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弓箭是古代冷兵器之一,好用但難製造,他一招辦法解決10萬難題

在沒有火藥的時代,人們只能依靠冷兵器來守家衛國,在這些冷兵器當中“弓箭”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一種最為可怕的致命武器,如果是人工以長矛作為遠端武器,那也不過最遠只能扔出個100來米,而弓箭卻不同。

“弓箭”由:弓、弦、箭這三個部分組成,弓為柄器,弦作張拉帶韌性的線,箭為主要武器。相對來對弓箭製造更加能長遠使用,射程遠、批次大,如果有上萬弓箭手齊射箭,那場面效果可相當於現代的集束炸彈呀!密密麻麻的從天而降的感覺,真的很難複製。

據考古記載,遠在3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境內的人類就開始使用弓箭了。當然最早出現的弓箭並不像現在看到的樣子,最早時期的箭是很簡單的,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桿,把一端削尖就可以作為箭了。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箭,箭身為細木或者竹製有一定長度的直杆,其頭部是一種具有殺傷性的尖銳物體,古代製作的多為鐵器部件將其外邊開刃,雖說不能穿透盾牌,但是在古代用來擊殺敵人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而現代的弓箭頭部箭鏃則更多的使用合金,極大地增加了箭頭的強度,曾有一些弓箭愛好者做過實驗,使用現代弓弩射擊盾牌,結果出乎意料,弓箭居然直接穿透了盾牌,可想而知現代弓箭的威力是巨大的。雖說箭的組成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現代的箭也是一樣的製作方式,但是經過現代工藝的改造和鍛造,則可以將弓箭的強度大大提升到更加恐怖的境界。

一個關於弓箭的歷史典故

在古代有關於弓箭的典故,相信國人們都能夠熟悉,是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草船借箭”。

赤壁之戰之諸葛亮“草船借箭”。當時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和周瑜兩軍對峙,為了增強軍力,周瑜提出一個特別的要求,限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來。但是在工業製造技術落後的古代,想要完成如此巨大的生產量談何容易,不過也幸虧是由諸葛亮接手,諸葛亮可是號稱足智多謀的奇才,既然造不成,那何不直接找敵人借來呢?於是諸葛亮一眼就識破這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就可以完成十萬支弓箭。

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確信三天後必定會有霧天,有了霧天的幫助就可以輕鬆幫助自己“取”到這十萬支箭了。加上他也相信曹操對此肯定會心生懷疑,諸葛便以此讓周瑜調了幾條草船,諸葛就命孫權從濡須口乘船進入曹操軍水寨前,雖說曹操一眼就知道是孫權過來檢視軍營陣勢,但是在霧天的情況下,曹軍當然無法看清孫權船隻,只能看到點點火燭燈光。說時巧那時妙,諸葛亮果然料事如神,曹操還真的下令萬箭齊發射向孫權的船隻,然而讓曹軍沒想到的是,諸葛亮竟是來“借箭”的,孫權等人將船向一邊傾斜,那射向孫權船隻的萬支箭不但沒擊殺到敵人,還被諸葛的巧妙之法給全部接住了射過來的箭,三天後諸葛便齊數奉上萬支箭。

據史料記載,本來乘船借箭的人是孫權,但是這件事後來被羅貫中移花接木,就變成了赤壁之戰前諸葛亮“草船借箭”。

三國曆史人物名人傳記全套4冊 司馬懿一個能忍的牛人+諸葛亮一個能算的牛人+曹操

檢視

這就是我國古代一個關於弓箭的有趣典故,因為弓箭確實是戰場上的有力殺傷性武器,只有足夠多武器和智謀的一方才有更大的戰勝機會。

關於弓箭的還有這幾個成語和典故:

左支右絀

: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西周》。

胡服騎射

:戰國時期的趙國,趙武靈王向北方胡人部落學習射箭的故事。郭沫若的詩中說到“騎射胡服思雄才”,便是引用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的史績。

百步穿楊

:本義指春秋時代,楚國的養由基善射,能百步內能射中柳葉。

紀昌學射

:講的是紀昌向衛飛拜師學射箭的故事。衛飛讓紀昌先練眼力,後來紀昌回到家,在一根牛尾毛捆住一個蝨子,掛在視窗,每天都盯著它看練眼力,幾年後紀昌拿來一張弓,搭上箭,向蝨子射去,箭正好從蝨子正中間穿過去,而掛蝨子的牛毛沒有斷,飛衛高興地說你真正學到了射箭的真本領。

還有

射穿七札,射石飲羽,杯弓蛇影,李廣射虎,驚弓之鳥,一箭雙鵰、后羿射日

等等有關弓箭的故事,這些都是我國的歷史瑰寶,每一個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故事。

雖然弓箭是戰場上的冷兵器,但它可以用來擊殺敵人保家衛國,同時還產生了很多的感人故事和寓言典故,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依舊被我們歌頌和學習。

好了本篇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您有不同的見解也歡迎評論下方留言評論。

(本文由Xz攝影小集2020年12月14日著,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