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老衲的茶話會 篇二十八:“山頭茶”應該怎麼喝——聊聊山頭茶的歷史...

作者:老衲不老

如今,但凡喝普洱茶的茶友,在日常飲茶交流中,幾乎言必稱“

山頭

”和“

古樹

”,似乎不喝點“名山名寨”“山頭古樹”都不好意思跟其他茶友打招呼。

也正是基於這種“

普遍心態

”,市場則不斷推波助瀾,將“

山頭茶

”演化到了一個只有小部分人心知肚明,大多數茶友則處於“雲深不知處”的迷幻且瘋狂的狀態。

一、山頭茶的由來

傳統的中國茶,不論何種茶類,大都習慣講究“

原產區

”“

核心產區

”等概念,更有許多地方名茶直接以“地名”命名,如“龍井茶”、“徑山茶”、“祁門紅茶”、“黃山毛峰”、“六堡茶”、“漳平水仙”、“霍山黃芽”、“六安瓜片”等等,都是

以產地命名

,而普洱茶的“

山頭茶

”不過是將這個“

產地

”概念玩到了極致而已,以至於將“

”這個字都省略了,直接就是赤裸裸的地名代稱,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老班章”、“冰島”、“昔歸”等村寨,只說一個村名,我們也都知道實際說的是這個村的普洱茶,而不是其他。與之遙相輝映的莫過於“

武夷巖茶

”的“

坑、澗、巖、窠、洞

”等“

山場

”概念。

在歷史上,普洱茶的產區也被反覆提及,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

六大茶山

”,可以看作是最早的

“山頭茶”概念源頭

,但其時僅代表“產區”而非“茶名”,在當時的“號級茶”外包裝上也不會刻意寫上“易武”或“倚邦”等地名來強調出身,產地名作為明確的出身標識出現在普洱茶的包裝上,至少是公元2000年以後的事情。

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千年以前,但直到上個世紀的

90年代中期

,普洱茶的很多概念都還沒有完全清晰。比如

臺地

古樹茶

的概念、

鮮葉採摘標準

的概念、

殺青

炒制工藝

的概念、

陳化時間

的概念、

山頭區域

的概念等等,在這之前,更多是以芽葉比例為基礎的

原料分級

制度

在港臺市場的影響下,2000年之後,國內普洱茶市場開始逐步復甦,直到

2005年

之後,整個行業才開始進入對普洱茶的認知逐步成熟的階段,很多基礎概念包括

山頭區域

的概念也在那個時候逐漸形成。

山頭茶概念的逐步成熟,是整個普洱茶市場日漸趨於理性的體現,是從2007市場炒作崩盤之後的價值重塑和迴歸。原葉茶葉在分類上屬於

初級農產品

,農產品與生俱來便具有獨特的產地風格特徵,這也是很多“地理保護產品”的價值所在,其背後的理論基礎是農作物生長所需的

土壤成分

氣候特徵

水文分佈

光照強度、管養習慣

等多個因素的綜合影響的體現。

中國有句民間俗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普洱茶領域,同樣可以說是

一方水土養一方茶

,這應該是對

山頭茶一山一味

這一

“核心價值”

最樸素的認知基礎。

除了土壤、氣候等外在因素的不同,決定山頭普洱茶“一山一味”特徵的還有一個因素:

茶樹品種

儘管用來製作普洱茶的原料統稱為“

雲南大葉種

”,但大葉種並不是植物學上“品種”的概念,而是一個大的“類別”,在雲南大葉種中包含了無數的具體品種,每個小茶區都有自己的優勢品種或主力品種,也有不少茶區擁有多個不同品種混生,相互影響之下也會形成自己的風格特徵。關於大葉種的詳情可參考下面連結。

綜上,我們可以說,雲南山頭茶的背後邏輯是“

土壤

”、“

氣候

”、“

樹種

”這三者的有機組合所呈現出來的多元化風格。如果從香氣表現的角度來理解,雲南山頭茶正是充分發揮了“

地域香

”、“

品種香

”和“

工藝香

”特徵的集大成者。

二、山頭茶的發展

1、山頭概念之春

我們現在所說的“

山頭茶

”概念,大致出現在

2005年前後

。但那時以

大產區

大山頭

為主,比如

易武正山

景邁正山

布朗正山

等。2007年普洱茶熱潮遇冷後,古樹茶熱潮才逐漸興起。

2008年之後,山頭茶的概念被越來越細分。最開始是把“

大山頭

”分解為更小的“

村寨

”,比如

易武

被分出了

落水洞、麻黑、彎弓、颳風寨

等,

布朗山

被分出了

老班章、老曼娥、新班章

等,

冰島五寨

(冰島老寨、南迫、地界、壩歪、糯伍)也在“

冰島

”的大名頭下被更加精確的細分出來,山頭的概念越來越“精細化”。不過老班章屬於出名最早的“村寨”山頭之一,早在2000-2005年這段時間,就已經被很多人所知曉了。

這時期的山頭茶,群雄並起,幾乎整個普洱茶區內,只要有古樹茶且有一定產量、有一定品質的寨子,都被當成了一個獨立的山頭出現在市場上,

困鹿山

景邁大寨

老班章

麻黑

落水洞

颳風寨

彎弓

冰島

昔歸

等,都是這一時期山頭茶熱潮的代表。

但這還沒完。

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之後,大部分產茶的村寨在資深茶友圈子裡已經基本都混了個臉熟了,但市場永遠需要更新鮮的概念和噱頭,於是“

茶園地塊

”成為下一步的開發方向,這一時期的始作俑者是“

薄荷塘

”。

2、小微產區之貴

我們都知道,

薄荷塘

只是一片林地的名字,既不是自然村寨也不是村民小組,屬易武鄉曼臘村委會帕扎河村,最初叫

草果地

,被做茶人發現並改名為薄荷塘後,在高階茶友圈內異軍突起,而薄荷塘的崛起,也讓比村寨級別更細分的茶地山頭概念開始出現。薄荷塘的茶地處於原始森林深處,茶樹三三兩兩,並不連片,百年以上的古樹大概只有幾十棵或百來棵(說法不一),每年頭春茶產量也不過

100公斤

左右,而全國數十萬山頭茶發燒友都在盯著這百來公斤茶葉,實在可謂“一泡難求”。

繼薄荷塘之後,

一扇磨

百花潭

銅箐河

多依樹

等以

茶地

命名的山頭開始依次粉墨登場,一片片茶地被越來越細分地挖掘出來。比如

颳風寨

,被細分出了

茶王樹、白沙河、茶坪、黑水樑子

四個山頭。

白茶園

本來是

丁家寨瑤寨

的一片茶地,現在甚至又從

白茶園

中進一步細分出了

鳳凰窩

。以及勐庫茶區近幾年的當紅新貴

大忠山

綠水塘

等,也分別是

大戶賽

下磨烈

村寨裡的一個茶園地塊名稱,類似的還有

景星

的“

鳳凰窩

”、永德

忙肺村

的“

水井頭

”等。

如果我們把諸如

景邁山、布朗山、南糯山、無量山

等比較大的山頭理解為一個

大的產區

,那麼細分後的

村寨

就是

微產區

,從村寨裡面再細分出來的茶地就是

小微產區

。如上圖中的“無量山”是所有山頭茶中範圍最廣的一個,細分下來,可以分成近百個小微產區。

普洱茶山頭概念的不斷

細分

縮小

,是山頭茶不斷髮展和演進的過程。

3、山頭概念之亂

但說回到如今的“山頭茶”現狀,這些“山頭”名稱的涵蓋範圍大小不一,其中又有諸多

“包含”與“被包含”

關係,市面上所能見到的“山頭茶”名稱,有

山脈

(如無量山)、有

山峰

(如大雪山、景邁山)、有

鄉鎮

(如布朗山、易武)、有

村寨

(如麻黑、冰島、老班章)、有

茶地茶園

(如薄荷塘、鳳凰窩),尤其另無數新手茶友茫然無措,如果對雲南茶區地理沒有詳細的認知,在茶友日常交流中恐怕會鬧出不少“笑話”。

再加上雲南的茶區是多個少數民族聚集區,民族文化豐富,而且很多地名是少數民族語言的“音譯”,單從地名上普通茶友很難分辨所涵蓋的“範圍大小”,比如

大雪山

布朗山

大忠山

高山

南糯山

哀牢山

這六個山頭名稱,聽起來好像都是“

”,但實際上所涵蓋範圍卻可能相差了幾十上百倍,

大雪山

知名度很高,一般指

勐庫大雪山

這座“

山峰

”或永德縣的“

大雪山鄉

”,範圍最小的是“

大忠山

”,只是臨滄雙江縣勐庫鎮大戶賽村下面的一塊

茶地名稱

,,

布朗山

既是一個範圍1000多平方公里的山,同時也是“

布朗山鄉

”的名稱,

高山

在普洱茶山頭中的意思不是“一座很高的山”,而是易武“七村八寨”之一的“

高山村

”,

南糯山

既是一個山頭和景點,也是一個下轄30多個自然村的行政村委會“

南糯山村

”,而

哀牢山

,則是跟無量山一樣的一座

巨大山脈

,其中涵蓋數個縣幾十個知名的村寨山頭(如下圖)。

4、山頭區域之惑

雲南山頭茶的概念,從大的茶區(如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三大茶區)到小的村寨(如各種名山名寨),幾乎都是以“

行政區劃

”來區隔,行政區域的劃分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人為”的。而山頭茶的風味特徵則是更多依賴於

“自然地理形態及自然資源”的差異化

,這就導致很多時候“普洱茶風味區域”跟茶區劃分的“行政區域”會有嚴重不符合的狀況。

比如“

景邁

”和“

景東

”,兩個地方都屬

普洱茶區

,但從地理區域分佈上看,兩者相距甚遠,一個是普洱茶區的

最南端

,一個是普洱茶區的

最北端

,一個更靠近西雙版納勐海和緬甸,一個更靠近臨滄雲縣和大理南澗,一個在江左,一個在江右,不論是緯度、海拔、氣候、土壤、山川、水文等方面都有極大的差異,以及從實際的口感風味上對比,這兩者無論如何都不是同一個型別。但在市場上,卻被統稱為“

普洱茶區

”的茶,這就會給人一種不明所以的刻板印象,讓不瞭解的人以為這是同一種風格或風格接近的山頭茶。

因此,民間也有一些資深的從業者或專業研究者,嘗試從更加合理的角度去劃分山頭茶產區,有人按

香型表現

劃分出幾個“香型帶”,有人按“

板塊學說

”打破行政區割重新梳理產區帶和小產區概念,這些都是我們更加深刻理解山頭茶的有益嘗試。

三、山頭茶的亂象

山頭茶

概念,就離不開“

古樹茶

”,這兩個概念可謂是相伴而生,相互成就。

山頭古樹茶

,原本只是一些小規模的茶企/茶廠或者資深的發燒友玩家在玩,產量低,價格高,導致真正的山頭茶市場體量也不大,屬於“小眾產品”。但後來隨著市場上山頭茶概念的不斷強化,越來越多的普洱茶友開始追逐山頭茶,越來越多“專注于山頭茶”的茶企成立,越來越多的普通茶友被吸引,這個美味的蛋糕終於也讓一些傳統大廠紛紛跳入山頭茶的戰場。比如“

老同志

”的名山系列,“

中茶

”的茗山系列,“

下關

”的山頭系列、“

八角亭

”的名山系列,等等。

資深

山頭茶愛好者

的心目中,“

山頭茶

”預設就是“

山頭古樹茶

”,而且要是“

純料

”的山頭古樹茶,除非特別標明是大中小樹或是混採,而現代速生生態茶園茶(即所謂“臺地茶”)是不被列入其中的。

而在市場或

茶商/茶企

的角度,往往卻不這麼認為。在一些品牌茶企的所謂“山頭茶”生產端,更多是將愛好者心目中的山頭茶概念無限放大,古樹、大樹、小樹、臺地基本全包含,但不會言明,隱而不說,藉著大多數茶友對茶區不夠了解的認知盲區,讓你自己猜,甚至連“產區”的概念都會放大,比如棉紙上寫著“

班章

”,卻不是“老班章”,而更可能只是“

大班章茶區

”,至於大班章茶區的範圍,恐怕也只有少數資深的愛好者才比較瞭解了,如果不瞭解常識的新手茶友將之當成“

老班章

”來購買品飲,那麼毫無疑問是錯付了。當然這還是一些有點臉面的“大廠”,假話儘量不說,但真話也絕不講透。打著名山頭的名號,賣著遠低於名山古樹的價格(終端渠道價),箇中內涵,也只能由我等消費者自行揣度了。

至於更多

沒有偶像包袱的小廠

或某些已經

放棄臉面的大廠

來說,就更加容易放飛自我。

包裝紙

宣傳文案

上無所不用其極的誇張表達——千年古樹、明前頭春、大師手製、森林秘境、國有高杆……在網際網路電商平臺的流量加持下,以高低不定的價格,飛入尋常百姓家,至於棉紙裡面包的是什麼,恐怕也只有廠家自己心裡清楚。

在這裡再次重複一遍我之前曾經多次說過的一個概念認知:

大廠只代表渠道廣產銷量大,不等於做的一定是好茶。

至於月銷幾萬單的

9.9元包郵

99元包郵

老班章

冰島老寨

,早就成為圈內最知名的“梗”。儘管如此,也依然有大量的新手茶友每天在“

低價名山名寨

”的面前忍不住手癢難耐。

四、誰在追山頭?

山頭茶是分等級的。

最簡單粗暴的分級方法就是“

以價定位

”,網上也流傳著各種版本的所謂一線二線三線普洱茶山頭的劃分。

眾多茶友耳熟能詳的

冰島老寨

老班章

昔歸忙麓山

曼松

薄荷塘

等一線山頭的古樹純料茶,動輒數萬元一公斤的價格早就脫離了普通茶友的消費能力之外,而購買這類山頭茶“金字塔尖”茶品的消費者,幾乎都是消費能力極強的高收入群體以及部分“商務禮品”用途,也是少數發燒級茶友追逐的物件。

既然有

發燒級茶友

,那自然也有“並不那麼發燒”的

普通茶友

。如果我們把喝普洱茶的茶友按愛好程度分為三類,依次可以分為

資深發燒友

(專業玩家級)、

深度愛好者

(半專業級)、

普通茶友

(小白級)。其中“

興趣無常識

”的小白級別的普通茶友佔比,可能要到80%-90%以上,對這些佔據絕大多數的普通茶友來說,名山名寨的古樹茶(僅指真實名山名寨古樹茶,市場上流通的大量假冒名山名寨古樹茶不在此列),無疑是有距離感的。

幸好,山頭茶並非只有“名山名寨”。

在雲南幾大普洱茶區的廣袤區域內,存在著成百上千個擁有古茶樹資源的村村寨寨和小眾山頭,價格也從數萬元到數百元不等,在一些偏遠且沒有市場知名度的小眾村寨,古樹茶的價格甚至可以低至三五百元一公斤,堪稱“白菜價”。在

產量上

講,這類中低價位的不知名村寨的山頭茶才是大多數(當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會被一些不良商家拿去冒充正價的名山名寨)。

雲南普洱茶的產區包含11個州(市),其中普洱茶的主產區只有三個州/市:

1、西雙版納

(一市二縣):222個村委會,2217個自然村。

2、普洱

(一區九縣):993個村委會,8772個自然村。

3、臨滄

(一區七縣):897個村委會,7982個自然村。

據統計在普洱茶主產區村寨有

18971個

,有茶樹資源的至少佔到半數,而我們日常所聞所見的山頭茶,也不過一兩百個村寨名字而已,相對於這近萬個寨子而言,實在只是九牛之一毛。

不過這類

無名小產區

因為遠離市場中心,上山收茶的茶商也鮮有光顧,缺乏市場需求偏好的反饋,再加上價格低廉,製茶師傅們在製茶工藝方面可能會略顯粗放,不如勐庫、勐海、易武等成熟茶區的製茶工藝那麼成熟,但也因此保留了茶葉滋味風格的原生態。這類茶品對一般茶友而言,在價格上幾乎可以說是觸手可及的。

猶記得兩年前隨友深入普洱地區一個名叫灑次的小村子,吃到一位村裡老大爺手製的茶葉,那是徹徹底底的原生態傳統工藝,市場上幾乎找不到相似口感的茶,滋味是真的重,但回味也是真的好,洶湧而來,緩緩而去,幾杯下肚,似乎把全身毛孔都打開了,直喝得老衲一個香汗淋漓。此去經年,幾番夢迴,依然偶爾會看到那位掃地僧一樣的老大爺坐在破舊的門前,眯著雙眼邊吸水煙筒邊看我們開心吃茶的樣子。

對於那些發燒級的茶友和常年消費名山名寨茶的“

”級茶客而言,早就形成了自己熟悉且可靠的山頭茶消費和交流圈子,有信得過的茶商或茶農渠道,甚至經常自己組團深入產區收茶買茶,這種玩法對絕大多數普通茶友而言是不現實的。而作為購茶預算較低,也沒有大把時間精力耗費在深入研究普洱茶上卻又想感受真正的山頭茶一山一味魅力的

普通茶友,

該如何選購山頭茶

呢?

這其中,風險最小的,恐怕還是從少數

知名品牌

中選擇所謂的“

名山

系列”,但前提是可以接受相對平庸的口感風格和較高的品牌溢價,以及前文所講的,大機率是中小樹甚至臺地而非純粹的古樹原料這一隱形事實(所以逢各種節日大促往往會打到骨折價)。

其次,

就是在各大網店或直播間裡搜尋篩選可靠的小品牌或茶農賣家,但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大量的不確定性和假山頭風險,

需要購茶者具備相當豐富的山頭茶常識儲備

來參考判斷(產地描述、風格描述、價格區間等),不論網店還是直播間,都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莫說普通茶友,即便一些資深茶友也難免會看走眼。

當然不否認在電商平臺和直播平臺上肯定存在一定數量的良心商家,但無良商家的數量會多出幾個數量級,不信的話可以隨手在

淘寶首頁搜

一下“老班章”“曼松”“冰島”便知,相信你能看到各種“神價”名山茶。

五、山頭茶熱的冷思考

山頭茶,很多時候等同於“

高價茶

”(相比大宗流通的普通口糧茶而言),尤其是頂級“名山名寨”的山頭茶,更是一泡千金的存在。

所以永遠有人在質疑:

這些頂尖山頭茶真的值這個價格麼?

1、天價的頂尖山頭茶值不值?

這其中涉及到兩個概念:

價值

價格

。市場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商品價格是多個因素決定的:

成本

價值

供求關係

附加價值

,等等,“價值”只是影響價格的眾多因素之一而已。只要這個商品在市場上還可以進行正常流通,就說明這個價格的合理性,否則,市場會教他做人,跟“值不值”關係並不大。而且判斷一個東西“值不值”也是因每個人的判斷依據不同而不同。動輒幾萬幾十萬的奢侈品包包到底值不值呢?相信大家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

頂尖山頭茶的價格是否值得,跟每個人的消費能力強弱和消費預期高低是緊密相關的,當然這些茶不適合用“價效比”高或者低的觀點去看待,更跟其附帶的“

稀缺性

”和“

社交價值

”能否給你帶來應有的心理滿足感緊密相關。

所以,當你開始生出“高價的頂尖山頭茶值不值”這種念頭的時候,就已經證明,您大機率也不是這類茶的潛在消費使用者了。

當然,對於如我一樣的廣大的普通階層茶友而言,頂尖名山名寨古樹茶不適合拿來作為日常飲品,不代表我們沒有權利和資格去找合適的機會感受和體驗,只要有合適的機會,在可以確認是真品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按泡購買或者跟朋友一起分享品鑑,

用較少的投入獲得感受山頭茶天花板的機會,

還是很“值得”的

2、普通愛好者應該追求名山名寨麼?

我的回答是:普通愛好者

不要盲目追逐

名山名寨普洱茶。

其中涉及到幾個因素:

1、渠道亂。

沒有可靠購買渠道的話,有較大機率買到假冒的、以次充好的名山茶;

2、價格高。

真正的頂級山頭茶往往有價無市,產量少,像薄荷塘一類古樹春茶每年只有80來公斤,但你需要跟全國數十萬高階茶友的競爭,有錢也不一定買的到。當然,如果預算充足,可以選擇比較穩妥的“專業品牌”當家山頭茶,比如陳昇號的老班章、則道的曼松等等。

3、品飲門檻較高

。名山名寨之所以能夠被髮燒友追逐,口感品質當然是過硬的,但如果沒有一定的普洱茶品飲經驗和品飲能力,即便喝到真正的名山古樹,也不一定能夠獲得符合預期的品飲感受。

4、認知壁壘。

喝茶沒有門檻,但喝高階茶卻是有門檻的,購買高階山頭茶的門檻尤其高。其一是消費力門檻,二是認知門檻。這個兩道門檻,需要足夠的“財力”和“閱歷”才能跨過去。

但很多認知能力不足的茶友,上來就要購買各種頂級名山名寨,到頭來買到手的極大機率都是以次充好的“

包皮茶

”而已,喝過之後所形成的“名山頭”認知也會越發偏離真實。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茶友來說,價格高昂的名山茶實非日常口糧之選,而價格三五百到一兩千的三四五六線小山頭甚至完全不知名的小眾山頭茶,則意味著更高的價效比和更小的假冒機率。而且,極度發達的興趣電商和直播平臺,也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只要用心提升自己的常識認知,用心甄選出真正可靠的賣家,買到真正的小眾山頭好茶也並非難事。

3、市場混亂,擦亮雙眼

儘管如今全網到處都是

低價清倉的“山頭茶”

,更是不斷有人喊出“

普洱茶要崩盤

”的論調,但實際上真正的優質山頭茶價格依然非常堅挺,且依然在逐年上漲,各種

打骨折清倉

虧米送福利

的基本也都是印著名山頭棉紙的普通低價茶而已。

作為普通消費者,需要做的是,

認清現實,放棄幻想,更要放棄“撿漏”心態

,不要執迷於知名山頭茶,用心品飲可靠品牌的口碑口糧茶,即便不是山頭茶,不是古樹茶,也同樣可以感受普洱茶之美。

假如你想給家裡添置兩幅油畫作品掛在牆上來提升一下客廳空間的藝術品味,如果預算足夠當然可以購買國內外那些知名藝術家的名家名作,去各大拍賣行購買文物都行,或許還有保值增值的效果,但如果預算有限,選購幾件深圳大芬村的名畫仿品也完全沒問題,用作裝飾而已,只要不是拿來作為藝術鑑賞,效果幾乎是等同的。

4、理性消費,量力而行

在普洱茶市場,不論是茶商還是消費者,90%的人都將目光對準所謂的“名山名寨”,哪家店鋪不擺幾個冰島老班章昔歸薄荷塘都沒臉開門營業,哪個茶友沒喝過幾個頂級名山頭古樹都不好意思跟人說自己喜歡喝普洱茶。

這是一種很弔詭的現象,也是一種很不健康的現象。但從“傳播學”角度理解卻又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這是山頭茶領域的“二八定律”

。超過80%的人盯著不到20%的頂尖稀缺資源,而產量超過80%的不知名村寨古樹茶卻又少有人問津,最後只能被迫披上其他知名山頭的外衣,將自己打扮成名山名寨的樣子,才能順利出閣。所以,市場上才會有永遠賣不完的“名山名寨”。這些超出實際產量之外的名山名寨當然不是憑空冒來的,而是用這些不知名村寨的古樹茶甚至是更加廉價的臺地茶透過“

換臉大法

”而來。

山頭茶的魅力,在於口感香氣滋味風格的多樣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山一味”,而不是將這數千產茶村寨以黑白二元論的思維簡單粗暴的分為“好”和“不好”,現實是在“好”和“不好”之間,還有大量“優秀”的山頭茶來供我們選擇和感受,這才是我們絕大多數普通茶友真正應該關注的部分,面對不知名的山頭古樹茶更不宜帶有“輕慢之心”,

尊重善待每一泡真實的茶,才能體會到山頭茶的真正魅力

我想,這是每一個喜愛山頭茶的理性茶友所應該真正理解的淺顯道理。

最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做一個“

理性、理智、兼愛

”的山頭茶愛好者,

少聽故事多喝茶,少貪便宜多搞錢

,在更加廣闊的非知名村寨山頭茶中選擇適合自己口感偏好的茶品,是更加理智可行的飲茶理念。

再此重申一下老衲喝茶買茶的理念:

科學喝茶、理性識茶,正心待茶

。與所有茶友共勉。

一不小心才發現又囉嗦了8000多字,既然看到了最後,如果覺得本文還不錯,那就分享給你同樣愛喝茶的朋友,然後給老衲點個贊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