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儒家的“行行如也”,道家、釋家的“道行”,你讀對了嗎?

在影視作品裡,我們往往看到人物評價佛道之人的修行,會說一句“道行(hánɡ)頗深”,這是一種謬誤,此處行,音hénɡ,現代漢語中,這一讀音被改為了輕聲。

“行”,在《漢字字音演變大字典》中共有五種讀音:

行,音xínɡ,意為“走”“路程”“旅行”“流通”“可以”或樂府詩體的一種;

行,音xìnɡ,意為“行為”;

行,音hánɡ,意為“行列”“排行”“行業”“營業機構”;

行,音hànɡ,方言,“樹行子”,即小樹林;“行行”,古代指“剛強的樣子”;

行,音hénɡ,“道行”,據《現代漢語第六版》規範,“行”改作輕聲,意為“僧道修行的功夫”,也比喻技能、本領、能力等。

“行”在古代,存在以下幾個有別於今的用法:

“行”作為一種詩體,比較著名的有《俠客行(

xínɡ

)》,如:詩才“窮南北之勝”的庾信、“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李白、號為“《花間詞》之冠”的溫庭筠、志操耿介的“前七子”之一何景明,都曾著墨過。但論造詣,還屬李太白之作最高。

“行”,在古籍中表“行為”時,音

xìnɡ

。如《弟子規》:“行高者,名自高”。如今此音被併入xínɡ音中。

“行”,在古代意為“剛強”時,常作疊詞出現,音

hànɡ

。《論語·先進篇》:“閔子侍側,誾誾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這句話的意思是:“閔子騫侍立在孔子身邊,是正直而恭敬的樣子;子路是很剛強的樣子;冉有、子貢是溫和快樂的樣子。孔子很高興。但他說:“像仲由這樣,恐怕得不到善終。””

子路是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一,為人剛強武勇,魯哀公十五年,子路於衛國內亂之際入國都救援孔悝,與蒯聵決鬥中,被受命於蒯聵的石乞揮戈擊落了冠纓,說道:“君子死,冠不免”,最終繫好帽纓的過程中被蒯聵擊殺。印證了孔子說的“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行”,用於“道行”的情況,在古代音

hénɡ

。東晉佛學家、文學家支遁《五月長齋詩》:“淵汪道行深,婉婉化理長”;北宋翰林學士、吳越王錢倧之子錢易《南部新書》癸:“門僧曇照,道行甚高,能知休咎”。

諸如此類的常識性誤解尚有很多,譬如儒家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禮記》而非《周禮》,本意是“禮儀不排斥平民、刑法不優待大夫”,而不是根據現代漢語去理解“上”和“下”,翻譯成“對平民不講禮、對大夫不用刑”。

又比如道家、佛家之人行禮、動念時的口頭禪,道家講“無上天尊”,佛家說“無量壽佛”。“無上天尊”,所祈的是道家供奉的太乙天尊,因為認為其尋聲赴感,所以冠以“無上”表示崇敬。

“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無量是究竟、圓滿、不可限量。“無量壽佛”,指以阿彌陀佛為代表的無數的佛。

佛道殊源,因此現代作品中大量出現的“無量天尊”之說,是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