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清朝砍頭多殘忍外國傳教士目擊斬首劊子手3分鐘砍了33個腦袋

蘇軾:“生則斬首,死則鞭屍。”

斬首又稱“砍頭”,是古代刑罰裡常見的死刑手段,從夏朝就開始了,由於這種刑罰太過殘忍血腥,清朝1905廢除,改用槍決代替。砍頭一般選在正午或午時三刻舉行,正午不是一天陽氣最重的時候,犯人死了還可以做鬼,午時三刻才是一天之中陽氣最重的時候,大約是在11:45或者12:45,罪大惡極的人此時開斬,陰氣即時消散,讓他做鬼的機會都沒有。

古代砍頭是允許百姓圍觀的,這點西方也是一樣,目的都是為了用罪犯血淋淋的教育告訴大家,違法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儘管官府的初衷是好的,但百姓都將砍頭看做是事不關己的玩笑,一聽菜市場有人要砍頭,事都不做了一大早就會抱著看熱鬧的心態跑去圍觀。

清朝末年,有外國傳教士到中國傳教,無意中碰到一場砍頭,他還用照相機把砍頭的情景給拍了下來,他看到34個犯人被押上刑場,一個是凌遲處死,另外33個犯人都是砍頭,這33個人全都由一個劊子手砍頭,這個劊子手不像電視劇演得那樣是個滿臉橫肉的彪形大漢,而是一個長相身形都很普通的男人,他眼神裡帶著殺氣,麻利地將33個頭砍斷,整個過程不到3分鐘就完成。

“化學之父”拉瓦錫1794年5月8日被砍頭而死,他死前做了一個“斷頭實驗”,讓劊子手在他人頭落地一剎那數他一共眨了多少次眼睛,如果他有眨眼睛說明人頭落地時,在一定的時間內還有意識,如果沒眨就說明人頭只要落地人就沒意識了,劊子手答應了他,當拉瓦錫頭掉到地上,劊子手數出他共眨眼11次,說明人首分離之後短時間內還是有意識。

清朝那33個被斬首的人和拉瓦錫一樣剛死還有殘留的意識,臉上的五官都扭曲成一團十分痛苦,不一會表情就凝固了。

劊子手都是經過專業訓練才能上崗的,一般不會失手,據“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鄧海山所說,最早的劊子手是官府點名要求的,不想幹都得幹,到了後面變成窮人混一口飯吃的行業,爭著搶著要去幹。儘管劊子手經常殺生被人看不起,但這份工作還不是想幹就能幹的,必須從小跟著師傅學,由師傅領進門才能幹。劊子手正式上崗前,用冬瓜當訓練工具,黃土在冬瓜上畫一條線,新手每天用刀去劈那根線,不能有一絲一毫分差,只要歪了一點就要重新劈,新手這一天下來要浪費30多個冬瓜。

到了晚上,新手還要接著練,在一間完全密閉的房間對著點燃的香砍,如果刀能砍斷香的頭就說明練成功了,之後就能試著砍雞鴨鵝的腦袋,提前感受一下鮮血四濺的滋味。出師的劊子手一刀就能解決一個頭,如果一刀不能解決他將成為行業笑話,以後都不能上崗,傳教士看到的那個劊子手能在3分鐘內解決33個頭都是訓練有素練出來的,如果6秒還不能搞定一個人,有的是人頂替他的職業。

老百姓看著33個頭一個接一個的落地都不感到害怕,還會邊嗑瓜子邊拍手叫好,更有甚者用饅頭蘸血,看過魯迅先生寫的《藥》的讀者都知道,老百姓為什麼要拿饅頭蘸血。

過去的肺癆是一種絕症,沒有醫生治得好,好多人都因此病去世,連魯迅都是,民間迷信說法是吃了帶血的饅頭能治肺癆,老百姓為了治病就提前準備好饅頭,等犯人一死他們就拿著饅頭去蘸地上的血,有的有錢人還會早早賄賂劊子手,讓劊子手搶佔先機幫他蘸第一滴血,西方也有類似“人血饅頭”的做法,只不過他們是用手帕蘸血,作用也是拿回去治病。

清朝砍頭殘忍的不只是行刑過程恐怖,還殘忍在圍觀群眾的態度,把行刑當成兒戲,根本就不能起到威懾人心的作用,早點廢除也是好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