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步兵噩夢,卻懼怕步兵襲擊?坦克外的爆破手還能開啟坦克的蓋子?

20世紀初,被西方稱為第1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出現了不少嶄新的戰爭形式,算是揭開了熱兵器時代新的一頁,坦克的出現和使用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1961年英國研發了第一輛坦克,並在當年的9月15日,正式投入於索姆河戰役——坦克在人類戰爭史上的序幕由此拉開。

雖然由於早期的技術限制,坦克的效能差,弱點多,甚至經常出現技術故障;但其還是在戰場上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績。

這種鋼鐵巨獸在戰場上的威力,引發其他國家爭相的仿效建造。在戰爭結束前,光是英國,就已擁有26個坦克營,2636輛坦克。

可以說坦克在戰場上的出現,對於步兵而言有如噩夢一般。它龐大的體型和堅固的金屬外殼,給步兵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紛紛落荒而逃。

為了應對這個鋼鐵巨獸,反坦克戰術也就應運而生了。其中人們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攀爬上坦克,開啟炮塔頂部的蓋子往裡面扔手雷,是步兵對付坦克的方式中給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

本文我們將探討一下,在真實的戰場上是否存在這種反坦克戰術,常規的反坦克戰術又是如何的?

一:坦克的弱點

坦克被稱為陸戰之王,在它恐怖的火力、防護力和越野機動性面前,步兵似乎只有逃命的份。但實際上,坦克強悍的同時自身有著致命的弱點,其中火力和視野的盲區,也就是所謂的“死亡空間”,是陸戰之王最受人詬病的地方。

也讓更先進的反坦克武器還沒出現前,步兵籍此得以與其對抗。

通常,坦克內的駕駛員的觀察範圍僅限於正前方和兩側有限的角度,機槍手只能觀察到主炮所朝向的方向,此外便是盲區。

這讓膽量大的步兵能夠潛伏到坦克的盲區當中。只要在距離坦克18米以內,主炮無法對其進行炮擊;9米以內,駕駛員無法透過駕駛艙內的射擊孔對其進行射擊。而其中在背面,更是攻擊坦克的最有利部位。一個步兵從後方潛伏接近坦克,並朝發動機和履帶上投擲炸藥,便能夠讓坦克失去行動力。(直到2戰為止,只有極少數的坦克,在背面也架設了機槍,以防止步兵的偷襲。)

除了以上的主要弱點外,坦克還有發動機、駕駛艙外殼薄弱,履帶暴露在外等弱點。這麼算下來,看似強大的陸戰之王,便有著與生俱來的缺陷。

步兵之所以能攻克坦克,便是藉由這些缺陷的存在。所以自坦克投入戰爭以來,在發揮好的戰場上,可以形成無堅不摧的鋼鐵洪流。在表現不好的戰場上,被對手的戰術制肘又會威力大減,形同雞肋。

二:步兵的非常規進攻

當然,儘管坦克有上述的弱點,步兵爆破手開啟炮塔蓋子的可行性依然不大。

原因有兩個,

首先,炮塔上的蓋子可以進行反鎖,只要不從裡面開啟,爆破手便無法從此通道進行攻擊。

直到2戰為止,由於技術條件的落後,坦克內部的過濾通風技術較差,一旦機器啟動,駕駛艙內將會溫度上升。所以有的時候士兵們為了給駕駛艙內通通風,便會開啟蓋子。或者由於觀察條件的限制,車長為了擁有最好的視野,便會開啟頂上的蓋子,將身體露出艙外進行觀察。

而這兩者就給伏擊的步兵偶爾提供了偷襲的機會。但是隨著技術條件的進步,五六十年代以來的坦克,過濾通風和觀察裝置在不斷的進步,這種偷襲的機會也就更為減少。

其次,由於坦克的這些弱點人盡皆知,在戰鬥的時候,往往坦克不會單獨行動,而是和己方的步兵步坦協同作戰。

因此步兵在潛伏接近敵方坦克的時候,主要的阻礙來自於敵方的步兵。所以如果不是在戰鬥中,先以火力將敵方的步兵驅散,便無法接近對方的坦克,爆破手從頂蓋上的襲擊也就無從說起了。

綜上兩點,一個爆破手如果要成功地從頂蓋上對坦克進行襲擊,需要對方的坦克駕駛員偶然將頂蓋開啟,並且其時坦克周圍沒有協同步兵存在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施。

而這兩者加在一起的機率可以說只是小機率現象。雖然這種進擊手段確實在戰場上存在過,但我們只能稱其是一種非常規的進攻手段。在戰場上面對坦克的挑戰,步兵另有真正具可操作性的反坦克戰鬥方式。

三:步兵的常規進攻

坦克是熱兵器時代的高科技產品,對付它們的最好方式,當然是使用另一種高科技產品。在坦克馳騁沙場的日子裡,反坦克技術也在馬不停蹄地發展。

起初在戰場上,

德軍率先使用了可以擊穿早期坦克裝甲的反坦克步槍和步槍發射槍榴彈,形成步兵可以與坦克對抗的能力

;讓步兵能夠行進到坦克的近處,然後用炸藥摧毀坦克。但是這種小口徑武器的穿甲能力不足,隨著坦克裝甲厚度的不斷增加,越來越難以適應戰場。而且近距離進攻坦克,常會造成過多的人員傷亡,所以此種戰術最終在2戰時期退出歷史舞臺。

其次,擁有更強穿甲能力和可作中距離攻擊的反坦克火箭,逐漸成為戰場的主流。

美國巴祖卡反坦克火箭是一標誌性武器,它的出現改變了反坦克戰術的形式,讓步兵從過去冒著重大傷亡的近距離進攻,往較遠距離伏擊戰模式轉變。但是由於早期的反坦克火箭射程距離只有不到100米(如美國M6A3型高爆反坦克火箭彈,飛行距離為91米。)。步兵需要在中等距離中伏擊,而這依然在坦克火力的覆蓋範圍內。在這種範圍內的戰鬥掩護物必不可少,所以步兵通常只有在山地、丘陵或城市等複雜地形,才會和敵軍的坦克作戰。這是2戰時期步兵主要的反坦克戰術。

最後,隨著軍工技術的日新月異,不斷髮展,反坦克武器的射程也在不斷的升級。最終出現了使步兵能真正剋制坦克的反坦克導彈。反坦克火箭雖然有足夠的破壞力,卻沒有射程優勢,而反坦克導彈則在破壞力和射程上兩者兼具。

(比如,俄羅斯研發的“旋風-1“型反坦克導彈,射程超過了10公里。)在這種形勢下,步兵可以避免跟武裝到牙齒的鋼鐵巨獸硬碰硬,而在敵方視野之外的遠距離位置,透過計算機控制導彈,對目標坦克進行打擊。反坦克技術發展至此可以說才達到成熟,對步兵而言更是頓時舒暢。

在坦克被投入戰場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步兵都是處於被壓制的處境下,之所以出現透過掀開坦克頂蓋進行攻擊的行為,我們說它是一種非常規的進攻方式,也是無奈的體現。而從反坦克火箭到反坦克導彈,則體現了步兵從被動抵抗到佔據戰場主動的過程。

文/大飛

參考資料:

1、《陸戰之王的剋星:簡述步兵反坦克武器發展史》,夏唯

2、《從外面開啟坦克艙蓋扔手雷?》

3、《二戰步兵反坦克戰術》作者:Gordon L。 Rott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