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農村裡找雜草野果治病,這種野草價值幾何?

過去,農村的生活條件不如現在好。老一輩的農民往往吃不飽,穿不暖,看不起病。因此,他們經常去鄉下或山裡找一些野味來填飽肚子,比如野果野菜。如果他們生病了,他們會用一些藥用雜草來治癒他們。那時候不管這些野果野菜野草什麼樣子,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能治好。

現在農村生活醫療條件提高了,人基本不餓了,也不說自己有病,看不起。所以很少去農村找雜草野菜野果治病填飽肚子。然而,仍然有一些農民的朋友仍然非常喜歡這些野生植物。在這裡,我就介紹這麼一種野草,很有價值。

這種雜草是“豨薟”。當談到豨薟,這個名字時,許多朋友可能不熟悉,但當談到它的普通名字時,許多朋友可能會突然意識到它在農村太普通了,不知道大家都在哪裡叫它。在作者的家鄉,豨薟有幾個常見的名字,如“豬糊草”、“肥豬苗”、“粘不扎”和“豬媽媽菜”

別名那麼多,其實和它的功能有關。許多農民朋友喜歡和討厭豨薟。為什麼?先說說為什麼討厭。豨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以長到50釐米到1米的高度。花期5-9月,果期6-11月。然而,農民的朋友討厭豨薟,因為它有特殊的水果。它的果實佈滿了粗糙的毛髮。如果經過它,會被它的果實粘在身上,類似鬼針草或蒼耳,所以叫“粘不粘”。

另外,在過去,這個豨薟經常被砍去餵豬。記得小時候,農村基本家家戶戶都會養一兩隻豬,過年的時候吃。以前沒有豬飼料。都是雜草和剩菜。那時,每天放學後,他們都會跟著父母去田邊或山腳下割豬草。這個豨薟是一種經常被割掉的豬草。當時,大人說他們用這個豨薟餵豬。豬的疾病較少,健康狀況良好,生長迅速,因此被稱為豬

然而,豨薟最大的價值不在於它,而在於它的藥用價值,尤其是老年農民的朋友們非常喜愛它,因為它在治療風溼病方面有極好的效果,所以它在民間也被稱為“風溼草”。

那麼豨薟?的具體價值是什麼呢筆者也查閱了相關資料。早在古代,人們就用豨薟來治療風溼病。據《本經》記載,“豨薟,有一種說法,說的是除痺清熱,長時間保持智體以抗衰老,所以治風似乎很有必要。治肝腎,肢體癱瘓,骨痛膝弱,風溼瘡。”根據《中華本草》,全草可入藥,性味辛、苦、寒。具有祛風除溼、通經活絡、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風溼疼痛、筋骨不利、腰膝痠軟、半身不遂、高血壓、瘧疾、黃疸、癰腫、瘡瘍毒。

正是因為這些“缺陷”和價值觀,很多農民朋友對它又愛又恨,但愛自然更多。畢竟過去經常用來治病。

當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人們很少用這些雜草治病,所以我不建議你隨意使用,以免出現問題。我們這裡只做科普,你瞭解一下就好了。