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家居

土與火的藝術,悠久歷史下誕生的滎經砂器

這幾年的旅行遊歷中,我去過的地方越來越多,但每每只欣賞當地風景而忘了怎麼去融入每個地方,從成都自駕兩小時便能到達一處安靜之地滎經。這裡離雅安不太遠,卻擁有著很多雅安未曾有過的東西。鴿子花、棒棒雞都是這裡獨有的美食,但此行我來這裡是為了尋找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滎經砂器。

108黑砂藝術村位於老砂器廠的後面,和它的名字一樣,這裡和砂器的關係與原本哪些鍋碗瓢盆不太一樣。砂器在經過2000多年的歷史更替變化後,這兩年本地致力於為砂器尋找一個保住自己的位置。從世界各地來這裡的藝術家可以在此創作出屬於自己砂器

藝術品

,不管是天馬行空,還是傳統路子。都可以在用一把黑沙泥變出一個又一個的魔法。

和上面的黑砂藝術相比,我反而對這已經延續了2000多年的傳統歷史更為感興趣,畢竟能傳承這麼多年的才是手藝。老作坊顯得非常陳舊,但卻把工序分的十分有條理。老闆說做砂器和做人一樣,第一道工序便是把粗糙的黑紗篩開,再與一定比例裡粘土相互配合。師傅全靠幾十年的配置經驗來操作,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配料表。

配置好的土需要單獨陳腐,經過陳腐後的土再來真空練泥,我站在師傅旁邊看他們把陳腐的土摳出來後嫻熟的操作。測量距離,兌入水分,即便是技藝成熟的師傅也沒辦法做到一次成型,更多的時候他們都是根據一點點加入土來完成練泥。

練好的泥,則會進入一到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拉胚成型。或許是怕我在旁邊偷學到什麼技術。把泥攤成圓餅後,飛速轉動的圓盤就把拉出來一個砂鍋形狀的容器,而且對稱有道。對於一個連基本都做不好的我,這種幾十年如一日工作的師傅絕對把工匠精神做了一個詮釋。

晾坯,裝飾,打磨拋光都顯得十分枯燥,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來完成。但砂器的燒製絕對是精彩絕倫的時刻。眼前的這口饅頭窯是已經燒製來多年的老窯。在饅頭窯四周的是幾口降溫井。

將精磨的幹坯置於溫度為1200℃至1300℃的饅頭窯內燒製,燒成過程中掌握升溫曲線、燒成溫度及燒成氣氛的控制,著重把握緩燒,平燒、快燒。這件事一般需要兩個師傅配合完成,何時開爐,何時降溫,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必須嚴格把控事。

可即便是經驗再老道的燒製師也沒辦法保證每口窯出來的砂器都完整無缺。燒製時間一般根據燒製的物品來調整,但必須保證每一個出來砂器都完全成型。經過來幾個小時的等待,我終於看到了兩位師傅的合力開爐。

胚胎充分燒透後,用頂端帶鐵鉤的長杆挑入還原坑),加入杉樹枝或松木鋸末並快速密閉坑口,讓高溫的坯胎與其產生“悶燃”,透過“悶燃”過程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在高溫狀態下使胎體表面的氧化層強制還原後,器物自然冷卻。

等砂器完全自然冷卻以後即可出爐,經檢驗後按照質量等級分類存放。我很高興用半天的時間觀看了整個砂器的生產過程,古人經過無數次嘗試,終於用土與火完成了這完美的一口鍋。那我們在選擇砂器的時候該如何選擇呢?雕飾圖案精美、不氧化、不變色,質地結實、有細小孔洞、敲擊聲音鏗鏘,表層呈現出鐵灰色的金屬光澤,色澤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