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吳起中計自逃離衛鞅無名亦遭嫉算來算去終為己可惜:魏國的滅亡之謎

吳起中計自逃離

衛鞅無名亦遭嫉

算來算去終為己

可惜魏國百年計

三家分晉之後,魏國首先興盛起來,但最終在各方面因素影響下走向落寞,被秦滅亡。

在唯才是舉,因一人興,因一人亡的戰國時代的大背景下,如果從人才流失的角度上來看魏國的興亡,這篇文討論的公叔痤這個人,應該負有很大一部分責任。

史書裡對於公叔痤主要記載了以下幾件事:

公元前387年,娶了公主的公叔痤在魏國相國田文死後出任相國。

當時吳起在魏國擔任西河(今陝西渭南合陽一帶)郡守,威望很高,曾率軍伐秦,攻取五座城池,固守西河,屏障魏國,使秦軍不敢東向。

公叔痤一直擔心吳起覬覦自己國相的位置,因此對吳起充滿了提防。

於是,公叔痤手下的一個僕人,就給公叔痤獻計說

“吳起這個人啊,為人剛直不阿而且珍惜自己的名聲,我們可以從這個方面入手。

主公你可以先向武侯進言“吳起是賢能,但魏國太小,因此我擔心他沒有長期留在魏國的打算。國君您何不試著說要把公主嫁給他,如果吳起沒有久留之心,一定會辭謝的。”

然後主公再約吳起到府內聚會,席間請主公您的夫人(也是一位公主)百般羞辱主公您,當吳起看到娶一位公主回家竟會遭受此等侮辱,肯定不想娶位公主,這時,您再讓武侯用婚事試探吳起,吳起一定會婉言謝絕的”。

公叔痤採納了僕人的計策,依計而行。

果然,吳起辭謝了與公主的婚事,魏武侯也因此疑忌吳起,不敢再信任於他。

吳起害怕被誅殺,於是投奔了楚國。

聰爸嘚吧嘚

吳起在魏國建立不世功勳,武有攻下河西地區之功,文有西河儒學引導之功,還建立魏武卒,憑藉武力威震諸侯,本想憑藉功勳可獲受國相之位,也可以一慰平生之志,可惜上不被武侯容納,下遭受公叔痤嫉恨,最終被公叔痤手下的一個小小僕人玩弄於股掌之中。

不過說到底還是因為武侯容不下吳起,才會聽人讒言,起了試探吳起的想法,他哪知道,人性是最經不得試探啊。

公叔痤進可攻退可守,吳起婉拒婚事可以說吳起心不在魏,換過來如果吳起答應了,公叔痤還可以拿吳起殺妻求將來進諫武侯,不管武侯嫁不嫁公主,後面都可以有無數種後手可以接踵而至。

公叔痤的僕人此計之毒在於,只要武侯起了這個心思,不論吳起如何應對,不管是吳起婉拒婚事還是答應婚事,最終還是在武侯和吳起之間種下了懷疑的種子。

關於戰神吳起的傳奇一生,請見本百家號:殺妻求將、母喪不歸、吸膿歸心、千古名將——————戰神吳起

公元前362年,公叔痤統帥魏國將士,同韓國、趙國在澮水北岸交戰,擒獲了趙將樂祚。

魏惠王大喜,到城郊迎接公叔痤,並要賞賜良田百萬畝作為他的食祿。

公叔痤不肯接受,倒退了幾步,然後拜了兩拜辭謝說:

“軍隊英勇善戰,勇往直前,不避艱險,百折不撓,全賴吳起當年訓練有方,是吳起的功勞;

在戰場上,察看地形,分析敵我雙方形勢,提供決策方案,使得三軍將士心明眼亮,目標明確,是部下巴寧、爨襄的功勞。

還有魏惠王您聖明的法度,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從而保證了軍隊的戰鬥力。

而臣自己只是看準進攻敵人的時機,擊鼓進軍不敢懈怠,這算什麼功勞。”

公叔痤的謙遜受到魏惠王的嘉許,因此惠王安排尋找吳起的後人,賞賜給吳起的後人二十萬畝土地,巴寧、爨襄每人各十萬畝土地。

魏惠王說:“公叔痤難道不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嗎!已經為我戰勝了強大的敵人,還不遺忘賢者的後代,不掩蓋能士的功勞,公叔痤怎麼能不得到好處呢?”

所以惠王又賞賜給他土地四十萬畝,加上起初賞賜的土地一百萬畝,一共賞賜給他土地一百四十萬畝。

聰爸嘚吧嘚:

公叔痤的這段說辭,細品起來真是有味道:

推辭說不認為自己功勞最大沒問題,說吳起有功勞沒問題,把功勞分給手下也沒問題,但是轉頭就稱讚君王法度聖明,再加上往年已有構陷吳起的先例,這就不得不細品這些話背後了,咂吧咂吧後,是不是會品出這些推辭的背後充滿了一絲沽名釣譽的味道?

魏惠王也順水推舟,除了尋找吳起後人加以賞賜以表明自己賢德之外,又順勢加賞了公叔痤四十萬畝,加上推辭前要賞賜的百萬畝,共計一百四十萬畝。

直呼好傢伙,公叔痤不推辭只能拿百萬,推辭了反而得到一百四十萬,還贏得了好名聲,魏惠王也不管吳起是怎麼走的了,能有如此不貪功會辦事的賢臣,也證明自己也是一位明君啊,賞!

好一副君明臣忠、皆大歡喜的畫面。

公元前361年,公叔痤重病不起。

公叔痤手下有個中庶子,名叫公孫鞅,姓姬,公孫氏,名鞅,因後來受秦王賞賜商地作為其封地,故後人也稱其商鞅,又因其是衛國宗族旁支後裔,也稱其衛鞅。

公孫鞅年輕時就喜好法家刑名之學。他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幹,但還沒有向魏惠王推薦。

聰爸嘚吧嘚:

《史記》中記載公孫鞅在公叔痤手下做事的官名為中庶子。

西周時,中庶子實際上就是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家庭教師。

待到戰國時期,中庶子演變成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

說白了相當於門客,說出去好聽,其實就是閒職。

關於推薦公孫鞅這件事,《史記》和《資治通鑑》記載著一段相同內容“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痤病,魏惠王往問之”。

翻譯過來說的是:

“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公叔痤深知公孫鞅的才幹,但還沒來得及舉薦。

“會痤病,魏惠王往問之”正好碰到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前來探望。

在很多翻譯的版本里是這麼翻譯的:

公叔痤深知公孫鞅的才幹,還沒來得及推薦,就重病不起,魏惠王來探望。

似乎說的是公叔痤舉賢薦才不遺餘力,還沒等公叔痤推薦公孫鞅呢,就重病了,但實際上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恐怕未必。

現在我們來看《史記》和《資治通鑑》:

“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痤病,魏惠王往問之”。

這兩句之間是個句號,但按照標點符號的發明時間來看,這個句號應該是現代人自己加上去的,所以是否應該在這裡停頓還可以探討探討。

如果不在這裡停頓,這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則可以推出上面的翻譯,意思就是說正準備推薦卻還沒等推薦的時候,公叔痤就重病了。

如果在這裡停頓,加上一個句號的話,“未及進”這句話已經完結,與後面的句子在語法上已經形成了分割,在時間上應該不是一個銜接特別緊密的關係,因此不會出現“還沒來得及推薦就重病不起”的翻譯,因為只能單純的翻譯為“公叔痤深知公孫鞅的才幹,但還沒有舉薦”,與後面的重病不起,並沒有任何因果或轉承的關係。

反而可以理解成為,公叔痤深知公孫鞅的才能,但是遲遲沒有推薦。句號,完結。然後再起一句,有一天正好公叔痤重病不起,魏惠王來探望,從而引出下面的故事。

這麼一停頓與不停頓,就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兩種意味了,一種就是公叔痤舉賢薦才,正要推薦的時候重病了,另外一種則是公叔痤妒賢嫉能,一直閒置雪藏不予以推薦,直到自己重病不起才想起來推薦。

應該是哪種呢?

個人還是比較傾向於兩句之間是個句號。

也就是說,直到公叔痤病重不起的時候,公叔痤都沒有舉薦公孫鞅的行為和想法。

為什麼這麼判斷?究其根本的原因:公叔痤害怕公孫鞅過於賢能,擔心自己的國相位置不保。

詳細來說:

1、公孫鞅,公元前395年生人,而秦孝公頒佈著名的《招賢令》是在公元前361年,也就是這年,公孫鞅淡定判斷形勢,毅然離魏至秦,以富國強兵之術悅於孝公,此時公孫鞅36歲。一個36歲的古代人,已經可以用老夫來形容自己了,如果公叔痤有意,需要等到這個時候才舉薦他?難道不是到了萬不得已,自己快要病死了,才想起了做臣子的本分,也不用再在意公孫鞅是不是太賢能或搶了自己的位置了?相反來說還能換得一個舉賢薦才的好名聲?

2、公叔痤有前科,當年魏國大治,吳起為西河太守時,公叔痤就忌憚吳起,恐吳起覬覦自己的國相之位,聽從自己的僕從之計,構陷使得吳起不得已逃離魏國,前往楚國,最終,使得魏國大好形勢急劇逆轉。

而且,可以細細品味《史記》與《資治通鑑》兩位史學大家評斷的三個字“未及進”,不得不佩服這筆力。

魏惠王前來看望公叔痤,問道:“您如果倘有不測,國家大事應該託付於誰?”

公叔痤說:“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職的公孫鞅,年紀雖輕,卻有奇才,希望國君能把國家交給他來治理!”

魏惠王聽罷默然不語。

公叔痤一看魏惠王的反應,馬上知道魏惠王心裡是如何想的,於是,屏退左右侍從,對惠王說:

“如果國君您不採納我的建議重用公孫鞅,那麼請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到別的國家去。”

魏惠王答應後就告辭而去。

隨後公叔痤召見公孫鞅說到:

“剛才國君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但看國君的神情應該不會同意我的建議,我就勸國君假如不任用你,就應該殺掉。國君答應了我的請求。作為臣子我忠於國君,所以作出了上面的建議。作為朋友我也不能不義,我現在也告訴你,你趕快離開吧,不快走的話馬上就要被抓了。”

公孫鞅並沒有著急,他搖頭說:

“國君既然不會聽從你的意見來任用我,又怎麼能聽從你的意見來殺我呢?”

所以公孫鞅並沒有出逃。

魏惠王離開公叔痤的府邸的時候,果然對左右近臣說:

“公叔痤病入膏肓,是不是都老糊塗了?他先是讓我把國家交給一個無名小輩公孫鞅去治理,一會兒又勸我殺了他,這不是老糊塗了嗎?”

公叔痤死後不久,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全國尋訪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時代的霸業,於是公孫鞅偷渡到了秦國,託寵臣景監推薦見到秦孝公,陳述了自己富國強兵的計劃,孝公大喜過望,從此與他共商國家大事。

聰爸嘚吧嘚

由上面事可以看出,公叔痤是一個精於利己的政客,而且深諳博取名聲之道。

深知吳起之才,妒賢嫉能,陰謀構陷導致吳起逃離,待到後面兩軍對壘又來誇讚吳起帶兵之功,怎麼不說說吳起為何走了呢?

深知公孫鞅之能,久久閒置不予推薦,待到自己重病不起即將老去,推薦給魏惠王,一來,博得薦賢的美名,二來,還不會對自己本身位置產生威脅。

而後又告訴公孫鞅這件事,申明是出於朋友之義,其實則是兩邊討好,因為知道公孫鞅的才能,若是公孫鞅以後能有所作為,光憑藉著這提前讓其出逃的情義,公孫鞅必定對自己的後人予以報答。

因為如果真是出於對國家有利的考慮,就應該將公孫鞅徹底解決,魏惠王不用公孫鞅,可以安排自己的死士予以擊殺啊,為什麼又要馬上通知公孫鞅讓他出逃呢?

這不就是想兩邊都討好?惠王用公孫鞅的話,則自己能獲得薦賢的名聲,不用公孫鞅要殺他的話,我作為朋友也沒有對朋友不義,因為我已經通知公孫鞅逃跑了,至於對於國家有沒有害,誰管?

只是可惜了魏國的大好基業~~

往期精彩回顧

李悝為相;吳起為將;法家為骨;子夏為師——戰國初期魏國大興之道

士為知己者死、吞炭漆身、斬衣三躍——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豫讓

卑女之後、庶子繼位、騙殺姐夫、還位兄後—-細說趙襄子、趙無恤

關注不走丟,精彩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