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家居

成語“信口雌黃”意為隨口亂說,雌黃是什麼,為何能代表亂說?

端午節喝雄黃酒,雄黃之外,還有雌黃!成語“信口雌黃”意為隨口亂說,雌黃是什麼,為何能代表亂說?

1/端午為何要喝雄黃酒?

說起端午節,人們第一個會想到的,就是吃粽子、掛艾草、賽龍舟、懷屈原。其實,端午節最早是為了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端午時值仲夏,是面板病多發季節,而端午日是草木藥性在一年裡最強的一天,這天採的草藥治面板病、去邪氣最為靈驗、有效。民間有在端午採草藥煲水沐浴的習俗,故亦有浴蘭節之稱,如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所以,端午可稱是史上最早的“防疫日”。

這種“防疫性”體現的端午食俗上,就是飯時少飲雄黃酒。小孩子不喝酒,就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雄黃作為一種中藥藥材,可以用做解毒藥劑、殺蟲劑。

“雄黃,乃治瘡防毒要藥也,而入肝經氣分,故肝風,肝氣,驚癇,痰涎,頭痛眩暈,暑瘧洩痢,積聚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為水。而方士乃煉治服餌,神異其說,被其毒者多矣。”(《本草綱目》)

因而,民間認為,端午飲過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令毒蛇遠避。比如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就是因為誤飲了雄黃酒而現出原形的。

2/雄黃之外,還有雌黃

雄黃到底為何物呢?雄黃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族雄黃,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為塊狀或粒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質脆,易碎,斷面具樹脂樣光澤。微有特異的臭氣,味淡。精礦粉為粉末狀或粉末集合體,質鬆脆,手捏即成粉,橙黃色,無光澤。

中國人給宇宙之物命名,是非常有講究的,遇上有性狀相近、相對或相反的一組時,其命名是追求對稱之美的,比如人分男女、時分日夜、牛分公母、瓜分東西、兔分雄雌……這世上既然有名為“雄黃”者,是否也有“雌黃”呢?這個還真有。

雌黃與雄黃相類,主要成分為三硫化二砷。大多數的雌黃和雄黃一起在低溫熱液礦床和硫質火山噴氣孔產生,所以雌黃是雄黃的共生礦物,有“礦物鴛鴦”的說法。民間有個通俗的解釋,那就是出產于山南的為“雄”,故曰雄黃,出產于山北的為“雌”,故云雌黃。

3/古代版的消字靈

從外面上看,雄黃為深紅色或橙紅色,條痕淡橘紅色,雌黃則為檸檬黃色,條痕呈鮮黃色。雌黃除了是一味中藥外,在古代,它還是文人墨客們非常喜歡的一糾錯工具——古代版的消字靈。

雌黃在古代為何能承擔消字幻錯之功呢?原來,這與古代的書寫用紙有關。中國古代的書寫用紙多為黃色,與雌黃之色相近,如果偶有錯字,就可以用雌黃將錯字塗抹遮蓋,其錯字處又“還原”成無字的黃紙,然後又可以重寫了。

“館閣新書淨本有誤書處,以雌黃塗之。嘗校改字之法:刮洗則傷紙,紙貼之又易脫,粉塗之則字不沒,吐數遍方能漫滅。唯雌黃一漫則滅,仍久而不脫。古人謂之鉛黃,蓋用之有素矣。”(《夢溪筆談》)

這麼一解釋,大家都會恍然大悟,“雌黃”原來是最早的“塗改液”與“橡皮擦”。因此,“雌黃”又有了“可以隨意修改”之意,在漢語環境中,“可以隨意修改”字句的雌黃,又有了“胡說八道”的引申義。

4/王衍的“信口雌黃”

正是因為雌黃有“消字糾錯”功能,這才又產生了一個人人熟悉的成語——信口雌黃。“信口雌黃”是用以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或妄作評論,典出西晉名士王衍之作為。

王衍的家世良好,為琅琊王氏,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王吉的祖父王雄曾任曹魏的幽州刺史、其父王乂為平北將軍之子,其堂兄王戎官居司徒……

出生於這樣的家族,王衍早早就步入仕途。步入仕途的王吉,卻有些不務正業,他很少關注國計民生,而是沉溺於玄學請談,併成為“空談”領袖。王吉之所以有如此表現,也是與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有關。魏晉時期,社會上盛行“清談”之風。“清談”是相對於俗事之談而言的,亦謂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談國事,不言民生,誰要談及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強兵裕民,何人政績顯著等,就被貶譏為專談俗事,遭到諷刺。因此,不談俗事,專談老莊、周易。

王衍擔任元城縣令時很少辦公事,經常約人在一起沒完沒了地閒聊。與友人談玄論道,侃侃而談,經常前後矛盾,漏洞百出,有人質疑時,他隨口更改,隨心所欲。當時,人們用黃紙寫字,發現寫錯了,就拿黃色的雌黃來塗抹,然後再予更正。大家見王衍這樣喜歡更改別人的言論,於是便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口中雌黃”。“口中雌黃”就是成語“信口雌黃”的前身。

5/門閥制度下的“琅琊王氏”

王衍一族為何如此風光,因為他們是琅琊王氏,他們一出就是含著金鑰匙的。為什麼這樣說呢?要想弄清這一點,有必要小補一下中國古代的門閥士族制度。有那麼一個歷史時間,天下眾生是分貴賤的——有士族與庶族(亦稱庶民、寒族、寒門)之分的。

士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左傳·隱公八年》)。”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世族有春秋時期的晉國六卿(趙氏、韓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北幾大世家(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以及隋唐時期的五姓七望(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王衍就是琅琊王氏之後。琅琊王氏是長期生活於琅琊這一特定行政區域內的王姓望族,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這一世族的奠基者為王吉,王吉少年好學,以孝廉補授若盧縣右丞,不久升任雲陽縣令。漢昭帝時,舉賢良充任昌邑王中尉,遷居官至博士諫大夫。王吉由琅琊高虞(在今山東即墨市溫泉鎮西高虞村)徙家於琅琊國臨沂縣都鄉南仁裡(今山東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後,其子孫在郡治臨沂繁衍生息長達400餘年,遂以郡望為名,稱“琅琊王氏”。

早期的代表人物有王祥。王祥於東漢末隱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後任縣令、大司農、司空、太尉等職,封爵睢陵侯。西晉建立,拜太保,進封睢陵公。王祥侍奉後母朱氏極孝,為傳統文化中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翁,有“孝聖”之稱。

東晉初年,王導、王敦由於對司馬政權的大力支援和艱苦經營,琅琊王氏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並欲與之平分天下,王氏勢力最大時候,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琅琊王氏達到最盛時期,史稱“王與馬,共天下”。

6/被活埋的清談名士

就是這樣一個不務實際的“空談家”,王衍的官運卻出奇地順暢通達,歷任黃門侍郎、中領軍、尚書令、尚書僕射等職。光熙元年(307年),升任司空。次年,又任司徒。

身居高位的王衍卻不認真考慮國家的治理,只想方設法保全自己。青州和荊州都是當時的軍事要地,物產也很豐饒。因此,王衍對東海王司馬越說:“中原現在已經大亂,應該依靠各地的負責大臣,因此應該選擇文武兼備的人才出任地方長官。”就讓弟弟王澄為荊州刺史,族弟王敦為青州刺史。並對王澄、王敦說:“荊州有長江、漢水的堅固,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險要。你們兩個鎮守外地,而我留在京師,就可以稱得上三窟了。”

永嘉二年(308年)五月,漢趙光文帝劉淵的部將王彌進攻洛陽時,王衍率軍抵抗。其後轉任太尉兼尚書令,又兼領太傅軍司。永嘉五年(311年),東海王司馬越率洛陽的兵眾二十餘萬討伐石勒,司馬越死於軍中。東海王司馬越去世,眾人推舉王衍為晉軍主帥,王衍因為懼怕選擇了奉東海王靈柩返回東海。但是,途中卻遭到石勒部的襲擊,兵敗被俘。

王衍的聲名在外,石勒的內心是欣賞他的,所以,以西晉的舊事詢問王衍。王衍向他陳說了西晉敗亡的原因,並說責任不在自己身上。王衍還說自己年輕時就不喜歡參與政事,想求自身避免禍患,因而勸說石勒稱帝。石勒大怒說:“你名聲傳遍天下,身居顯要職位,年輕時即被朝廷重用,一直到頭生白髮,怎麼能說不參與朝廷政事呢?破壞天下,正是你的罪過。”讓手下把他押出去,將其與西晉舊臣一同活埋。王衍的最後一次“清談”再也沒有機會“雌黃”,因而丟了性命,年五十六歲。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