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清朝第一女科學家:只活了29歲,衝破禁忌,在國外爆火200年

提起古代女性,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的是貂蟬、西施這樣的美人。或者是武則天、李清照這樣的著名古代女性代表。卻很少人會記得,古代有哪些女科學家。

畢竟,她們不見於史書,甚至能被記為“趙夫人”、“黃道婆”,已經算是“恩德”。

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人,幾乎可以說是古代唯一一個,有名有姓、影響力巨大的女科學家。

我們可以在仰望星空時,看到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金星隕石坑、小行星。我們可以在國外最熱門的暢銷書上,看到她改變世界的故事。我們甚至可以在國外的明信片上,看到她拿著望遠鏡的樣子。

她的一生,仿若開了掛一般,衝破禁忌無數,自由自在地走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

只是到頭來我們才發現,一切都是假象。她的生,她的死,無不受困於那個時代。甚至到最後,在年僅29歲,正是人生最燦爛的時候,溘然長逝。她,就是王貞儀,獨一無二的清朝理科女學霸、天文學家,一個名副其實的奇女子。

-

1

-

王貞儀的人生,從一開始就走在了無拘無束的道路上。

生在清朝乾隆年間,一個正常女子應該活成什麼模樣?

小戶人家學的是家務、女工;大戶人家則是讀書。

讀的卻不是一般男子讀的四書五經,而是所謂的《女四書》——《女誡》、《內訓》、《女論語》、《女範捷錄》。

內容不外乎在家如何做個好女兒、嫁了如何做個好妻子、生了如何做個好媽媽。

對於大多數女子而言,可以讀幾本聖賢書,寫幾句詩詞在閨蜜之間互相傳抄,就已經稱得上“離經叛道”。

王貞儀卻不止於此。

她生下來了的那天起,就註定要走上一條與天下間任何男子、女子都不一樣的道路。

這得益於她那“不務正業”的家庭。祖父身居市長之位,卻不熱衷政務、升官發財,而是沉迷天文學、算學。父親身為官宦之後,卻不圖功名,而是一心鑽研醫學,他人生最得意的事之一,就是為上門求診的人開方治病。

生在如此家庭,王貞儀的路早就走“偏”了。

她也讀書,卻既不讀“女四書”,也不讀“聖賢書”,讀的是世上大多數人都不屑一顧的天文學與算學。

每天在家,“咬文嚼字”,不懂就纏著父親、祖父問東問西。

到了晚上,便跟著祖父觀星,看著祖父在一本本記錄星象。

興趣日漸濃厚的同時,王貞儀甚至在心底藏下了一個疑問:何為日食?何為月食?難道真是天狗食日?

概因當時,一旦碰到日食、月食,民眾都會驚恐萬分。乾隆皇帝,更是得率領著文武百官,行“救護禮”——身著常服,三跪九叩,對天擊鼓。目睹這一切的王貞儀,小小的腦袋有著大大的疑惑。

俗語有云,

“三歲定八十,七歲定終生”

每個人剛來到世上時,都是一張未染色的白布,你所處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往往決定了你人生的走向。這本就與身為男子,還是身為女子,沒有太大的關係。

只不過,此時無論是王貞儀,還是她的家人,都不可能會想象得到,一個不被束縛的女孩子,將會在往後,綻放出多大的光芒。

▲圖片來源:Instagram 作者:@ongweiti

-

2

-

自小無拘無束的王貞儀,就這樣長成了一個不為自己設限的人。

十一歲那年,祖父在吉林去世,父親帶著王貞儀前往奔喪,一待就是五年。

不要以為,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女性的“纏足”,在此時早已成為時尚。

從四五歲開始纏足,隨著足部發育的畸形,最大的問題就是行動不便。

而南京到吉林,全程接近兩千公里,這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便是天涯與海角。

無論採取何種交通方式,對於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來說都必然是個折磨。

更不要說,對於到郊外踏青都是難得的時代,

一個女子要出遠門,會面對多少非議。

對於王貞儀為何被允許出門,我們不得而知。

最可能的推測是,王貞儀的心裡,從未想過不能遠行這件事。更何況,那是她最愛的祖父,哪怕踏過萬水千山,她也要見他的最後一面。

父親也成全了她。

▲《國家寶藏》中 張子楓飾演“王貞儀”

在吉林的那段時間,王貞儀的路,越走越“偏”。

她把爺爺的藏書,當成了自己思念的寄託。

西漢劉歆的《三統曆》、郭守敬的《授時歷》、張衡、祖沖之……

祖父的七十五櫥藏書,被她瘋魔一般,閱讀、吸收、思考。

一個年僅十一歲的少女,便是在這些如山如海的著作中,完成了自己對於天文學大廈的奠基。

在吉林,她還做了一件,同時代的女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騎馬、射箭、練武。

邊疆苦寒地區,風俗與中原大不相同,更不要說煙雨江南了。

王貞儀認識了一位蒙古的夫人,看著夫人騎馬揚鞭,王貞儀亦心生豔羨。

這些,原本都是“婦道人家”應該要敬而遠之的事。

但一早就已經“離經叛道”的王貞儀哪管這些啊,她一提出要學,便與夫人一拍即合了。

每天清晨起來,吃完早飯便找夫人練武、騎馬、射箭。

傍晚到家,便繼續啃書櫃裡浩如煙海的書。

一年復一年,王貞儀成為了“跨馬橫戟,往來如飛,百發百中”的武林高手。

也成為了,一個默默無名卻又前無古人的理科學霸。

這簡直拿的就是穿越劇女主劇本!

-

3

-

年復一年,王貞儀人生最閃閃發光的日子,即將到來。十六歲,她從吉林回到了南京。女十四,男十六,王貞儀早已過了合法結婚年齡。

當代“大齡”男女青年都經歷的“催婚”,也降臨到了她的頭上。

她如何面對,我們無從知曉。但從結果上我們可以得知,在往後的九年裡,王貞儀頂住了來自外人的風言風語,也頂住了來自家人的壓力。

這段人生最寶貴的時間裡,她只做了一件事——搞科研。

有這樣的一件軼事:

有一天,王貞儀的母親在飯桌前左等右等,又讓僕人喊了幾回,都還是沒見王貞儀。

她氣沖沖地走到了王貞儀的閨房之外,再次拍門,王貞儀也只是虛應幾聲。

待到有人強行開啟門才發現,王貞儀竟在裡面做實驗……

用水晶燈掛在房樑上當作太陽,小圓桌當作地球,一面圓鏡代表月亮。

王貞儀便在其中不斷變換三者間的相對位置,研究“日食”、“月食”的原理。

撇開一旁氣不打一處來母親的不說,王貞儀在這日以繼夜的實驗中,做出了超越時代的成就。

▲月食示意圖(圖1來源網路)

寫出《月食解》的那一年,她還只有二十歲,這是世界上最早、最準確的月食成因解釋之一。

▲圖片來源:Instagram 作者:@crowandm

每天晚上,當別人都沉迷於詩會、夜市的時候,王貞儀卻在庭院裡,觀測、記錄著星空。

她翻著張衡寫的《靈憲》,對著自己的觀測記錄苦思冥想,寫出了《經星辯》,正確推匯出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執行方向。

但僅有鍥而不捨的研究精神,還不足以讓她超脫這個時代。她更讓人仰慕的,是她對真理的信仰,以及不受束縛的思想。

當時,隨著傳教士的增多,西方的天文學知識也流傳到了國內。

但突然之間接觸新思想的人,更容易出現的是牴觸。

正如乾隆對於英國人上供的天文學儀器不屑一顧,時人對於“地圓說\“、“日心說”這些理論往往是輕視的,他們更信奉天圓地方、日月星辰繞著地球轉的答案。

王貞儀卻不是這樣的人——是真是假,試試便知。

又是一次次的觀測、實驗,讓她寫出了《地圓說》,對“天圓地方論”做出了徹底的顛覆。

先哲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這才是一個科學家應有的態度與堅持。當所有人都被自己的眼光所限制的時候,王貞儀決定挺身而出。

-

4

-

很多人知道王貞儀,是在前段時間熱播的《國家寶藏》上,裡面提到了她的故事。

▲《國家寶藏》中 張子楓飾演的“王貞儀

故事裡,她對著認為東方的天文學落後西方几百年的外國人,講出了擲地有聲的一番話:

“你們那些新詞,不過是我們早就知道的理論罷了。

你們所謂的“最高加減”。不過就是我們所說的“盈縮遲疾”。

你們所謂的“行星東行”,其實不過是“歲差”。

還有我們的“五星遲留逆伏”,和你們的“本輪均輪說”,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我告訴你們,在我們這,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好一番話,將這個“狗眼看人低”的外國人,說得啞口無言。

可惜的是,故事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

她可能是當時唯二有資格講出這番話的人(另一位是天文學家梅文鼎)。

在那個時代,對男子而言,讀書考試做官方是正道;對女子而言,“女子無才便是德”,“三從四德”、相夫教子方是正途。

對於一個女子而言,成為一個仰望星空的天文學家,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也是為什麼,兩千年來,唯獨王貞儀一人而已。

最可惜的是,如此開掛的人生,如此自由的靈魂,王貞儀終究也難以擺脫命運的桎梏。

25歲那年,她嫁給了一位相愛的落魄儒生詹枚。

兩人之間時常有詩詞的唱和,婚後也算得上相親相愛。

只是詹枚家庭並不富裕,又盼著功名仕途,王貞儀只好從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千金小姐,變成了日夜操持家務的妻子。

數年之間,書筆半廢,只能是撐著疲憊的身體,繼續自己的研究。

到了29歲那年,王貞儀不堪勞累,溘然長逝。

臨死之前,她在病床上告訴詹枚:死後,請將我的手稿交與好友蒯夫人,讓她代為出版,“彰我於身後”。

原來,當時王貞儀所有的成就,都只能收錄在手稿之中。她在生之時,哪怕她這樣一個無懼流俗的人,也沒辦法把自己的著作公諸於眾。甚至在死前,她還要把那些過於“驚世駭俗”的文章,焚燬、刪除。沒有人會接受一個女子做出這樣的成就。除非,我們把時間線拉到兩百年後,她才終於可以揚名海外,也終於被人們重新想起。王貞儀曾經寫過一句詩,

“始信鬚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

這就是對於她一生的最好註解。一個不被社會設限的人生,一個不被自我設限的人生,她的征途,也可以是星辰大海。

文章由國館原創,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