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家居

世界讀書日:書店的 生存 之道:如何打造書店生態圈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今天的封面故事,就和大家聊一聊關於書店,關於讀書的那些事兒。曾經的昆明,和中國的其它任何一個城市一樣,佔據街道黃金位置的都是新華書店,人們偶爾會去翻翻,站著看一會兒。新聞路圖書批發市場紅火的時候,每家店裡擺不下的書堆到店門口,甚至市場入口也擺滿了很多小書攤,而文化巷裡,則大大小小開著幾十家書店,形成一片成熟的文化小氣候。然而伴隨社會發展而來的電子閱讀和折扣售書,讓實體書店的銷售量急劇下滑,處境日益艱難。據不完全統計,昆明約有一半以上的實體書店消失,圖書批發市場葉門可羅雀。但依然有一些獨立書店主理人,仍舊懷揣夢想,堅守內心。今天我們要說的幾家獨立書店,他們透過開闢立體閱讀空間,公益活動,人文講壇,讀書分享等多種形式,希望完成傳統書店向多元文化空間的轉型。

1

東方書店

早在1926年,東方書店就已經矗立在昆明的這條老街上,由王嗣順先生創辦。當年,曾就讀於北京大學的王嗣順先生深受進步思潮影響,回昆後,秉承著傳播先進文化的理念,創辦了東方書店。

新舊書混賣,是東方書店的特色,收書,也是東方書店主理人李國豪日常工作之一,碰到書多的時候,他常常開車往返好幾趟,當然有時候,也會有人把舊書送到書店來賣。

李國豪:“東方書店有八不賣,裡面就有心靈雞湯不賣、成功勵志不賣、厚黑謀略不賣、禁聞野史不賣、養生寶典不賣、發財寶典不賣……讓很多讀者從門口走過,每次一看到那個告示牌就說:啊?這個書店這些都不賣,它到底賣什麼?”

書店一樓最顯眼的位置擺了一套民國時期出版的《萬有文庫》,是出版家王雲五先生主編的綜合性圖書,共1721種,4000冊,在書店創辦之初,由老店主王嗣順先生引進。當年,書剛上架,便賣出去一套,在當時還不算興旺的昆明書店行業裡傳為佳話。

李國豪:“人和書的情感連結,書店存在的另外一層非常重要的意義。任何一個讀者走進書店來,他感覺到自己才是這個書店的主角,我覺得我們還會不停地發掘,人怎麼跟書有這樣的一個情感連結,這種紐帶怎麼把它做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堅固。”

2

麥田書店

馬力,70後,20年前他在一家證券公司做著朝九晚五的工作,安穩平淡的生活波瀾不驚,2000年去北京的一段旅程,卻讓他做了一個以前想都沒想過的決定。

馬力:“20年前我去本來是想去北京玩,然後去看到了一家小書店挺有意思的,然後也有很多自己想要的書籍和而且他那個店也有唱片,我就在那裡買了很多的書籍和唱片。回來以後我覺得好像這種小店很適合我,我想開這種一個店,然後就在那個錢局街找了第一家,就這樣就開始了。”

馬力的第一家店非常小,面積不到20平,因為喜歡《麥田裡的守望者》中主人公赫爾頓的叛逆,因此書店以“麥田”為名,書籍也以文學藝術類為多。2019年,馬力在國防路開了新店。新的書店足足有150平,卻依舊延續了老店書籍、音樂加電影的模式,也依舊不細分種類,只是增加了喝咖啡和文化分享交流的空間。

在麥田書店,你會感到,白駒過隙從不誇張。二十年間,昆明的變化翻天覆地,而麥田書店在這洪流裡,飄飄蕩蕩,卻從未褪色,黑膠唱片緩緩吟唱,一唱就是二十年。

馬力:“這個書店完全已經融入我全部的生活,睡了覺起來然後就來書店啊打掃衛生啊(整)理書啊(整)理唱片啊,大家都喜歡在書店裡邊聊天在書店裡面聽音樂來讀一本書(2020年)大半年基本上沒有人來,也還想過要不要在線上銷售,我又覺得這個不是我想要的,如果把整個書店的所有的這些產品是什麼都在線上呈現下來,那我這種我就覺得對我開實體店20年過來毫無意義,我覺得那個不是我想要的東西,我想要的就是這個店本身它呈現出來,別人一進來就能覺得這是一家好的書店或者是一家好的唱片店。”

3

博旅書館

博旅書館館主方偉,今年40歲,就職於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出生於廠礦家庭的他,對自然有著異常的熱愛。正是基於這份熱愛,方偉從湖北來到雲南,一生都在和植物打交道。

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工作是單調的,兩點一線的生活讓這個年輕人有些苦悶。無聊的時候,他便想去書店排解,卻發現整個城市,都沒有自己喜歡的書店。於是,方偉決定打造一所可供自己內心棲息的獨一無二的書店。經過一年打磨,2017年,博旅書館開業了。這家由老廠房改造的書館,館外仍保留著原來老倉庫的模樣,館內,5000多冊書構建出一個遼闊瑰麗的世界,書館的圖書內容多為自然科學類,從花鳥魚蟲到浩瀚宇宙無所不包,可以滿足不同讀書人的精神訴求。

方偉:“現代人的生活稍微有點枯燥和乏味,即便我們在一個植物的王國、動物的王國裡面,我們這麼好的環境,我們昆明人似乎,我覺得沒有感受到比在其他地方能夠感到更多的綠意,而我們又稱為春城,我們有這麼好的底蘊,我們有這麼好的底子,但我們昆明沒有展現出來這樣一個自然的、擁抱著你綠色的一個家園的這種空間,這是從自然的角度來說,而不是植物的角度。所以我覺得可惜。”

方偉:“你想去了解這個世界,你想了解這個社會,你想了解自然,你想了解歷史,你唯一的渠道、最便利的渠道其實就是去透過讀書,所以書是求知的一個進步階梯,知識的載體,對於紙質書而言的話,我覺得是這樣的,不管外界,網際網路也好,什麼電子也好,什麼資訊化也好,這個我們都很清晰,不管它怎麼樣子的,你是巋然不動,你守好你這一塊地方,你不變應萬變,你不要想哪一天書消亡了,紙質書消亡了怎麼辦,那一天還遠著呢!”

無論傳承百年榮光的東方書店,堅守內心的麥田書店,還是胸懷星辰大海的博旅書館,基本上每家獨立書店自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隨著美麗與哀愁。很多個性書店創立都是因為創辦者的一個夢,一個關於書、關於文化、關於理想的夢,它既是心靈的港灣,也是愛書之人的棲居之所。閱讀形態儘管在不斷變化、升級,但閱讀本身永遠不會消亡,夢想之光終將會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