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資治通鑑》簡子使尹鐸為晉陽

《資治通鑑》簡子使尹鐸為晉陽

背景:趙簡子派尹鐸治理晉陽

尹鐸:你是打算派我去斂財還是作為他日退路。

趙簡子:當然是他日退路。

趙簡子對無恤說:一旦出現問題,馬上去晉陽。

後來智伯向趙襄子要地,趙襄子不給。智伯就率兵攻打。

趙襄子:去哪啊!

隨從:去長子城。

趙襄子:人家剛剛累死累活修好城牆,肯定不願意為我賣命。

隨從:邯鄲呢?

趙襄子:搜刮民脂民膏才有了那們多糧食,這樣百姓怎麼可能會幫我。還是去晉陽吧,是我老爸的老地盤,尹鐸對百姓寬厚,那裡的百姓肯定願意幫助我。

【原文】趙簡子使尹鐸為晉陽。請曰:“以為繭絲乎?抑為保鄣乎?”簡子曰:“保鄣哉!”尹鐸損其戶數。簡子戒襄子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

【譯文】趙簡子有個手下叫尹鐸。趙簡子派他管理趙姓家族的領地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尹鐸問他:“你是希望我為你去搜斂財富,還是希望晉陽成為你可靠的退路?”趙簡子說:“當然要使晉陽成為我可靠的退路。”尹鐸到晉陽後,立刻削減百姓賦稅,並告訴百姓說,這是趙簡子讓他這樣做的。晉陽的老百姓都很感激趙簡子。

趙簡子對趙無恤說:“你一定要記住,一旦晉國發生內亂,立即投奔到晉陽去。千萬不要認為尹鐸地位不高,或者嫌晉陽太遠,就不願去。”

【原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襄子將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乃走晉陽。

【譯文】這時趙無恤正準備逃亡。他的手下有人建議投奔長子(今山西省長子縣),因為那裡的城堡最近剛剛修竣,比較堅固,有利於抵禦進攻。趙無恤說:“那裡的百姓剛剛完成修城的工程,已經筋疲力竭,再要他們守城,恐怕很難。”有人建議說:“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官庫裡物資充實,也是好地方。”趙無恤說:“地方官已剝奪了人民的財富,再要他們為我們賣命,有誰肯勇敢作戰?還是投奔晉陽,晉陽是我們趙家的領地,尹鐸在那裡替我們治理,待人民寬厚,人心必然擁護我們。”於是,投奔晉陽。

01為兒子早早安排戰略根據地

當時的時代背景,晉國已由六卿變為四卿執政,國內智、韓、趙、魏四大家族相互爭權奪利、國外吳越頻頻挑戰晉國霸權。

所謂時局動盪不安,而

晉陽,即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南晉源鎮。

從戰略意義來看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先生曾經這樣評價晉陽:

“晉陽大地的地勢可稱堅固,其東有太行山天然屏障,西有黃河為襟帶,北有陰山形成的自然阻隔,大漠護佑,南有王屋山,黃河為天險,四面皆門戶也!”

而晉陽古城的地理位置和當時晉陽古城的佈局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重要根據地。一旦遭遇亂世,依據晉陽古城的優勢,往往是爭奪天下的重要基礎。

晉陽這個地方,後來一千多年都是堅城。

到唐朝的時候,

李淵李世民父子就是從晉陽起兵反隋

,最後成功建立大唐王朝。安史之亂,唐朝大將李光弼依靠晉陽堅固的城防,生生把數倍於己軍的史思明部抵擋住。晉陽,堪稱唐朝的福地。

02為兒子留下輔佐人才

趙簡子在臨死之前對無恤,也就是趙襄子說過,不要因為尹鐸地位低,晉陽遠就不去晉陽。說明,趙簡子對於尹鐸的治理才能是十分看好的,且對未來的局勢也有著預判。

而尹鐸也沒有辜負趙簡子的期望。

尹鐸在晉陽治理期間

廢除了周朝以來沿用的“井田制”大力推廣“田畝田稅制”

,他推廣的田畝制最大,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比智氏推行的一百八十步一畝多六十步,比魏氏、韓氏的二百步一畝多四十步。

尹鐸在晉陽地區治理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愛惜民力,體桖民情的政治措施,

如“損其戶數”的新法,輕徭薄賦,改變奴隸地位,採取新的封建稅收制度,大力解放生產力,關鍵是人民對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其實這段話我們能夠看出的不止這些。

一、向領導展示自己的語言的藝術

尹鐸問趙簡子的話也很有意思,問他到底自己是去搜刮民脂民膏還是作為退路。

那麼這裡就有幾種可能。

1、趙簡子心裡有將晉陽作為戰略要地經營的想法。那麼尹鐸這句話就是揣摩領導的心意,主動為領導排憂解難。

再有就是表明態度,表示我是領導的人,領導叫我幹什麼就幹什麼,絕無二話,殺人放火我都幹,只要你一句話。你要是領導,你聽了爽不爽。

2、趙簡子還沒有想到安排退路。那麼尹鐸的話就是告訴趙簡子,你可以將晉陽作為退路。給領導提出了極好的建議,卻又不居功,又暗暗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3、加強與領導的聯絡。晉陽遠離中樞,勢必與領導的聯絡減弱,那麼有好處就可能想不到自己了。但若是將晉陽作為退路來經營,就有充足的理由向領導隨時彙報,距離遠了,心卻近了。

二、統治階級不會在乎普通百姓的利益

在統治階級心中,百姓如草芥。尹鐸可以將收刮民脂民膏坦然地說出來,而趙簡子也沒有任何異議。說明這是普遍認同的觀點,在統治者眼裡沒有百姓,只有利益。

唐朝李世民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就是民心。當然這是皇帝的想法,皇帝與百姓是利益共同體,但是世家是與皇權對立的,此消彼長。皇權要想發展就要遏制世家,而世家要想發展必然蠶食皇權。

在當時的環境中,世家覬覦晉王

權利

,皇權逐漸減弱。而世家的發展壯大就是從向普通百姓盤剝得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發聲渠道的百姓就只能是任人魚肉。

三、統治者虛偽的嘴臉

世家統治者,對百姓的好,也僅僅是減少盤剝。但是由於大環境下統治者對百姓的剝削太過厲害,於是即便是小恩小惠也能夠收買民心。當然即便是小恩小惠,也是要百姓用命還的。

當時百姓過的日子,在文章中也能夠隱隱窺見一斑。

(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

這裡看見世家對百姓的盤剝,當真人命如草芥。

而當時的統治者對這件事心知肚明,但是為了自身利益,百姓的死活又算得了什麼呢?

四、利益相同才能擰成一股繩

趙襄子無恤在逃難時,隨從的建議都被駁斥了,為什麼?因為雖然兩座城有資源,但人心不齊,有東西也守不住。

而人心不齊根本原因是利益不一致。當初盤剝太厲害,百姓想的就是換一個主政的日,子怎麼也會好一點,於是根本不會為了保衛這座城去拼殺,一個想要城破,一個想要透過保衛城池護住自身,利益不一樣,想法不一樣。內部不團結,面對外來的強壓時,潰敗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而晉陽百姓由於尹鐸輕徭薄賦的政策,導致日子過得不錯,那麼百姓想的就是換一個主政官員可能沒有這樣的好日子,於是百姓和趙襄子無恤的利益一致,才能死守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