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中國儲存最完整縣衙 被譽“天下第一衙” 門前對聯至今無人能對!

據《內鄉縣誌》記載,內鄉縣衙始建於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後歷經明、清兩代多次維修擴建,形成一座佔地面積8500平方米的宏大官衙式建築群。縣衙內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年間所建,共分為6組四合院,85間房屋,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縣衙門前的宣化坊,是內鄉縣衙的標誌性建築。宣化,是宣講教化的意思。在古代,每月的初一、十五,知縣都要在宣化坊下宣講聖諭,教化百姓。由於內鄉是藥用菊花的發源地,古稱菊潭,牌坊上的“菊潭古治”匾額,表明這裡是當地的權力機構所在。

清咸豐七年(1857年),內鄉縣衙被捻軍焚燬,直到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三月,出任內鄉知縣的五品縣令章炳燾不計個人得失,修復了包括縣衙、學校、考院等一系列民生工程。修復後的內鄉縣衙整體佈局嚴格按照明清時期的傳統禮制,與《明史》、《清會典》所記載的建築規制完全符合。

由於縣令章炳燾是浙江紹興人,整個建築群融南北風格於一體,規模宏大、深邃森嚴,素有“天下第一衙”、“一座內鄉衙,半部官署文化”等美譽,堪稱封建社會縣級衙門珍貴的歷史標本。如今內鄉縣衙被闢為國內第一座衙門博物館,館藏文物多達1200餘件。

內鄉縣衙設定了現在縣政府的公安、司法、人事、教育、接待等全部職能部門。其中最重要的建築——大堂,是知縣公開審理案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古代公開審理重大案件時,知縣會允許百姓到大堂前圍觀,以示其秉公執法。值得一提的是,歷任內鄉知縣都比較注重官聲和政績,大多數都比較清廉。

在縣衙的每個庭院門前,都懸掛著廉政教育的對聯,特別是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和歷史學家元好問在擔任內鄉縣令時題寫的:“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勿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話語樸實厚道,令人深有感觸。

“寅賓館”是知縣接待上級官員住宿的地方,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門前只懸掛了一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下聯,這句話出自孔子《論語》開篇第一句,由於上聯除必須符合對聯的格式外,還要符合寅賓館招待上級官員的文化內涵,因此至今無人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