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明神宗援朝東征,既維護了與朝鮮的宗藩關係,也保護了中國的邊境

對於明朝援朝東征一事,從決定出兵到戰後留守朝鮮,幫助朝鮮重建,說明明朝出兵援助朝鮮雖有固我藩籬的考慮,但從明神宗以及內閣大臣的出發點來看,明朝更重要的是出於保護藩屬國,實現“字小之義”,並且在寧夏之亂尚未平定,國內局勢非常緊張的情況下,耗費大量兵力、物力援朝。

而戰後朝鮮國王為了感激明朝的再造之恩,為援朝將士修築的祠廟,以至明朝滅亡六十年後,為崇祀萬曆東征時期決定,援朝出兵的明神宗設立的大報壇,有力的回擊了韓國學者的觀點。

在戰爭開始時,面對朝鮮的求援,明朝廟堂之上對於是否援助朝鮮有過爭論,主張援朝的,如石星、宋應昌、呂坤、周孔教等,主要從朝鮮的戰略位置上出發,認為援助朝鮮與中國是唇齒的關係,援朝是故我藩籬,其著眼點是明朝自身的防禦。

反對援朝的如王家屏、許弘綱、邢侗等,則是考慮到朝鮮非我國領土,同時也顧忌到國內緊張的局勢和兵餉匱乏。但不管是哪一方的意見,最終決策的仍然是皇帝。在帝制時代,皇帝的決策所反映的是其對於國家利益的考量,故而皇帝的決策,即是明廷出兵援朝的根本原因。

面對是否援朝的問題,大臣們各抒己見,明神宗堅決的支援了,以兵部尚書石星為首的主援建議,雖然明神宗決定援朝有保護中國邊疆的考慮,但在尚未廷議是否出兵之前,面對朝鮮國王的求援,明神宗在廷議之前已毫無疑慮的決定援朝,說明明朝援朝東征的根本原因在於保護藩屬國。

在和談失敗後,明神宗對於再次出兵援朝一事的態度同樣果斷,處置了之前主張和談的朝臣,說明明神宗援助朝鮮的決心以及無侵犯朝鮮的大義之心。對朝鮮國王的敕諭也再次表明了,明朝此次出兵是源於以大恤小之仁。

隨著戰爭的不斷持續,處於僵持的狀態,而國內財政日漸吃緊,有朝臣考慮國內形勢的嚴峻,建議撤兵。但是多數朝臣提出了反對,不建議撤兵,認為堅持出兵援朝不僅在於保護藩籬,更是彰顯中國的字小之義。而明神宗的反對撤兵的態度也十分清晰,並且下嚴旨:若有違反朕命必盡法處治。

萬曆二十七年閏四月以平倭詔告天下,自此,歷時七年的援朝東征結束。善後留守問題,刑部尚書蕭大亨和兵部等衙門考慮到將士久疲國外,軍心不穩。若仍駐紮朝鮮,會給朝鮮帶來恐慌,同時節省軍餉,建議早撤兵;戶部由於國內財政吃緊,也主張在援朝問題上逐漸減少財政支援。

但許多大臣為終“字小之仁”以及防止日本捲土重來建議留守,如邢玠、萬世德、桂有根、馮琦等。最終,明神宗擔憂日本再次侵襲朝鮮,堅持暫緩撤兵,萬全之後,再行撤退。

可以看出從戰爭開始時,出兵援朝的重要決策者明神宗的態度,再戰時大臣們的決心,到堅持不撤兵以成全字小之義,最後戰後留守幫助朝鮮重建,認為明朝決定出兵援朝絕不是石星一人之功,而是明神宗以及眾大臣面對國內嚴峻局勢的形勢,仍以大義之心,舍小利之慾,為保護藩屬國,在“字小之義”的藩屬關係的內在驅使之下,共同決定出兵援助朝鮮。

究其原因在於中朝兩國的朝貢關係,在明朝皇帝以及朝臣心目中的早已烙印化。從明神宗以及朝臣決定出兵援朝的根本理由以及決心,可以看出明朝士大夫對日本、以及朝鮮兩個國家的關係,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

中國面對日本對朝鮮的侵略,果斷地採取了支援朝鮮反擊日本的決策。從前文史料中可以看出,在明神宗以及士大夫眼中,朝鮮與明朝有著非常牢固的宗屬關係。出兵援助朝鮮以及戰後留守,幫助朝鮮重建是出於對朝鮮的“字小”之仁,中國皇帝與朝臣,絲毫沒有佔領朝鮮的念頭。

明朝與朝鮮之所以能建立,並恪守牢固的宗藩關係,明朝為了維護藩屬國不受侵犯而堅決出兵,根本在於兩國在文化上的認同。從明初開始,明朝與朝鮮便確立了明確的宗藩關係,明太祖時期,朝鮮李氏王朝國王李成桂,從開國之初就表現出了對明朝的依附態度,朝鮮所秉持的,以春秋義理為核心的中華正統觀。

面對作為中華正統的明朝,朝鮮有很強的認同感,以小中華自居,大講慕華,恭行事大。同時,朝鮮以朱子學作為立國準則,以儒家思想治理國家,形成了中華觀。因此,朝鮮在文化上對中華文化的皈依和認同,使得一直受到程硃理學灌輸的明朝皇帝,與士大夫眼中的中朝關係自然是非常的親密。

援朝經略宋應昌對朝鮮依附中華文化的讚揚,就表現了萬曆朝臣對朝鮮的文化認同感,因此雙方強烈的文化認同感,牢固的宗藩關係是明朝在援朝東征的內在原因,在嚴峻的國內形勢,與宗主國應保護藩屬國的責任的天平兩端面前,明神宗與朝臣從大義出發傾向了出兵援助朝鮮。

此外,中國以保護藩籬為由援助朝鮮,同時也是考慮到朝鮮緊鄰中國,牢固的宗藩關係使得朝鮮間接地,成為保護中國東北部邊疆的屏障。日本若佔領朝鮮,很有可能會侵擾中國,為了保護中國的邊境,因此決定援朝。

但這一點也能從側面看出中國對日本的態度,是不信任的對立狀態。所以,萬曆時期明神宗及朝臣決定援朝東征,不但是維護明與朝鮮的宗藩關係,踐行“字小之義”,而且是明朝對一直在宗藩體系外的,日本挑戰的一種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