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家居

【知識點】五眼閘橋,這些你不知道的事兒,這些事兒你都知道了嗎?

五眼閘橋,也叫扁拖閘,位於紹興市柯橋區齊賢街道齊賢村五眼閘自然村,系南北跨向五孔石樑閘橋。閘橋全長26。50米,寬5。00米,高2。90米,孔高1。95米,五孔跨徑分別為2。50米、2。65米、2。90米、2。70米、2。50米。

五眼閘橋南北兩橋臺和中間四個橋墩用較大塊石錯縫疊砌而成,穩重而厚實,橋墩內側鑿有兩道閘槽,用於閘門上下啟動的通軌,橋墩東西兩端面建築為伸頭三角分水尖,以減少分散水流對橋墩的衝擊力。橋墩上面鋪設多拼石樑石板為橋面,橋面長20。55米,淨寬3。90米。橋面兩邊置實體石欄,欄高0。57米,厚0。22米。欄間有望柱,柱高0。78米,望柱上部飾置覆蓮,或風化或斷毀。

原橋南置十一級石臺階,長3。85米,橋北置七級石臺階,長2。10米,現兩邊石臺階均改為水泥斜坡。該閘橋墩十分堅固,建築風格厚重古樸。

據有關記載,於明正德六年(1511)山陰知縣張煥修建,古為出海江閘,清嘉慶八年(1803)後,南閘改作橋,仍呼"五眼閘橋"。該古閘結構堅固,歷史悠久。歷來是馬鞍、下方橋等地村民往來的交通要道,更是當年當地排洪洩水的重要水利工程。2002年12月被紹興縣人民公佈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

明萬曆《紹興府志》有記載:扁拖閘,在府城東北三十里,小江之北。其閘有二:北閘三洞,成化十三年,知府戴琥建;南閘五洞,正德六年,知縣張煥建。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戴琥出任紹興知府,整治西小江,除了加固堤塘以外,又在堤塘南建築新灶、柘林二閘,堤塘北建築扁拖、甲蓬二閘。扁拖北閘初建於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後山陰知縣張煥於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建扁拖南閘,統稱扁拖閘。清嘉慶八年(1803)後,南閘改作橋,俗稱"五眼閘橋"。橋邊有福壽庵。

作者(陳樹堯)簡介: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秘書處秘書,紹興市古橋學會理事,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理事,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員,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成員,紹興市關工委科普團成員。2018年著《紹興橋鄉》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