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佛教徒為何會在石經山施茶亭遺址挖出一塊碑文,讓佛教徒狂喜!

古蹟背後的故事第14期

羅炤,生於1943年。學術生涯的起點是在1962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隨後又考入了社科院研究生院,而在其1981年畢業的那年,他做了一件讓全國轟動的大事。

作為剛從研究院畢業的學生,其在整理石經山施茶亭遺址之時,偶然發現了一塊明代的碑文,且這個碑文講述一個足以讓佛教徒狂喜的記載,即釋迦牟尼佛肉身舍利子的“藏身之所”。

舍利一詞本身並不深奧,它是梵語之中“人死後身體的總稱”,我們常見的骨骸以及頭髮這些,在印度都可以被稱為“舍利”。而若舍利兩個字後面,加一個“子”字,其宗教意義才凸顯出來。

舍利子從形式上來說,是人的身體在火化之後,偶然出現的結晶體。在佛教語境之中,結晶體按照本身的顏色,分成為了白色骨舍利、黑色發舍利、赤色肉舍利。

至於人為什麼會出現結晶體,目前尚未有權威專家給出答案,是一個未解之謎。不過在佛教大圈子裡,他們對於舍利子的觀點, 大多都認同舍利子是高僧之所以“高”的直接體現。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師,對此強調過“舍利子是修行人由於戒定慧的道力所成的,是心和佛相合的表相”。

也正是因為舍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時代當作是體現一個僧人個人價值的最直接標尺。因而高僧的舍利子一般都會備受信佛之人的尊重。相傳當年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今印度地區,先後有八個國家,闖入他的火葬地點,要搶其遺留下來的舍利子。

為了防止流血衝突,做出不尊重舍利子主人本身的行為,試圖搶舍利子的八個國家,在劍拔弩張之後,選擇了坐下來瓜分舍利子,然後分別拿回家供奉。這段歷史在佛教徒口中被稱為“八國爭分舍利”。

大約在漢朝佛教傳入了中國,並逐步在中國成為主流宗教之一,而同時印度佛教卻在逐步勢微。舍利子開始大量流入了中國,並受到了中國帝王的喜愛。

羅炤在石經山施茶亭遺址發現的記載,所提到的舍利子,即為隋文帝楊堅當年賞賜於自己“同門”靜琬,數量為3枚。楊堅年幼的時候,曾在靜琬師傅家呆了10餘年,最後楊堅雖然沒有當出家,但為了報“養育之恩”,依舊稱呼靜琬師傅為“師傅”。

而靜琬擔心如此聖物,被別有用心之人佔有,於是偷偷地將其放入石經山雷音洞中,不到萬不得已不顯露舍利子的真身,平常只在公共場合放那個空禮盒展出。

可能是靜琬的後人,將舍利子這件事忘記了,關於這批舍利子的事,再接上頭就是千年之後明朝了。一位叫達觀的和尚,在清理雷音洞之時,翻出了舍利子。當時的皇帝萬曆對此尤為重視,連忙派遣官員,將舍利子請入宮中供養。

因為舍利子本身就是佛門之物,長期放在宮廷之中不恰當,在供養數日之後,舍利子被返回了雷音洞。這一次為了保證舍利子安全,萬曆給舍利子弄了層層套娃,隋青石函、明漢白玉函、隋銀函、羊脂玉函依次放。

直到1981年,羅炤和其同事,考察出了雷音洞藏有佛祖舍利子,直接轟動了整個佛教,因為這2顆舍利子,不是一般的高僧,而是在歷史上被明確記載的釋迦牟尼佛舍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