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仙家與道家的融合之路

關於仙與道的爭論,莫不言之鑿鑿,難評高下。我以為還應把握其歷史發展脈絡,辯證看待這一問題。茲作如下陳述,望讀者諸君指正。

世界各民族的宗教,許多都是追求生命的永恆,這也是人本性中的一種深層需求之體現。道教貴生,求長生不死,比大多死後入天國的宗教更為現實,表現了華夏民族的人文特性。

至於求仙不死,有記載的大概是戰國時代,初見於所謂的“神仙家”。《漢書·藝文志》說:“神仙者,所以得性命之真,而遊求於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謂神仙因保養性命之真,而求解除對死亡的畏懼。

“神仙家”之方術,據《史紀·封禪書》所言,大概有“形解銷化”和“依於鬼神之事”兩種,前者後來發展為道教煉養術,後者則發展為符篆之術。

從《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神仙類書看,神仙家煉養術有導引、按摩、芝菌(藥物)等。《莊子·刻意》篇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但是道教煉養學核心內容的煉神諸術,起初似乎神仙家沒有提及,倒是為老莊所好。

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學以哲學家意義的“道”,統述個人身心修養、治政用兵之道,雖包含煉養術,但不止於此。道教未創宗教團體,也不以求仙為旨,與當時神仙家沒有多大關係。

自漢獨尊儒術,罷黯黜百家後,一些黃老學者及隱逸之士才著力研究《老子》的養生之道,故有從煉養長生角度解釋《老子》的《河上公章句》。總之,道家是哲學家,重在煉神,崇尚精神解脫,對自我執著較淡。如《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然而,神仙家和道家兩種相異的思想在道教中卻被融合吸收了,致使仙道難分。約漢代前後,道教成立,煉養成仙之術基本為其包攝。神仙家的各種煉養術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對道家的繼承,則把“道”加以改造發揮,奉為最高信仰及教理基礎。煉養方面,《老子》所說“專氣致柔”、“抱一處和”、“致虛守靜”等原則和《莊子》所說“坐忘”、“心齋”之道皆為道教繼承發揮,為道教煉養的思想淵源之一。

此外,道教還以傳統的天人合一論,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中探究生命奧秘,發展煉養成仙之道。《太上老君內觀經》說:“諦觀此身,從虛無中來”。《五篇靈文注》說:“人之一身造化,與天地同一氣也。”因此道教認為,天地萬物皆後天陰陽五行交感變化的狀態,皆處生死變化之中,唯有先天先地的“道”能主帥自身,長存不滅。故只有復歸於道,“與道合真”謂之“得道”。

復歸之法,在內丹而言是通天地萬物產生的程式,煉自身從道所享的精氣神。如《悟真篇直指詳說》所宣揚的“煉形還歸於一氣,煉氣歸神,煉神合道而歸於無形之形,故能超乎天地之外,立乎造化之表,掌握陰陽,提挈天地,……故得丹體常靈常存,不生不滅也。”

內煉成仙這一基本原理,丹書中常概括為“順去生人生物,逆來成仙成佛”。這一理論的玄虛之處,在於所謂返回歸根,即欲圖使被意識與情緒分離的人天完全合一,乃至迴歸人天共同的本源——道。這是道教修煉成仙,超脫生死的最終理論依據。就目的而言,仙與道似乎是相同的,但修仙與修道又有所不同。

修仙之法較多,即有服食、辟穀、攝養、房中諸術,又有煉神、守竅、結丹等;而修道蓋以煉內丹為主,如李道純《中和集·試金石》就把煉養法分傍門九品、漸法三乘。將房中術等三百來條列為傍門下三品,金石服餌等四百來條也列為無益的“外道”,唯以成熟的內丹為漸法之乘,以煉神類為最上乘。圍繞長生成仙而展開的道教煉養學,其發展趨勢也是以內丹法逐漸得勢的。

東漢末至唐末,多種煉養術爭奇鬥豔,先後有《太平經》詳述守一、存思等法;《老子想爾注》的“積精成神,神成仙壽”的固精氣神之法;《黃庭經》的齋戒、服食、行氣導引、按摩、攝養之術;還有《抱朴子內篇》中的守真、行炁、服餌、辟穀等術……。

但至北宋以後,道教諸派的煉養,基本上歸於內丹一門,內丹以外著述已不多見。同時又經二次的佛道玄、儒釋道的文化融合,至使內丹更為深化。以至於仙學大家陳攖寧先生也不得不說:“修道之人果能夠從後天神氣返還到先天性命,就算功德圓滿。”

關於仙與道的內涵,總體沒多大區別,但細推之還是略有不同的。“道”源自道家,隨著道教的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的教派,對道的解釋並不一致。大略可分三種:

第一種是如《太上養生胎息氣法》所說的“萬氣之主”,即張三丰在《大道論》中稱為“統生天地人物而名,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道化玄微之理”的宇宙總機關,是萬物的始原氣的本源。

第二種是伍沖虛《天仙正理》所說的“人所以得生之理,而所以養生致死之由”的客觀規律性的東西。

第三種是《太上老君內觀經》中“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的真心或元神。與此相對應的仙,其信仰也隨歷史進展而變化,大致也可分三等,都集中在葛洪的《抱朴子內篇》及鍾離權的《傳道集》等人之著述中。

他們基本上贊同如下分類:上等肉體飛昇,永存天上,稱“天仙”;中等長生不死,優遊山林海島,稱“地仙”;下等肉體不得不死,死後蛻化,進入仙界,稱“尸解”。可見道與仙既相關又相輔,幾乎是難分彼此的,但終究“道”接近實質一些,僅此而已。

由上述可知,仙與道有各自己不同的歷史起源,隨著歷史的變遷,仙與道相融相通成為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偉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