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山海經》中最“多怪”的山,龍的雛形“虺”,劇毒如生化武器?

您可知道《山海經》裡哪座山最“多怪”?當數“即翼山”

沒有之一

《山海經》

在《山海經·南山經》中所記載的第三座山,是這樣描述的: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即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這座叫“即翼山”,但在不同版本的《山海經》中,又有寫成“猿翼山”或“猨翼山”的,這應該是將古字翻譯成現代字的不同寫法造成的。

在《山海經》上述這段描寫即翼山的文字中,只有37個字,卻竟有6個“多”和4個“怪”,這在整部《山海經》裡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山海經》中記錄的各山各海各國各地的奇異生物數不勝數,但絕大部分作者都能在書中記載其名稱並描述其形狀,獨獨對這座即翼山中的“獸、魚、蛇、木”均以“怪”來統一概述,並且且這座山還“不可以上”,可見這座山有多神密!

《山海經》

而即翼山中唯一可以明確的物種就是“蝮蟲”,有史料記載,這蝮蟲也叫“反鼻蟲”,說是一種毒蛇。這種蝮蟲一般有三寸粗,頭大脖子細,鼻子上有針刺,尾巴是焦黑的,身上顏色花紋就像是纏繞的綬帶,花紋之間還有類似豬鬣一樣的毛,這種蝮蟲大的長七八尺,有上百斤。

看到這,你可能會說,這蝮蟲不就是蛇嗎?有什麼值得說的!

但請注意,《山海經》對即翼山描述的這段文字中還寫了“多怪蛇”,如果蝮蟲只是怪蛇之一,作者大可不必單獨將其拿出來說。可見,

這蝮蟲必定不只是蛇這麼簡單

而經過進一步查證,古代所說的“蟲”可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昆蟲”,古時的“蟲”是“虺”,音“悔”。

根據南朝的一本奇書《述異記》裡記載:

虺五百年化為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可見,這種虺是上古神獸“龍”的初級形態上。

不過,繼續翻查關於這個蝮蟲的典籍,發現在中國曆代的文獻上對它的記載並沒有太多神奇之處,但幾乎所有描述都在強調這種蝮蟲有“劇毒”。

如王介甫在《字說》中描述:

蝮,觸之則復。其害人也,人亦復之,故謂之蝮。

也就是說這種蝮蟲很毒,任何動物觸碰到它就會死。它攻擊人,人也會被毒死。

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裡記載了各種古代名醫對蝮蟲毒性的描述,一個比一個可怕。

如,“頌”說:

人犯之,頭足貼著。

就是說,如果人被這種蛇咬了,死的時候是身體蜷縮成一團,頭腳貼在一起的。

藏器說:

眾蛇之中,此獨胎產。著足斷足,著手斷手,不爾稱身糜爛。七八月毒盛時,齧樹以洩其毒,樹便死,又吐誕沫於草木上,著人成瘡身腫。

我們知道,蛇都是卵生的,但這個藏器卻說唯獨這蝮蟲是胎生的,而且人如果被它咬了,咬到手就斷手,咬到腳就斷腳,而且不久之後就會全身糜爛。這種蛇在七八月毒性最強,它常去咬樹來排放毒液,被它吸過的樹就會死。人如果碰到了沾有它唾液的草,也會長瘡,渾身身腫脹。

這也太可怕了吧,感覺這種蝮蟲的毒液有極強腐蝕性。但,如果真的被這種蝮蟲咬了又該怎麼辦呢?

在《抱朴子》裡記錄了一個方法:

蛇類最多,惟蝮中人甚急。但即時以刀割去瘡肉投於地,其肉沸如火炙,須臾焦盡,人乃得活。

就是說,如果人被蝮蟲咬了,要立即用刀將被叮咬處紅腫的肉割下來,扔到地上後,可以看見這塊肉就像被火炙烤著一樣,很快就焦糊了,這樣人就可以得救。

我們現在也知道,被毒蛇叮咬的確很容易喪命,但這些古人口中所描述的現象是否過於誇張了,就像是某種生化武器似的,還是事實就是如此呢?

這種蝮蟲如此劇毒,也難怪《山海經》要在描寫“即翼山”上的生物時,要將其從眾多“怪蛇”中單獨拿出來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