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清四僧之八大山人,高冷的靈魂天價的畫作,殘山剩水中的地老天荒

清代前期文壇上名人輩出,八大山人算是最吸引人的一位。

他是修行多年的僧侶,詩、書、畫往往禪意深幽。

他行為怪異,時而瘋,時而啞,時而又無比正常。

他身世特殊,是明朝皇族後裔,從一出生,就揹負了家國衰亡的劇痛。

八大山人詩、書、畫都擅長,是個多才多藝的奇才。同時,他性格孤傲,行事狂誕,不屈己奉人,更不曲意媚世,是個特立獨行的人。說起來這一切都是有淵源的,往前追溯200多年,八大山人有個同樣博學多才的祖先,寧王朱權。八大山人是朱權的九世孫。

朱權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年輕時自稱“大明奇士”。在經史、醫學、釋道甚至茶道等方面都有造詣,他精通音律,擅長鼓琴,創作雜劇12種,流傳下來最知名的是《卓文君私奔相如》。他撰寫的《太和正音譜》足以讓他在中國戲曲歷史上聲名不朽。

朱耷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世代廕襲的貴族家庭生活中度過的,他天資聰慧,8歲時就能作詩,能懸腕寫北宋書法家米芾的小楷,11歲能畫山水畫,顯示出非凡的藝術才能。他早年曾醉心於科舉,希望透過仕途而顯達。他熟讀儒家經典,十幾歲時就順利考中了秀才,接下來,參加科舉、踏上仕途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可是巨大的變故在他18歲時突然發生,一切都改變了。

那年,崇禎皇帝自縊。改朝換代,對每一個傳統文人來說,都是一次難以言說的精神重創,而對朱耷來說,又多了一層更為內在的心理傷痛。他是朱明王朝的直系後裔,和崇禎皇帝同是“由”字輩的人。明亡第二年,朱耷的父親去世。國家劇變加上家庭變故,他決定皈依佛門。清順治五年,22歲的朱耷在江西奉新的耕香院落髮為僧,在山裡一住就是數十年。

康熙二十三年,朱耷58歲,他給自己取了個奇特的別號——八大山人。從此,以前的別號都棄之不用。他在自己的畫上落“八大山人”的款時,總是豎筆連寫,看起來有時像“哭之”,有時像“笑之”,據說代表著他作畫時的心情。

八大山人對藝術痴迷,但不善於經營自己的生活,常常興之所至,潑墨揮毫,畫出的畫任人拿走,拿走畫的人又往往並不知道畫的真正價值。當時有位名叫程京萼的書畫家,見八大山人年紀大了,常常衣食無著,便讓眾人從八大山人那裡付錢買畫,使他能維持生計。後來,八大山人在離北蘭寺不遠的地方自建了一所陋室,名其為“寤歌草堂”,仍是作畫賣畫,過著艱難淒涼的生活。79歲時,孤寂而亡。

八大山人的書畫早年曾受董其昌的影響,他對董其昌的藝術造詣是相當的推崇,但由於八大山人遭遇不同思想情感的殊途,他並沒有去追隨董其昌的那種溫靜修飾的風趣,他所作的山水,蒼茫悽楚,殘山剩水,抑塞之情溢於紙素,在其《山水冊頁》中題詩云“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石枯槎樹,留得文林細揣摩。”

作為一個先朝的移民,亡國之痛和坎坷的身世,自有其深切的體會,他以山水寄恨。因心造境,意境蒼涼悽楚,筆墨沉鬱含蓄,使人有“墨點無多淚點多”之感,可稱淚眼中的山水。他把內心深處的難言之痛和憤懣抑鬱,均借筆墨反映出來了,其山水真正是“零碎山川顛倒樹,不成圖畫更傷心。”

八大山人的山水畫頗富有詩意,在數量上遠不如他的花鳥畫多,但畫面中所體現的清高孤寂 的品格,絲毫不亞於他的花鳥畫。他在構圖上多采用“接枝式”,形象往往怪異基本不顧法度,放筆狂塗,已形成了他的一大特色。

他的不少作品均取較低的“平遠”章法,卻又不同於習慣意義上的“平遠”,把前景甚至中景的樹木畫得十分高大,並且讓遠景的山同樣聳立畫中,使前景、中景、遠景的山水、樹石攪在一起,遠近形象的疊合使空間感逐漸減弱乃至消失。晚年的八大在構圖上經常採用把前景偏於左下角或者右下角,中間加以石坡與上面的峰巒相連在一起,形成一條S形曲線,使人感到一種生命的升騰。

八大山人的用筆一部分滋潤而秀雅,一部分則顯得勁健而蒼秀。八大喜歡中鋒用筆,但側峰皴擦處也很多。山石峰巒先以淡墨勾出輪廓,然後皴出山體,以濃淡橫豎的苔點提神,自然樸拙,點葉用飽滿的水墨,橫的豎的各顯其態。

晚年八大的山水畫風去繁取簡,以淡墨幹筆為主,融諸家於一體,用筆虛靈,不求法度,洋洋灑灑,意到為止,及其富有節奏韻律。他還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筆法和形式,形成了山水畫特有的蒼率樸遠風格,這些山水通常是一種極乾的筆和極少的墨畫成,有些甚至看起來像是炭筆畫,而不像水墨畫 。

正如清代戴熙所言:“畫在有筆墨處,畫之妙在無筆墨處。”八大透過極為簡潔古拙的手法因境生意,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可以說,八大的山水畫是形與趣、與巧、與意的緊密結合,他不需要技巧,因為技巧的運用常常會阻礙內心想法的體現,雖然在畫中也可能並不反 映什麼美感,但是體現了一種生機勃勃的趣味。

八大山人的繪畫作品,以形寫神,變形取神,作品往往緣物抒情,以畫明志。以象徵、寓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出的形象十分奇特,抒發憤世嫉俗之情和國亡家破之痛。他的畫重視生活的感受,強調獨抒性靈,在繪畫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進一步發展了潑墨寫意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