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職場] 不願意為五斗米折腰,只求技術不如我,只求技術不如我! !

筆者前幾天和網友聊天,網友提到一件事情。網友認為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行了,不願意違心巴結上司。網友的同事,工作能力不咋的,但是會在上司面前會來事。事情的結果,大家肯定猜到了。會來事的同事,肯定混得比較好。不願意巴結上司的網友,雖然工作能力出色,但是不招上司待見。

這樣的經歷,筆者曾經也有過。筆者昔年曾在廈門某公司打工,有些會來事的同事,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巴結上司。筆者不願意為五斗米折腰,只求踏踏實實幹好工作。那些會來事的同事,業績不如我,技術不如我,但是加工資的時候,肯定比我先加。評獎金的時候,獎金肯定比我高。

筆者對於職場這種氛圍,可謂是深惡痛絕。再後來,筆者辭職了,成了自媒體作者,靠著筆桿子,賺些許散碎銀兩度日,雖然沒有發財,但也可以讓老婆孩子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筆者遠離了糟糕的職場氛圍,日子倒也舒心愜意。

人在職場混,要不要違心巴結上司,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難題。不巴結上司,日子就不好過。巴結上司,又讓自己不自在。這樣的情況,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一樣一樣的。筆者今天得空,就給大家講一講李淵在隋朝職場時候的一個典故。

眾所周知,李淵的親外公,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美男子獨孤信。獨孤信的四女兒,就是李淵的生母獨孤氏。獨孤信的七女兒,就是著名的大隋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李淵七歲的時候,父親李昺就去世了。獨孤如願對沒有父愛的小外甥李淵,一直是關愛有加。李淵在小姨獨孤皇后的關照下,仕途非常順利,小小年紀就當了刺史。

獨孤皇后和隋文帝死後,隋煬帝楊廣登基稱帝。李淵沒有了小姨和姨夫罩著,日子開始難過了。隋煬帝稱帝之後,李淵的仕途開始走下坡路,只能出任衛尉少卿之類的閒差。在李淵仕途不順的時候,他的妻子竇氏,勸李淵放下面子,去巴結隋煬帝。

圖為李淵影視形象

李淵少年得志,難免養成了一些紈絝子弟的習性。現在的富二代,喜歡豪車。古代的時候,紈絝子弟喜歡寶馬,就像現在的富二代喜歡豪車一樣。李淵貴為唐國公,也喜歡名貴的寶馬。李淵花大價錢,買了許多寶馬。

妻子竇氏勸夫君李淵說:”皇上也喜歡寶馬良駒,你還是把這些寶馬獻給皇上吧。你要是留著這些寶馬,讓皇帝知道了,肯定會怪罪你,到時候就麻煩了。“(此事典出《新唐書》語:”帝在煬帝時,多畜善馬,後見曰:上性樂此,盍以獻?徒留之速罪,無益也。”)

古代計程車大夫,有一股子傲氣。他們認為,士大夫應該勸皇帝遠離聲色犬馬。給皇帝進獻聲色犬馬,那是佞臣做派,非君子所為。李淵也是士大夫,身上也有士大夫的傲氣。他沒有聽老婆的話,不願意巴結違心巴結隋煬帝,就拒絕竇氏給隋煬帝獻馬的建議。

李淵想當一個正直計程車大夫,不願意當一個進獻聲色犬馬的佞臣。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李淵不肯給隋煬帝獻馬,隋煬帝就自己動手來搶。李淵非但沒有保住心愛的寶馬,反而得罪了隋煬帝。隋煬帝很生氣,就找了一個藉口,把李淵趕去外地當官了。(此事典出《新唐書》語:”不聽,頃裡坐譴。“)

圖為隋煬帝影視形象

殘酷的現實,擊碎了李淵的理想。李淵知道,要想仕途順利,就必須放下士大夫的傲氣,放下身段去巴結隋煬帝。從那以後,李淵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李淵發現了好的獵鷹,馬上就上表,進獻給隋煬帝。李淵發現了寶馬良駒,也馬上上表,進獻給隋煬帝。李淵發現了好狗,也馬上上表,進獻給隋煬帝。

李淵如此殷勤地巴結隋煬帝,讓他獲得了隋煬帝的聖眷。隋煬帝把李淵從外地召回京城,讓李淵出任十二衛將軍的官職。李淵得到了隋煬帝的聖眷之後,哭著對李建成和李世民、李元吉、李智雲說:”不聽老婆言,吃虧在眼前。為父後悔,沒有聽你們母親的話。我要是早聽你們母親的話,早就得到現在的職位了。”(數奏鷹犬異駒,煬帝果喜,擢位將軍。因泣謂諸子曰:“早用而母言,得此久矣!”)

在古代計程車大夫眼中,靠著進獻聲色犬馬升職,是非常不光彩的事情。李淵當著兒子們的面,把這種事情說出來,說明李淵真的是後悔了。李淵怕兒子們將來走他一樣的彎路,才把這件事情跟兒子講。

李淵的潛臺詞,就是說:”兒子們啊,傲氣使人退步。放下身段,違心巴結上司,雖然不光彩,卻能撈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啊。你們以後不要像為父一樣,為了所謂的傲氣,丟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啊。“

圖為李建成影視形象

李淵在當臣子的時候,飽受職場不良風氣之害,不得不違心巴結隋煬帝。李淵當了皇帝之後,也跟隋煬帝一樣,喜歡下屬巴結奉承他。《資治通鑑》記載,李淵喜歡打獵,臣子們都知道。李淵剛剛登基稱帝,第二天就有許多臣子進獻良弓鷹犬。李淵也是老實不客氣,笑納了臣子們的聲色犬馬。

職場就是這麼現實,當下屬的人,雖然不喜歡巴結上司,卻不得不違心巴結上司。一旦自己成了上司,又坦然接受下屬的巴結。陶淵明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那是因為他家裡有錢,才有了那份底氣。普通人想有傲氣,結果只能是處處碰壁。美好的理想,和殘酷的現實,真的能讓人不得不丟掉傲氣,接受殘酷的現實啊。

參考書目:《新舊兩唐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