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賣油翁》被編入教材,為何偏偏刪去最後一句話?編者:誤人子弟

《賣油翁》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一篇小品文,因為篇幅短小,內涵豐富而被

選編入人教版語文教材第七冊。但是教材的編者,卻把最後一句話“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刪除了。對於為何要刪除這句話,編者的回覆是誤人子弟的“嫌疑”!

這一句話,歷來是該篇散文矛盾爭議之所在。編者為圖“一勞永逸”,刪除之後,文章的義理雖然變得更清晰,但是內涵卻變得淺薄,因此也引來不少專家和學者的批評。

一、《賣油翁》的最後一句話

《賣油翁》出自歐陽修的《歸田錄》,文章內容是講:一個叫陳堯的神箭手正在園子中練習射箭,賣油老者挑著擔子經過,見狀停下來觀看了很久。當他看到陳堯射出十箭有九箭都正中靶心時,才只是微微點了一下頭,表示認可。陳堯上前詢問老者:你也懂得射箭嗎?你看我射箭是不是很厲害?

結果老者回答他說:“無他,但手熟爾!”陳堯不服氣,賣油老者就拿出一枚銅錢,放到一個葫蘆口上,再用勺子取油,將油透過銅錢上的孔,倒進油葫蘆裡,一滴油都沒有灑出來,陳堯驚呆了!賣油老者又笑著對他說了一遍,“我亦無他,惟手熟爾”。

故事講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歐陽修在故事的末尾,加了一句:“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歐陽修這一句話的內涵,歷來有爭議。

表面上看來,可以理解成“陳堯認可了賣油翁的說法”,但是他卻認為賣油翁“說了和沒說一樣”,於是透過“笑而遣之”的方式 ,表現出陳堯的自大傲慢。

事實上,它

也可能是在說:陳堯完全否定了賣油老者的看法,並且認為和他討論射箭,根本就是“對牛彈琴”,浪費時間,於是“笑而遣之”。

二、“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

“庖丁解牛”的典故大意是講一個叫庖丁的屠夫,透過多年的觀察與練習後,獲得了“遊刃有餘”的殺牛技術。他在殺牛時,從不用蠻力去砍牛骨,而是用尖刀穿過牛身上的骨骼,嘩啦一動刀子,牛肉和骨架就分開了。“輪扁斫輪”則是講的一個叫輪扁的造車工匠,以製造木車輪為例,勸誡齊桓公不要“讀死書”。

表面上看,這兩個典故都是在說:一個人透過反覆的觀察與練習,可以獲得一門精湛的技藝。

但是《輪扁斫輪》中,神匠輪扁的技藝,完全是透過“個人經驗”取得的。故事的重點,則是在批判齊桓公透過書本獲取“聖人經驗”的做法。輪扁認為:

書是死的,人是活的。聖人的經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經驗這種東西,不可能透過文字和語言流傳到後世。

我們一般認為,“庖丁解牛”就等於“實踐出真知”;而“輪扁斫輪”等於“盡信書不如無書”。但是事實上的“輪扁斫輪”,可以說是在否定“經驗的傳承”。輪扁認為經驗透過文字不能傳承,甚至透過口頭表達,也不能傳承。

這時,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賣油翁》,就明白陳堯為何會笑著把他打發走了。

第一種解釋:

陳堯認同老者的“惟手熟爾”的說法。當他詢問賣油翁是否懂得射箭,是想聽到他說出一番關於射箭的理論。

而賣油翁在表演完倒油之後,只說了一句:熟能生巧。陳堯心想:這難道不是莊子八百年前講過的老話兒嗎?並且莊子講得比你還要透徹,我還需要你來說!於是就把賣油翁給打發走了!

第二種解釋:

陳堯不認同“惟手熟爾”的說法。陳堯作為一個神箭手,不認同一個人單憑著刻苦練習,就可以習得箭術。他認為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就,除了靠天賦與努力,對前人經驗的繼承也十分重要。

“惟手熟爾”和“庖丁解牛”、“輪扁斫輪”一樣,過分重視個人經驗的積累,完全否定了對前人經驗的學習與繼承,因此陳堯笑著把他打發走了。

三、歐陽修的創作意圖

《賣油翁》出自歐陽修的《歸田錄》,

這一則小品文,是模仿春秋戰國時候的寓言而作。目的是透過寓言故事,以小見大,引人深思。

歐陽修在自序中提到,他專門選取正史所不載的野史遺文,

目的是“遇事發憤,有所建明,以為補益。”

與此同時,他又感覺

“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

也就是說,歐陽修希望透過記錄這些野史逸聞,讓讀者從中得到啟發。在選題與思想方面,

他不想因循世俗,必須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無他,惟手熟爾”,事實上就是一個當時“陳舊”的見解。

文史領域的專家們一致認為,歐陽修在這個時候的思想,是具有“多元性”的。作者思想上的這種多元性,同時也體現在《賣油翁》的最後一句話上。

針對這一句話,不同觀念的人,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有所建明,以為補益”,才是歐陽修想要達到的目的。

結語

人教版的編輯刪除《賣油翁》最後一句話,目的是為了讓小品文的主旨更加清晰、明瞭。考慮到教學物件是中學生,這種做法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賣油翁》的最後一句話,實在是刪不得!因為

假如沒有這一句話,這一篇小品文就失去了它的“靈魂”,小品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淪為無聊的“老生常談”。

既然“惟手熟爾”與“庖丁解牛”、“輪扁斫輪”是一個意思,歐陽修為什麼還要耗費筆墨把這則故事記錄下來呢?刪除最後一句,歐陽修的文章也不見得比莊子的“庖丁解牛”更加高明。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硬要讓它佔著教材有限的篇幅呢?因此,

刪除“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不只是對原文的一種曲解,更是對歐陽修創作水平的貶低。

無論原文中陳堯“笑而遣之”的動機是傲慢自大,還是不能同意賣油翁對“經驗傳承”的否定,都應當把它印在課本上,讓老師在課堂上面,引導學生們去進行思考;讓每一位學生,開動大腦,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