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語文課本中的那些武林高手

漢族締造者一一漢高祖劉邦

很多同學都喜歡武打電影、武俠小說、功夫卡通,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咱們的語文課本中也有很多武林高手。不信,這裡列舉出五名來,讓大家見識見識。

第一名,孔子

孔子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讀書人的形象,儒雅、溫婉、博學、堅毅、正直,等等,幾乎所有讀書人的褒義詞都可以用在他身上,但是也有人罵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給人的印象是他只會讀書而身體瘦弱,不是蠻武之人似的。

孔子首倡平民學校教育,推行平民子弟在學校學習琴、棋、射、御、書、數六藝,孔子不是去聘請老師,而是自己一人擔任所有的課程教學,當然也是校長兼班主任。課程中的射、御就是騎馬、駕車,帶著武器上戰場。

孔子講學

孔子的箭術是當時最高的,第五級,中左的,即是在戰車上能射中左邊的靶子。這好像是沒有什麼神奇的,我們分析下就知道中左的有多難。戰車上,將軍的位置在右邊,中間是駕車的,左邊是護衛,前面是三匹拉車的馬。孔子射箭,站在戰車右邊,馬車在飛奔,箭要越過飛奔的馬,射中左邊的敵人,這種難度可想而知。舉個例子:孔子因為一個奴隸與權貴季武子鬧矛盾,季武子要孔子和他比賽射箭,孔子能中靶心,就不殺奴隸,把奴隸放掉。季武子先射,先後射了三箭,皆中靶心,以此刁難孔子。孔子射箭時,因為靶心有三支箭,很容易不能再射中靶心。孔子一次射三支箭,第一支箭射穿靶心,破靶而過,第二支、第三支接連穿過,讓在場的人目瞪口呆。

第二名,曹劌

曹劌出現在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第二十一課,情節選自《左傳·莊公十年》。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曹列論戰

這裡有一個“登軾而望之”的細節,這個細節體現的是曹劌的細心、嚴謹的作戰思想。但是,如果我們從微語境入手去分析“軾”的意思,就會發現,曹劌不愧是一等一的武林高手。“軾”是指古代戰車上安裝在車前的橫木,是人乘車站立時用來握扶的配件。它是圓形的,粗細和我們體育課中的單槓差不多,因為這樣才方便手的握扶。不知道我們的體育老師有沒有能力站到單槓上面教學,反正曹劌是站到上面觀察敵情,而且這個時間不是很短吧?是不是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輕功非同一般的的武林高手?

第三名,秦始皇

秦始皇出現在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高一上冊《荊軻刺秦》,文中的秦王就是後來的秦始皇,文章選自《戰國策·燕策三》。

文章中的劍客荊軻被稱為戰國第一大刺客,武功之高可見一斑。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 秦王嬴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嬴政決心兼併諸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大片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趙國報仇。但他既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操練兵馬上,也不精心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殺秦王嬴政的人。太子丹終於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jiǎn)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派出荊軻和荊軻的副手秦舞陽去刺殺秦王。

秦始皇

荊軻剌秦王這—悲壯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軻重義輕生、反抗暴秦、勇於犧牲的精神。但是荊軻刺秦畢竟失敗了,他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準備不足倉卒前往,秦舞陽的臨陣膽怯,夏無且(jū)對秦王的幫助,等等,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秦王本身就是一個武功高手。理由如下:

一,當荊軻用帶毒的匕首行刺秦王時,秦王徒手相博,而能不被刺中。二,荊軻抓住了秦王的衣袖,秦王奮力掙脫,以至於把衣服的袖子拉斷,可見二人力道之大,非同尋常。三,荊軻一刺不中,秦王掙脫逃命,兩人環柱走,荊軻追他不上。四,秦王一旦找到機會脫身,一劍就能擊傷荊軻,砍斷他的左腿,可見武功比荊軻高出很多。

第四名,陶淵明

初高中語文課本中都有陶淵明的文章,我們都知道他厭官場,遠離世俗,安於清貧,隱逸自樂,是一個清高的詩人加文人,彷彿他文質彬彬、手無束雞之力,然而他其實是一個武功非凡的高人。

看看他的身世。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外祖父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嘉。陶淵明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後棄官歸隱。他的這些親人個個武功了得,都擔任過軍職,陶淵明也不例外。而陶淵明最像他的外祖父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嘉,無論長相、修為、做派都像。陶淵明還利用自己的武功,為國家做出過赫赫戰功。

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

403年,桓玄在建康篡奪了皇帝的位置,改國為楚,把晉安帝幽禁在潯陽。404年,劉裕攻打桓玄,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晉安帝帶到江陵。這時的陶淵明在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夜入桓玄駐地,刺探軍情,返回途中擊敗追擊的敵兵,到達建康,把安帝在江陵的情況詳細報告劉裕。他在詩中寫下了這件事:“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第五名,李白

李白有四奇,以詩養性,以酒養神,以琴養心,以劍養膽,對李白的詩與酒,同學們都已經非常瞭解,這裡只說說他的劍術。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三個兒子中,李建成武功最高,李元霸只是傳說。李白可能是李建成五世孫,比唐玄宗晚一輩。因為玄武門兵變,李白家族難以繼續從政,但是李白繼承了家族習武風尚,九歲於峨眉山學習劍術,十五歲時已經因劍術和詩文名揚川蜀大地。二十四歲,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離開四川之後,他遍訪名山大川,一邊交流詩文,一邊切磋武藝。到達長安後,擔任翰林學士,是個閒散的文職。他每天喝酒遊玩。有一天,在大街上看到一個人被打,他抱打不平,打跑歹徒,救下那人,那人就是後來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將郭子儀。可見李白武功高過郭子儀,只是因為特殊原因,不被重用。

詩劍走天下的李白

唐朝以前,中國一直幾乎是國家強大、百姓強壯。到了宋朝,因為朝廷軟弱,國家軍事力量消弱,變得不再那麼強大,但是百姓依然尚武好鬥,很多詩人都是武林高手,比如歐陽修、范仲淹、蘇軾、辛棄疾,姜夔、岳飛、文天祥等等,就是女詩人李清照也是武功不弱男兒,他的丈夫趙明誠都沒有她武功高。到了元朝,統治階級採取了弱民政策,不讓漢人習武,以便控制。到了明朝,皇帝朱元璋、朱隸沿襲並強化了弱民政策,讀書人的六藝也變成了四藝,沒有了騎馬射箭,只有琴棋書畫,八旗子弟才能夠滅掉原本強大的明朝。可惜的是八旗子弟建立清朝之後,也被沿襲下來的弱民政策弱化,不再騎馬習武,這就是橫行天下的八旗子弟為什麼變得在洋人面前不堪一擊的根本原因。有弱化的教育,必有弱小的國家;尚武重民才能有強壯的國民,才有永不被征服的國家。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獨立則國獨立,這難道不是承受了多少慘痛教訓之後的吶喊嗎?!

我的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