隨著科赫找到了肺結核的病原菌,醫學界開始有了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最終令肺結核不再成為人們談之色變的恐怖絕症。科赫靠著自己的毅力,創造了醫學史上的奇蹟,也將人類從病魔的手中挽救出來,而他也成了與路易士·巴斯德齊名的偉大人物,受到了無比的敬仰與崇拜。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