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都是大女主逆襲宮鬥劇 《甄嬛傳》比《一代女皇》差在哪裡

《甄嬛傳》被稱為宮鬥劇的鼻祖。

確實它的火爆,帶動了《如懿傳》《延禧攻略》等清廷劇的萬人矚目。

豆瓣上高高在上的9。2分更是讓它封神。多少人使著耐心二刷三刷,意猶未盡。

作為80後的我,卻被另一部劇神魂顛倒過。即便二三十年過去了,它的魅力依然在我心中神聖不可侵犯。

它就是《一代女皇》。

一次聊起小時候看過的劇,一個朋友說起它,自然地哼起了主題曲,竟引得幾個同齡人大合唱。

那句氣宇非凡是慧根,唐朝女皇武則天。更是如定海神針般,想要從記憶裡忘掉太難。

那是一個劇荒的時代。

臺視的《一代女皇》說看的萬人空巷也不為過。那時我上小學,每晚必守在黑白電視機前“求賢若渴”。

這種感覺,在到處是大製作大成本大明星的今天,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至少缺了點意思。

都是大女主逆襲成長故事,我說《一代女皇》比《甄嬛傳》高階,那麼高階在哪裡呢?

這個答案,我們先要從這2部劇的相似點開始說起。

青春年少,妙齡女子,入宮秀女,從單純到複雜,從複雜到成熟,皇宮的生存法則一旦看透,便是離曾經的自己遠去的開始,從此不得不戴著一副面具如履薄冰,被踩在腳下過,離死亡很近過,絕望過,然後站起來去戰鬥。

甄嬛有宜修皇后和華妃勁敵,武媚娘有王皇后和蕭淑妃抱團出擊。

她受到的攻擊力可不比甄嬛的少。宜修再怎樣也不會和華妃當盟友。

甄嬛被貶尼姑庵,和武媚娘被貶尼姑庵,也是武媚娘翻身更難,畢竟她的身份是先皇未生育的嬪妃才被伴青燈的,且比新皇年長。

但又怎樣?

還不是抓住機會,改頭換面。

甄嬛成了祈福歸來的熹妃,武媚娘也可嫁了父,再嫁子。反正規則說辭都是最高統治者定的。

甄嬛,從尼姑庵回宮,借腹生子,從此腹黑,報仇雪恨成了她唯一要做的事。完了,心願已了,人也滄桑了。

武媚娘,從尼姑庵回宮,當好棋子,又反正下棋之人,從被動到主動,為了火上澆油達到目的,她有犧牲子女的狠勁。

失去這麼多,她的遠大抱負,不僅限於當個討皇帝歡心取悅丈夫的皇后,而是參與到男性權威中去,大放異彩。

那才是一片開闊的視野,和整天愛啊情啊的風景完全不一樣。她樂在其中,好像自己天生就是幹這個的。並從幹事業中嚐到了大甜頭,一發不可收拾,直接登頂,開天闢地。

她們都明白了受制於人的痛苦,唯有權勢能保她們安寧。

但甄嬛用權力幹掉後宮那異己的女人後,就大功告成了。她的敵人,是女人,和她搶丈夫恩寵的女人。

在後宮有足夠的權力後,甄嬛並沒有繼續成長。彷彿她的人生,就是為了把丈夫那些害過她的女人們幹掉,就圓滿。

但武媚娘不是。

經過家庭變故和尼姑庵受辱,宮鬥,她的人生已經茁壯成長起來。

那就是主宰自己,沒有人可主宰她。她是有蒼生天下的使命感的。不囤於後宮那圍牆之牢。

如果她滿足於當一個以享天年的皇太后,那麼便是另一個甄嬛了。

甄嬛只能做到傲視後宮,武媚娘卻直接當了唯一的後宮女人,就可見她有了權力之後,是如何有想法有執行力的。

到了這會,中年夫妻早已厭倦,可以說心裡各有疙瘩,但面子上湊合就行。

空了後宮,整天除了你還是你,再愛也要新鮮刺激。武媚孃的獨斷,讓李治要廢后要離婚。

女人只是要過正常的一夫一妻生活,男人卻覺女人不懂事。並以此為由,大做文章。

武媚娘堅守自己對婚姻的態度,是排她的,有一個只愛我的丈夫,專屬不分享,並強硬地去捍衛這一點。

甄嬛是隻要丈夫的女人們不犯我,管有多少個就行。她視其為理所當然,也不覺有什麼不妥不公平。當小妾,當皇貴妃,她都是這心思。

在思想上,甄嬛還只是小女子的安分守己。且當個可使喚人的大老婆,再妻妾成群,不要冒犯到我就好。

甄嬛有溫太醫妙手仁心,可也只是女人保胎安胎之用。

武媚娘有程南英和明學文相助,他們一文一武能參謀,好不優秀。

什麼樣的朋友,什麼樣的眼界。這一點,也註定了武媚孃的成長不僅來自後宮,後宮磨難只讓她更堅韌,目光聚焦點就不一樣。

從小女子到大女主,得到權勢難,男人靠得住難。而得到了權勢,幹什麼,怎麼為我所用,才是拉開一個女人格局的分界線。

得到了權勢,是為了不被人欺負,讓日子過的樂呵。還是運用到百姓民生,這種選擇,本身就是思想高度決定的。

所以甄嬛和武媚娘都是傳奇,但成就,不在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